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美關係已質變,隨時準備面對突變與戰爭

中美關係已質變,隨時準備面對突變與戰爭

原標題:中美關係已質變,隨時準備面對突變與戰爭


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對華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特別是隨著一系列新戰略及新政策出台,標誌著中美關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美國通過戰略調整、輿論先導、行動試探等全方位推行對華政策,從而使兩國關係由「戰略合作」轉向「戰略競爭」,更有甚者美決策層及軍方部分人不僅積極推動兩國開展貿易戰,甚至公開主張開展直接軍事對抗。學術plus評論員徐秉君從戰略、輿論兩個方面集中分析中美關係的趨勢走向,僅供學習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威脅 對抗 合作 包容——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


作者:plus評論員 徐秉君

11月,美國國會連續發布兩個長篇報告:一個是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發布的《Providing for the Common defense》(為共同防禦做好準備),另一個是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提交國會的《2018年度報告》。


這兩個長篇報告分別出自兩個獨立的政府委員會,但提出的論調和得出的結論卻不約而同。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會報告認為:俄羅斯與中國對美國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美國在面對「戰略競爭對手」中國與俄羅斯的挑戰,美軍優勢弱化已達「危險程度」,必須採取果斷措施「重建美軍優勢」。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的報告,重點突出了中國經濟和安全政策給美國帶來的新威脅一周兩報告,美國會意欲何為?(附原文鏈接及關鍵數據)



隨後,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也推波助瀾。2018年11月,發布報告《Defeat, Not Merely Compete: China"s View of Its Military Aerospace Goals and Requirements in Rel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中國航空航天的軍事目標是:擊敗美國,而不僅僅是與之競爭。)該報告從PLA空軍的角度,探討了與美國空軍「競爭」的願望如何影響解放軍軍事航空力量的發展。其結論是:解放軍空軍旨在發展進攻性和防禦性綜合的空中和太空作戰能力PLA的目標擊敗美國,而不僅僅是與之競爭蘭德稱中國空軍志在擊敗美國,看中國威脅論如何三人成虎?(73頁+武器出口訂單)



11月28日,蘭德公司網站又發布評論《China"s Military Has No Combat Experience: Does it Matter?》(中國軍方沒有戰鬥經驗:但是這真的重要嗎?)。可以看出美國智庫與軍方所思考的問題不再僅限於「中國威脅論」這一宏觀層面,而是已經開始注重實戰成敗的因素分析,再次為中國敲響警鐘!【蘭德】中美交戰:首役中國佔優



無論是美國官方還是智庫都不約而同地炒作「中國威脅論」,並開始戰爭推演及實戰成敗因素分析,把本來就已處於微妙狀態的中美關係進一步推向複雜和不確定,並為中美關係帶來更大變數。那麼,中美關係將走向何方?


戰略——調整與質變


戰略定位直接關係到中美兩國關係的構建與發展。從1979年中美建交到現在近40年的時間裡,中美關係總體上是積極健康發展的,在特朗普之前的各屆美國政府,總的說來還是將中國視為戰略合作夥伴的,儘管期間也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和分歧,美國甚至多次對中國進行戰略圍堵、經濟制裁,但通常還是先講中美之間的合作及共同利益,然後再講中美之間的分歧與競爭,主流還是強調合作的。

然而,特朗普執政後,美國政府先後出台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家防務戰略報告》《核態勢審議報告》,以及特朗普的國情咨文等一系列文件,從不同角度對中國重新定位,並明確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明中美關係已處於一個正在急劇變化的質變過程中。


「戰略競爭對手」這一定位使美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一系列變化。


在戰略上,美國實施國防戰略重心的轉移。新版《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指出,「國與國間的戰略競爭,而不是反恐,將是現階段美國國家安全方面的首要關係。」這意味著美國戰略將由曠日持久的反恐戰爭,轉為應對傳統大國之間的大規模軍事對抗。而這些大國對象也在戰略重心轉移後由模糊轉為清晰,並明確中俄為「戰略競爭對手」,進而由戰略焦慮轉為戰略遏制。


在經濟上,在「讓美國再次偉大」「美國優先」核心理念的推動下,不惜發動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戰的發生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而是美國以孤立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為主導的「美國第一」的核心訴求,再加上美國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貧富差距拉大導致國內矛盾加劇,以及與中國出現的貿易逆差,從而把中國作為美國轉移國內矛盾的主要對象。


在軍事上,推行「以實力求和平」。一是大幅度增加軍費。2018年8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2019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批准國防預算高達7163億美元。美國2018年的軍費開支為6220億美元,2019年的國防預算開支7163億美元,一年增長近1000億美元,增長幅度超過10%,這是美國近9年以來增長最高的一次。對此,白宮發言人薩拉·桑德斯說,此次預算案乃「重塑美軍,以震懾敵手,堅持政府以強力獲和平的立場」。二是美國把戰略重點轉向亞太,以印太戰略取代亞太戰略,意欲將印太地區整合起來重新進行規劃和部署,彰顯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三是採用多種手段遏制、打壓、制衡中國。


輿論——造勢與目的


輿論直接影響美國的戰略決策與政策導向,同時也是美國對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達到其目的,美國利用掌握的輿論工具和話語權,時而唱衰中國,宣揚「中國崩潰論」,時而又打壓中國,兜售「中國威脅論」。


無論是唱衰中國的「中國崩潰論」,還是打壓中國的「中國威脅論」,都是美國在造勢,其核心目的就是在於從根本上遏制中國持續崛起的強勁勢頭。


那麼,結果怎樣呢?


儘管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長期充斥「中國崩潰論」的論調,但中國的經濟並沒有因此而崩潰,反而經歷了30多年的持續增長,並成長為當今世界的第二經濟體。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GDP約相當於美國GDP總量的65%。另據世界銀行的估計, 2017年世界經濟大約增長3%, 2017年度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約為15.3%, 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約為34%。事實毫不客氣地打了鼓吹「中國崩潰論」者的嘴巴子。

於是,「中國威脅論」又粉墨登場。中國不僅沒有向西方預言的那樣「崩潰」,反而堅定地走向自己快速發展的道路,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矚目。然而,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必然要爭取自身長期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卻引起西方世界的焦慮和不安。從特朗普提出的「美國優先」戰略不難看出,這是美國精英們對中國崛起及美國地位相對下降的一種戰略焦慮反應。


那麼,究竟誰是威脅?


利用造勢渲染「中國威脅論」,是美國的一貫做法。最近,美國國會和智庫出台一系列報告,連篇累牘渲染「中國威脅論」。一方面認為,俄羅斯與中國對美國安全構成最大威脅另一方面認為中國經濟和安全政策給美國帶來新威脅同時還認為,美軍優勢弱化已達「危險程度」,因此,必須採取果斷措施「重建美軍優勢」。美國的焦慮還體現在新版《國防戰略報告》對中國和俄羅斯的指責充滿冷戰思維。對於中國,報告說:「中國正在持續發展的軍事現代化項目的近期目標是尋求獲得印-太地區的霸權,並在未來取代美國,取得全球的主導地位。」


美軍的優勢果真弱化到「危險程度」了嗎?超過7000億美元的軍費意味著什麼?資料顯示,全世界GDP超過7000億美元的國家不到20個,剩餘的100多個國家1年GDP不足美國1年的軍費開支。中國的軍費開支儘管近年來也在增長,媒體披露2019年預計在2000億美元左右,但仍然不足美國的1/3。反觀俄羅斯,2019年的軍費預算預計將會繼續下滑,跌破450億美元。


問題是美國國防戰略委員新近的報告認為7000億美元還遠遠不夠,該報告指出,目前的國防預算根本無法實現《國防戰略》提出的宏偉目標。要支持這一戰略,每年需要至少增加3%-5%的國防預算,「否則國防部應該修改美國的全球戰略目標或是對戰略的預期。」按照3%到5%的增幅將意味著要再增加數百億美元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精英階層對華政策已發生了重大變化,並在強化對華競爭方面有強烈共識,其智囊團和決策層確有部分人主張與中國競爭,甚至開展軍事對抗【蘭德】政治極化的美國對華政策將愈加危險美軍高層已出現類似聲音,現任印太總部司令菲利普·戴維森就多次宣稱,除了戰爭之外,已經沒有手段可以阻止中國控制南海10月24日,美國前駐歐洲陸軍司令本·霍奇斯在波蘭華沙安全論壇上公開表示,中美極有可能在15年內開戰究竟誰是威脅不是昭然若揭了嗎?


走向——對抗與包容


事實上美國的這一系列動作,都是為了對全球戰略作重大調整,其戰略重點由反恐轉移到大國之間的競爭,並把矛頭直指中國和俄羅斯。按照美國的認知,中國經濟和安全政策給美國帶來新威脅。中美兩軍衝突的範圍已從台海擴展到南海、西太甚至印太,從點到再到面,成為全面的戰略對手。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最擔心的是中國成功崛起會徹底改變世界格局, 進而直接威脅美國對世界絕對領導的國際地位。從而使中美的戰略互信日益稀缺,合作受阻,競爭激烈,貿易逆差矛盾,軍事摩擦加劇,戰略對抗升級。


在經濟方面,美國為此不惜挑起兩國貿易戰。從表面上看,美國似乎是打著貿易保護主義旗號,為其「美國利益優先」開道,實則是對中國崛起的直接遏制,更是對新崛起大國的一種戰略焦慮。因為中美貿易戰並不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所以打下去的結局必然是兩敗俱傷。

在軍事方面,兩軍關係一直是最大的「短板」,並制約兩國關係的發展。國軍力的發展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海洋權益等核心利。然而,隨著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推進,中美軍事能力在亞太局部區域的差距持續縮小,因而出現地區性結構性矛盾。美國認為,中國軍力的發展對其全球戰略構成現實威脅。因此,不僅把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而且由戰略夥伴轉為戰略對抗。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已經開始推行其新戰略,無論是挑起貿易戰,還是出動航母編隊、戰艦、戰略轟炸機等頻繁在南海及台灣海峽活動,從表面上看,美國是在展示其霸權實力,表明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從深層次看,實際上也是美國的一種戰略試探。


在美國看來, 快速崛起的中國正在全方位地與美國爭奪全球戰略影響力和全球事務的主導權, 並且越來越具有對抗性, 因此採取遏制戰略是美國戰略的優先選項。但在具體實施上則選擇有利於美國的時機,或者視中國的反應而定。


然而,對抗未必就能給美國帶來利益最大化,或許帶來的卻是完全相反的結果。新近蘭德公司網站發布的《中國軍方沒有戰鬥經驗:但是這真的重要嗎?》評論值得關注,該評論從戰略層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中美交戰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估,其預估結果可能是:中國首次戰鬥中佔上風。美國智庫與軍方已經開始注重實戰成敗的因素分析,甚至進行戰爭推演,這一動嚮應該引起中國的高度警惕!


當然,美國渲染「中國威脅論」不排除為了在國會爭得儘可能多的國防預算,進而為未來的戰爭做準備。那麼,中國豈能等閑視之?在加速我軍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須要做好應對突變的戰爭準備。


然而,從中美關係發展近40年的歷史來看,儘管歷經風雨和坎坷,但總體上是合作多於對抗。歷史和現實證明,合作是雙方最好的選擇中美是世界兩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兩國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和巨大合作空間,儘管在一些領域存在分歧,但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遠遠大於分歧。


但也應該清醒看到,美國對華戰略已經發生質的改變,兩國的矛盾摩擦將是一種常態,這就需要兩國高層要具有戰略思維和遠見,加強戰略溝通,擴大而不是損害共同利益,管控而不是製造分歧,從而使兩國的矛盾和分歧能被管控在一定程度和安全範圍內此次G20峰會中美兩國元首會晤成果再次表明,中美之間共同的利益大於分歧,合作的需要大於摩擦,兩國有足夠的政治智慧,化解衝突、消除對抗,並且相互尊重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係,進而走向包容性共存。


(全文完)

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機構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術plus 的精彩文章:

【深度】無人機集群C2智能系統設計與國內外發展

TAG:學術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