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好孕萊 好幫手

有一些現代育兒知識或理念,已經經過兒科醫學界、兒童心理學界等權威專業人士普遍認可,且經無數案例證實了的;然而他們與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老祖宗土辦法」相左。關鍵是,如果真的遵照這些「土辦法」,反而有可能會害了孩子。所以含糊不得,必須讓所有主要撫養人都有一個清楚的認知才好!

謬誤1:孩子較弱怕冷,必須比大人多穿衣服!

「寶寶沒有六月天」,是很多老人常念叨的話,不把孩子裹得里三層外三層像個粽子,就總覺得會著涼生病!

而實際上,對於孩子,特別是1歲以下的嬰兒來說,捂熱會導致一種專屬於嬰幼兒的臨床疾病——「捂熱綜合症」。

「捂熱綜合症」又叫「蒙被綜合症」。由於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完善,且排汗散熱功能弱,如果過度包裹捂熱,會導致孩子身體無法散熱,從而產生脫水、代謝性酸中毒,更嚴重的還會引起機體缺氧甚至循環衰竭,若搶救不及時,可能很快休克乃至死亡。僥倖存活的患兒,由於腦部缺氧也可能遺留有智力低下等腦損傷後遺症。

我們常常喜歡按照自己的穿衣標準來給小孩穿衣服,但實際上,小孩的新陳代謝旺盛,特別與老人的代謝速度有顯著的差異,所以不能按照老人對冷暖的判斷標準來給孩子著裝。

除了捂熱綜合症之外,穿衣過多,出汗過多,還會引發痱子、皮囊炎等皮膚問題;而總是穿得很厚,很少接受冷空氣的刺激,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也會比較弱,反而更容易生病。捂出汗以後,再吹風,也更容易感冒。

那麼正確的穿衣方式是什麼呢?

平時可以和成年人穿的衣服差不多。判斷孩子冷熱可以摸孩子的後脖子(不要靠摸手腳來判斷,因為小兒心臟力量較弱,末稍血循環較差,所以手腳容易發涼,但中心溫度並不一定低。)

在寒冷的冬天,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是:

@在寒冷的冬季,孩子通常可以比大人多穿一層薄衣服;

@同樣厚度下,鼓勵穿多層較薄的衣服,而不是一層很厚的衣服,如棉襖棉褲。

參考文獻

Winter Safety Tips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news/Pages/Winter-Safety.aspx

謬誤2:發燒了,要捂汗退燒

我們大人發燒經常會覺得渾身發冷,趕緊捂著被子睡一覺發發汗才好。所以推己及人,孩子一發燒總有「捂汗退熱」的衝動。

1)發熱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會覺得冷,第二個階段會覺得熱,第三個階段會出汗退熱。

2)傳統觀念說發燒要捂,主要是基於第一階段冷得打寒戰的經驗;而事實上,因為孩子小的時候語言表達能力不足,我們發現他們發燒的時候,往往已經到了第二階段:高熱持續期,在這個時期是萬萬不能捂的,因為孩子的體溫調節能力弱,一捂容易捂出毛病來。

3)捂出汗就退燒是個因果顛倒的結論:實際上是我們的免疫系統戰勝病菌,在退燒的過程中出的汗,而不是出了汗才退的燒。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那麼孩子發燒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在此我們參照美國兒科學會(AAP)的說法提出以下建議:

(1)一旦體溫已經升起來,應保持環境舒適涼爽,給孩子適當減少衣物散熱;

(2)鼓勵孩子多喝水;

(3)發燒一般不需要藥物治療,除非孩子有高熱驚厥史或癲癇病史等。有時候,為了讓孩子感覺更舒適,可以口服對乙醯氨基酚(3個月以上的孩子服用)或布洛芬(6個月以上的孩子服用);

(4)可以給孩子洗溫水澡,或用溫毛巾輕輕擦拭,但不要使用冷水,冷水會引起寒戰,反而增加體溫;

(5)不要用酒精擦身體;

(6)體溫上升期不要用冰袋降溫;

(7)如果2歲以下的孩子發燒超過24小時,2歲以上孩子發燒超過72小時,情況不見好轉,應該去看醫生。

參考文獻

Treating a Fever Without Medicine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fever/Pages/Treating-a-Fever-Without-Medicine.aspx

謬誤3: 6個月以後母乳就沒有營養了,要斷奶

不少老人都持這樣的觀點:6個月以後母乳就沒有營養了,該斷奶了!還有人會覺得跟沖泡的奶粉相比,母乳看上去更稀,由此認為母乳不如奶粉有營養。

實際上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

首先,「6個月後就沒營養了」——這個「6個月」的分界點屬於無稽之談。

關於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國內外已經有不少研究分析。

在嬰兒出生後最初的7天里,母乳(可以叫做初乳)的營養成分的確在快速變化,脂肪和乳糖含量增加,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降低。7天之後,這種變化會慢下來;到21天左右的時候,母乳的營養成分就會逐漸穩定,此時的母乳可以稱之為「成熟的母乳」了。這一系列變化是與嬰兒身體發育的階段相匹配的。

所以,母乳的營養隨著時間發生變化,是初乳與「成熟母乳」之間的差別,「6個月後就沒營養」的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

其次,所有奶粉配方的研發和升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越接近母乳越好!

可是即便如此,母乳中的一些營養成分仍然是奶粉所比不了的。

比如,母乳中的兩種蛋白質——乳清蛋白和酪蛋白,其含量比例約為6:4。這一比例非常有利於嬰兒腸胃對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但奶粉中酪蛋白的比例會更高,嬰兒消化吸收起來會更困難。

再比如,母乳中還有一些奶粉中所沒有的物質,例如乳鐵傳遞蛋白,可以抑制大腸桿菌等「鐵依賴性細菌」的生長;母乳中還含有IgG和IgM等抗體,可以幫助寶寶提高免疫力,防止細菌和病毒感染。

所以,關於母乳餵養的時間,世界衛生組織(WHO)早有明確建議:

@嬰兒6個月前,應該實行純母乳餵養,即除了母乳外不添加任何其他食物(包括水);

@嬰兒滿6個月後,應該在添加輔食的基礎上繼續母乳餵養至2歲甚至更多。在此期間,母乳將繼續提供比其他輔食質量更高的營養成分,並且保護孩子減少兒童疾病和慢性疾病的風險。

@世衛組織還建議,6-12個月期間,母乳應該至少為孩子提供50%的熱量,12-24個月之間,母乳應至少提供孩子所需的1/3的熱量。

參考文獻

Infant and young child feeding: Model Chapter

http://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infantfeeding/9789241597494/en/

Institute of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1. Nutrition during lact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謬誤4: 孩子不吃鹽沒力氣

從一添加輔食開始,就有不少老人堅持在孩子的輔食中「添油加醋」,理由就是「孩子不吃鹽沒力氣」!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雖然這兩種元素對人體健康很重要,但實際上人體的所需量非常少,且鈉和氯化物已經在許多食物中自然存在。對於小孩子來說,通常沒有必要將特意將氯化鈉(即鹽)添加到食物中。

中國營養學會2013年發布的新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對0-1歲嬰兒,以及14歲以上成年人的鈉攝入量參考標準均進行了下調,原因就是中國居民膳食中鈉的攝入嚴重超標,其中醬油、鹽、味精等調味品的過度食用是重要原因。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鈉,單位:mg/天)

如上表所示,6-12個月的寶寶每天的鈉攝入量僅需350mg,他們每天吃的奶及其他輔食中所含有的鈉,已經完全能夠滿足生理需要。所以,《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3版)建議:給6-12月齡寶寶製作的輔食應儘可能少糖、不放鹽、不加調味品,可添加少量食用油。

1-3歲的孩子每天需要700mg鈉,大約相當於1.8g食鹽。此時,孩子的食物中可以加入少量鹽。不過其實,在肉類、綠葉蔬菜、水果、奶類等食物中,通常也已經含有了能滿足孩子所需要的鈉量。所以,孩子的飲食仍然要以清淡少鹽為原則。

那麼加鹽太多有什麼壞處呢?

第一,孩子的味覺偏好是早期形成的,如果加了大量的鹽,孩子對原味食材的口味偏好形成干擾;

第二,大量的鈉會提高日後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大概是因為物資匱乏時代,普通百姓吃不起鹽,卻要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汗液中流失大量鹽分,導致體內電解質缺乏而身上沒力氣,才產生了「孩子不吃鹽沒有力氣」的傳聞。可是如今物質如此豐富,哪裡還有吃不起鹽的說法?減少鹽的攝入,降低疾病風險才是正經!

參考文獻

We Don"t Need to Add Salt to Food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y-living/nutrition/Pages/We-Dont-Need-to-Add-Salt-to-Food.aspx

謬誤5: 孩子生下來要綁腿,腿才能長得直

有很多老人喜歡在孩子出生不久就綁「蠟燭包」,要把腿綁得緊緊的,說這樣長大以後腿才會直。這也是極其錯誤的做法!

絕大多數寶寶在出生時都是O型腿,像只小青蛙,這其實是保留了寶寶們在子宮時的姿勢,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生理彎度,完全不必擔心。

一般來說,當寶寶開始學步,O型腿就會開始逐漸改善。通常,在開始走路6-9個月後,最晚至3歲,大多數孩子的O型腿消失。

而綁腿會有什麼危害呢?

最嚴重的就是長期壓迫導致髖關節脫位,從而引發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下設的兒童髖關節發育異常篩查中心自2009年6月~2010年5月對天津市10262例6個月內嬰兒進行了髖關節篩查。結果顯示,出生後雙下肢包裹組的嬰兒髖關節超聲異常病例為57例,未包裹組僅為26例,「綁腿」後嬰兒的髖關節異常率明顯增加!

除此之外,捆綁還會造成肌肉緊張、血流不暢,臨床上有很多新生兒由於手腳被捆綁而導致四肢淤青、長期血液不循環甚至面臨截肢的病例。

由於寶寶無法自由活動,也會使其大腦發育受限。如果是夏天,還可能造成痱子、濕疹等。

其實,要想讓孩子腿長得直,與其綁腿「拔苗助長」,更應該做的是補充維生素D、增加戶外活動,減少病理性O型腿和X型腿的發生。(很多孩子都有X、O型腿,只因爸媽忽略了這9點!)

傳統育兒理念常見的謬誤,有可能會害了孩子

更多孕知識,請聯繫微信yer40060免費獲取

圖文整編自網路,版權屬原作者

相關閱讀:點下方藍色字直接打開

???點閱讀原文,更多孕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孕萊 的精彩文章:

影響胚胎著床的原因有哪些?
這些胎兒超聲逗skr人!在肚子里就這麼皮,你媽知道嗎?

TAG:好孕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