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有的人一輩子沒生過什麼病,有的人則天天生病,為什麼?

有的人一輩子沒生過什麼病,有的人則天天生病,為什麼?

現在正在講十不善業中的殺生。在前幾堂課中,我們以大量的教證、理證和公案宣說了殺生的過患,許多道友可能對這個問題有了深刻的認識。既然殺生的過患如此巨大,反過來說戒殺也有很大的功德。

前面我們講到,造業之後有五種果報:異熟果、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增上果和士用果。如果造下殺業後,這五種果報都是痛苦的,而戒殺則有五種快樂的果報,如異熟果是不墮三惡道、轉生於人天善趣,同行等流果是喜歡行持戒殺、放生等善法,感受等流果是長壽無病,等等。

因此,殺生和戒殺的果報是完全相反的。我們可以看到,同一父母所生的兄弟兩人,一個人一輩子沒有生過病,而另一個人則天天生病。我們學院也有這種情況:有的道友對我說,他從小到大基本上沒有生過病,現在已經四五十歲了,從來沒有吃過葯、打過針;而有的道友則恰恰相反,成天抱著藥罐子——今天吃中藥,明天吃西藥,後天吃藏葯,有時候自己也非常煩惱,甚至對葯也生起嗔心,狠狠地將葯扔得遠遠的。為什麼人們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就是由於往昔所造的業不同,那些健康無病的人前世可能受持過不殺生戒,而那些經常生病的人前世可能殺過許多眾生,以至在惡趣中感受完異熟果報後,獲得人身時還要感受多病的等流果。

一般來說,這些感受等流果所導致的疾病非常麻煩。有些業障病怎麼診斷也查不出病因,即使請再高明的醫生治療,服用再好的葯,也很難治癒。當然,這些人也不能想:反正是業障病,乾脆不管了,要死要活都行。作為一個正常的人,適當地關心自己的身體,有病及時治療是很有必要的,希望修行人不要過於偏激。佛陀在戒律中也要求,比丘生病後應當治療,不能故意不治療而導致死亡。

佛經中說:「斷除殺生業,歡喜持凈戒,諸鬼神不害,彼人轉善趣。」若能斷除殺生,並歡喜受持不殺生的戒律,這種人自然而然會生起慈悲心,並受到天眾相助,一切邪魔外道不能損害。這種人即生會過得非常快樂,自在擁有一切財富受用,死後也會轉生到人天善趣。相續中具有不殺生戒律的人,一切有情都會視其為親友,由於受到人和非人的歡喜幫助,他的一切事業都會順利成辦;而那些喜歡殺生的人,由於很多人和非人不喜歡他們,所以從長遠來看,他們的事業不會成功。如果一個人受持不殺生戒,自然會散發出慈祥的氣息,給人以和平可靠的感覺,人們都願意與他合作;而那些經常殺生的人,渾身殺氣騰騰,一看上去就特別可怕,不會有多少人願意與他合作。

相續中具有戒律的人可以說是世間的莊嚴。佛教里有許多層次的戒律,從上到下依次有密乘戒、菩薩戒、別解脫戒。在別解脫戒中,從上到下依次有比丘戒、沙彌戒、居士戒。在這些佛制戒律中,居士五戒是最低層次的,世間的學生有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居士五戒就相當於小學生的層次。可是,即使是受持最低層次的居士五戒者,與不受任何戒律的世間人相比也要高尚得多。

現在有幾個世間人能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要說一般的人,就以管理一座大城市的市長來說,這是從成千上萬人中選拔出來的,應該說他是這個城市中頂尖的精英,可是他能做到一個普通佛教居士的行為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個領導能不殺生嗎?他吃一頓飯不知要殺多少生命;他能不偷盜嗎?換句話說,他能不貪污、不受賄嗎?這不用多講,現在的風氣大家都很清楚。他能不邪淫嗎?現在這個社會,許多領導背地裡都在幹什麼?大家也應該清楚。至於妄語、飲酒就更不用說了。連這些精英分子都是這樣,其他的世間人更可想而知了。

當今時代,由於人們心裡沒有佛法的理念,普遍缺乏戒律的約束,肆意放縱自己的三門,由此導致了天下大亂的局面。許多人見到動物就想把它殺掉,甚至在一些治安不好的地方,連人身安全都無法保證;看見別人的財物就想據為己有(所以在錢財方面,許多人對任何人都信不過,甚至連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都不相信,只是自己緊緊地攥著錢包);看見外面的美色,根本不顧忌倫理和道德就想去受用……諸如此類的惡行不勝枚舉。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所有的世間人都能學佛,內心都有大慈大悲心,行為上都能受持清凈的戒律,人類的前途一定會光明遠大,整個世界會成為人間的天堂。我這樣講並非因為自己是佛教徒,出於宗派的執著而自贊毀他,每個公正的人只要好好思維,就不得不承認這一點。

由於想到這個時代的現狀,所以上面從不殺生戒出發,附帶宣講了受持戒律的重要性。下面我們繼續講不殺生的功德。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 有些人為了宣說放生的功德,將《大智度論》中的這個教證說成是:「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但是我查看了《大智度論》的原文,在第十三卷中清楚地講道:「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其實,「放生第一」和「不殺第一」不能混淆,這兩種說法的意義有一定差別:小乘的戒律要求不害眾生,但按大乘戒律的要求,不但不能害眾生,還要以大慈悲心救護眾生。所以「不殺」是共同乘的要求,而「放生」則屬於大乘的行為。]。」殺害多少眾生,其福德會相應損減,同樣,保護多少眾生,其福德也會相應增上。有些人每天殺害大量的眾生,他們也許不一定會立即感受異熟苦果,但這些人的福德絕對在日漸損減,最終肯定不會有好下場。而長期戒殺之人,即便沒有當下成熟善報,他們的福德絕對在日漸增長,將來必定會感受安樂的果報。所以欲求趨向安樂者必須斷除殺生。

以即生的長壽和健康來說,如今那些短命多病的人,就是以前殺害眾生所致,而那些長壽無病的人,則是由於往昔戒殺所致。在這個世界上,上至國家總統,下至街頭乞丐,人人都願意健康長壽,每個人的願望雖然如此,但往往卻不能如願以償,這就是前世的業力所致。所以,即使不談其他的功德,僅僅為了擁有健康長壽的增上生,我們也一定要斷除殺生。

佛經中說:「戒殺之補特伽羅所發何願皆會實現。」因此,若能受持不殺生戒,則不管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還是發願利益眾生,都很容易實現。在座的道友都欲求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有些人以前造過殺業,首先一定要懺悔罪業:一一憶念自己造的殺業,再以猛厲的悔恨心念誦懺悔文;如果以前殺生非常多,無法一一憶念造的殺業,可以這樣想:凡是以前造的殺生罪業,一切均在上師三寶前發露懺悔。清凈往昔的殺業之後,再從內心深處鄭重立誓:今後再也不殺任何眾生。在此基礎上,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則毫無懷疑必將如願往生。

道友們一定要懂這些道理,如果不懂這些道理,一邊口中念阿彌陀佛,一邊毫無顧忌地殺蚊子、蒼蠅、蟑螂,這是絕對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的。修持凈土法門的人要切記:只有斷除一切殺生的行為,在此基礎上精進念佛,方有往生凈土的機會。

《佛印禪師戒殺文》中說:「貪他一臠臠還他,古聖留言終不偽,戒殺念佛兼放生,決到西方上品會。」「臠(luán)」是指切成一塊一塊的肉。禪師苦口婆心地勸誡我們:不要貪執眾生的血肉,如果貪執眾生的血肉,現在你吃他身上一塊肉,將來也得用自己身上一塊肉還他,這就是古聖先賢留下來的甚深教言,這個道理是永遠也不會欺惑的;因此奉勸各位,從今以後戒殺、放生並且念佛,這樣必定會上品往生到極樂世界。

這裡有一個問題:本來佛經中說殺害一個生命的罪業都是非常深重的,那為什麼有些人以前殺過很多眾生,後來通過一念懺悔就能清凈這些罪業,甚至往生極樂世界呢?對於這個問題,在《那先比丘經》[《那先比丘經》:佛陀圓寂後,有一位名叫彌蘭的國王,他與那先比丘進行了佛法方面的問答,這部經典就是他們之間的問答記錄。在這部經典中,那先比丘以種種比喻善巧地回答了國王對佛法的諸多疑問,講了許多非常殊勝的道理。]中有很好的答案。

彌蘭國王曾經問那先比丘:「你們沙門說,有人在世間造惡業一百年,臨終前在短暫的時間念佛懺悔就能獲得解脫,我不相信這種說法。你們沙門還說,一個人平時沒幹過什麼壞事,僅僅殺害一條生命,死後就會墮入地獄,我也不相信這種說法。」

那先比丘問彌蘭國王:「比如一個人拿一塊小石頭放在水面上,這塊石頭是浮在水上還是沉入水中?」

國王回答:「沉入水中。」

那先比丘又問:「如果拿一百塊大石頭放在大船上,船會不會沉沒?」

國王回答:「不會沉沒。」

那先比丘便以此理啟發國王:「一百塊大石頭雖然沉重,但因為船的浮力而不會沉入水中,同樣的道理,雖然有人一輩子造惡業,但臨終時依靠念佛懺悔,不但不會墮入地獄,反而能往生天界。就像小石頭入水即沒一樣,有些人由於不知道念佛懺悔,所以僅以一個惡業也會墮入地獄。」

彌蘭國王聽後茅塞頓開,連聲讚歎:「善哉!善哉!」

我覺得那先比丘的比喻非常善巧。有些人雖然造了十不善業、五無間罪等無量的罪業,按理死後必定會墮入地獄,但依靠佛法大船的救護,也有獲得解脫的機會。比如以前指鬘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後來他誠心皈依佛陀,並發露懺悔罪業,最後不但沒有墮落,反而獲得了阿羅漢果位。

相反,雖然一個人平時沒有造很多惡業,僅僅殺了一個眾生,但因為沒有佛法大船的救護,死後也會直接墮入惡趣。現在很多人也像彌蘭國王一樣,對佛法有類似的疑惑,一聽到我們講殺生的過患就接受不了:「殺一個眾生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罪業啊?」聽到我們講念佛的功德也接受不了:「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情,念一句佛號會不會有這樣的加持啊?」這些有疑惑的人應該好好思維那先比丘的比喻。

大家應該知道,善法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即使罪業再深重的人,只要能誠心悔過,精進行持善法,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會有往生凈土的機會。喇拉曲智仁波切說:只要能懺悔以前的殺業,發誓不再殺生,並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則必定能如願以償。蓮池大師在《戒殺放生文》中也說:放生兼念佛可以增長福慧,最終能往生極樂世界。

記得在《佛祖統紀》中有一個公案:唐代長安城有一個姓京的屠夫,他每天以殺生為業。當時凈土宗二祖善導大師在長安勸化眾人食素念佛,後來整個長安城的居民都斷葷食素,以至於沒有人再去買肉(據史學界公認的觀點,唐代長安城有一百多萬人口,全城這麼多人都斷葷食素,可見善導大師度化眾生力量之強、事業之廣大)。看到沒有人買肉,京屠夫非常生氣,手提屠刀到寺院要殺善導大師。為了度化京屠夫,善導大師示現稀奇的神變,當下顯示了西方凈土的無盡莊嚴相。京屠夫親眼目睹凈土相後,對佛法生起了極大的信心,從此放下屠刀一心念佛,當他去世時,眾人見到有化佛來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罪業如是深重的屠夫,在誠心懺悔之後都能獲得解脫,所以有些從前造過殺業的道友也不要過於灰心,只要今後自己能有一個巨大的轉變,誠心誠意地發露懺悔罪業,並且盡心行善、精進念佛,應該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下面看一則立誓戒殺而不墮惡趣的公案。從前,三十三天的一位天人出現了五種死相[ 《親友書》中講了天人的五種死相:身色變得極醜陋,花鬘枯萎不喜座,衣染污垢身體上,前所未有汗汁流。意思是:一、身體的色彩變得極其醜陋;二、美麗的飾品花鬘變得枯萎凋謝;三、以前無論在自己的寶座上坐多久也不會心生厭煩,而當時卻悶悶不樂,不喜歡坐在自己的寶座上;四、本來天衣非常清凈,但當時卻沾染污垢;五、天人平時從不出汗,但當時身體的腋下等部位卻出現汗水。],他觀察自己死後的生處,結果發現將投生為王舍城的一頭豬,見到自己會落到如此悲慘的下場,他禁不住哀號起來。

帝釋天問他:「天界有美麗的花園和豐富的受用,你為什麼不好好享受,反而在這裡悲傷呢?」他向天王說明了原委。帝釋天說:「你不要悲傷,應該有辦法挽回,我到人間去請問佛陀。」帝釋天便來到人間向佛陀請問,佛說:「如果他能立誓戒殺,就可以從惡趣中解脫。」帝釋天讓那個天人受持不殺生戒[ 一般來講,天人的身體不堪為別解脫戒戒體的所依,所以按照小乘的觀點,天人無法受別解脫戒;但按照大乘的觀點,如果能以菩薩戒來攝持,天人也可以得到菩薩戒所攝的別解脫戒。比如佛經中有八萬天子受菩薩戒的公案。此外,佛陀和大菩薩化現的天王也可以給天人傳授特殊的戒律。所以此處的教證應該從這些角度理解。],以守戒的功德,這個天人死後不但沒有墮入惡趣,反而轉生到了兜率天。

大藏經中有一部《佛說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這部經中描述的情節基本與上面的公案相同,但在這部經中說,天子是以皈依三寶而免墮為豬,而上面的公案說天子是以立誓戒殺而免墮為豬。其實這兩種說法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大家都知道,皈依三寶的學處要求:皈依佛以後,不應皈依世間諸天鬼神;皈依法以後,不應傷害任何眾生;皈依僧以後,不應與外道共住。根據第二條學處,不應傷害任何眾生其實就包含了立誓戒殺。

天子僅以受持不殺生戒,不但免墮豬身,而且上生到兜率天,可見持戒的功德有多大。不僅如此,受持不殺生戒也是成就菩提的因。如《受十善戒經》中說:「奉持不殺戒,必成菩提道。」這個教證講得非常清楚,僅僅受持不殺生的戒律,最終也必定能成就菩提果位。從大乘的角度來講,受持不殺生戒確實是成佛的種子,誰的相續中有不殺生的戒律,這個人將來必定能成佛。《法苑珠林》中有這樣的教證:「不殺是佛種,慈心為良藥。」所以,凡是希求暫時安樂和究竟成佛之人,一定要受持不殺生戒。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只是在行為上沒有殺生,而沒有正式受不殺生戒,這樣只是沒有殺生的罪過而已,卻得不到守持戒律的功德。因此,佛友們要盡量受持戒律。本來,受持圓滿的居士戒是最好的,但如果有人不能受持圓滿的居士戒,最低限度也要受持不殺生戒,這一點非常重要。

其實,絕大多數殺生都是人們為了自己的受用而進行的——為了飲食和營養而需要動物的血肉,為了保暖和美觀而需要動物的皮毛等等。為了滿足人類的貪慾,無數的動物成了無辜的犧牲品。其實,就像我們珍愛自己的生命一樣,每個眾生都同樣珍愛自己的生命,因此,以殺害一個生命的方式來滿足另一個生命的需要是極不合理的。從世間的角度來講,這是踐踏動物生存權的不道德行為;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是讓人們生生世世不得解脫的惡業。

《楞嚴經》中說:「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意思是,如果不穿眾生的皮毛,不食用眾生的血肉,佛說這是真正的解脫者。由此我想到,很多漢地寺院的生活是非常清凈的——吃飯是清凈的素食,穿衣也不用眾生的皮毛,這種行為非常令人隨喜。道友們也應該這樣,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要危及眾生的生命,要過一種符合解脫道的清凈生活。其實漢地在這方面是非常方便的——飲食方面有各種糧食、蔬菜,服裝方面有各種天然布料和人造纖維,如果大家以這些來維持生活,真正做到不食眾生血肉、不穿眾生皮毛,這對自己的解脫將是非常好的助緣。

如果我們能做到徹底戒殺,果報將是生生世世唯一享受安樂。倘若不能做到這一點,也應當在晚上或者每月的初八、十五、三十等吉日斷殺,以這種善惡間雜之業,會感受苦樂相間的果報,不至於完全感受痛苦。

敬摘錄於《藏傳凈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達瑪妙林 的精彩文章:

如何做女神?優雅迷人,無懼衰老
遇到自然災害,或特別難駕馭的違緣時,我們該怎麼辦?

TAG:達瑪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