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子千萬警惕《玉曆寶鈔》這本書

佛子千萬警惕《玉曆寶鈔》這本書

導讀

《玉曆寶鈔》不是佛法。有人說,這書雖然不是佛法,但也勸人行善,也講因果,有什麼不好?是的,它是勸人行善,但它的善惡標準有待商榷。它也提倡因果,但它所提倡的因果和正信佛法有著根本的不同!

文:惟賢長老

《玉曆寶鈔》主要是宣傳十殿,什麼都是決定的。把人和事物看成呆板的、不變的,做了某種事情受某種果,永世不得翻身。

在佛法來講,命由心造,運由心轉,心能造業,心能轉業。做了錯事,在你沒受報應前你能轉過來,把那個緣轉變過來,就可以重罪輕受,就不是那麼呆板了,這個很重要。它專門宣傳那個報應,說得太呆板了,成了定命論。命不能轉,這個與佛家因果道理是相反的。佛法講心能造業、心能轉業,要懂這個道理。

《玉曆寶鈔》是以道教信仰為主的一本神道設教的書。在《玉曆寶鈔》里編造了一個孟婆湯的傳說,用來解釋「人為什麼不能記憶前生」,同時又虛構了一個孟婆這樣的人物,說孟婆是漢代人,但是請想一想,孟婆之前誰來完成這一任務?

事實上佛教對這些早有客觀的解釋,人死的時候,四大分離,生死間經過深度的昏迷,表層意識早已消散,惟有阿賴耶識還在,中陰身在業力的推動下投生到相應的境界里。重新投胎後的人,無法回憶起前世,因為一般人的意識無法深入到阿賴耶識里,只有少數深入禪定的人可以在定中看到前世的影象。還有極個別人,前生思想清凈單純,妄念較少,還留有前世的記憶。這種人一般出現在山區農村。

根據佛教經典,犯有較嚴重罪惡的人才會感得地獄之果報,而有些輕一點的罪惡,雖然也會受到相應的果報,但還不至於下地獄,而在《玉曆寶鈔》里,很多看上去並不嚴重的過失,都要下地獄而且遭受種種慘烈的刑罰。讓人不禁懷疑:閻羅王怎麼連輕重都把握不住了?

還有一些,看來沒有什麼罪過的,居然也要下地獄。如「婦人生產未超過二十天,就接近井、灶、洗滌衣服,將血污之衣晾在高處,並污穢到了神明」,此罪慶歸其婦一家之長的有三分;婦人則有七分之罪。如「衣裙上綉龍鳳像,衣服器皿上雕刻繪畫太極圖、日月、北斗星、壽星、王母、和合二仙,對著北方天空便溺、哭泣,隨便呼叫神佛的名號……」 等等。

一般來說,佛經上講有十八重地獄,而《玉曆寶鈔》卻說地獄是八重。

不隨便呼叫神佛名號也與佛法所說相悖,佛教不但不反對呼叫佛菩薩名號,而且還提倡大聲念佛,於行住坐卧中念佛,日常生活中一句往往佛號脫口而出是極平常的事。

仔細查看,破綻百出,這裡不一一列舉了。

居士拿出自己的錢來印書結緣,弘揚佛法,發心很好,但宣傳的內容要好好考慮一下。

《玉曆寶鈔》不是佛法。有人說,這書雖然不是佛法,但也勸人行善,也講因果,有什麼不好?是的,它是勸人行善,但它的善惡標準有待商榷。它也提倡因果,但它所提倡的因果和正信佛法有著根本的不同!

佛法所說的因果是科學、樸素的道理,強調自作自受,一個人得到的種種或好或壞的果報,是因為他的念頭、語言、行為,造了或善或惡的「業」,並非什麼鬼神的評判和懲罰。

佛教雖然承認有鬼神的存在,但鬼神也受業力的支配。而佛法所說的「業」,意為「造作」,或可解釋為一種「行為」、一種力量,一個人由於對自我和外界事物的執取,而產生了種種貪、嗔、痴的念頭,造作了種種的語言和行為,而每一個意念、語言、行為都會產生一種力量,這種力量不會消失,遇到緣而成熟。

太虛大師曾經指出,世俗人通常對因果存有兩種不正確的認識:一種是無因無果的斷滅論;一種是神道設教的因果觀:即人做了善,神就保佑;做了惡,神就懲罰(詳見《太虛大師全書》第二編《三世因果》)。

而《玉曆寶鈔》是典型的神道設教的書籍,它所說的因果就是太虛大師所批評的因果觀。它所宣揚的善惡標準,是神道設教的善惡標準,帶有明顯的迷信思想。 正信的佛教徒應以佛所說為標準,用佛菩薩所說的經論來衡量。所以在佛陀的八正道里,第一就強調的是正見,其次是正思維。

《玉曆寶鈔》有幾個地方要引起大家的警惕了:

1、一切懲罰來自外界。與佛教的因果觀不符。

2、念經漏字要下地獄補齊才可投生,讓好多人對念錯恐懼,不敢念佛經,這種導向別有用心。

3、書末總要加上一些話,如果你印了我的書,就會得好大的福報,轉危為安。如果你不印,就會如何如何,恐嚇利誘人們大量印製。這種做法應該引起我們的懷疑和警惕。人們印製這個書,好多是貪心來印。這同當初你寫多少信、轉發多少人就是如何如何好,如果你不這樣就會遭到什麼報應一樣。

這種言論,我看是很不好的。那麼,這種誘導放到《玉曆寶鈔》里,就引不起大家的警惕了嗎?

四十九天長明燈供燈共修

長明燈,即供於佛前日夜常明的燈。積福慧應眾生因緣,啟建四十九天長明燈供燈共修,連續供49天,固定佛前供燈位置及牌位。通過供燈的方式破無明業障、種善根福德,自他皆獲殊勝利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藏 的精彩文章:

攝心,永遠攝住的是自己的心
一心一意地去做世間的工作,本身就是在修道、就是在學佛

TAG:佛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