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安史之亂中死得最冤的將軍,他若在動亂本可提前結束

安史之亂中死得最冤的將軍,他若在動亂本可提前結束

原標題:安史之亂中死得最冤的將軍,他若在動亂本可提前結束


一場安史之亂,令物華天寶的盛唐由盛轉衰,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晚年無限感懷盛唐時的繁榮場景。整整八年戰亂,令處於盛世的唐朝國力銳減。其實,這場戰亂本可以提前結束,而唐玄宗卻冤殺了名將,最終導致戰亂幾乎席捲全國。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此前憑藉唐玄宗的信任,掌握十幾萬精兵於范陽起兵造反。唐朝境內多年來國泰民安對此毫無準備,面對安祿山大軍幾無反抗之力,叛亂一路高歌猛進,迅速佔據了整個河北。唐玄宗一開始根本不相信安祿山造反,甚至認為有人蓄意誣告,直到數天以後才相信安祿山確實反了。



唐玄宗知道真相後狂怒不已,啟用封常清鎮守洛陽,高仙芝為右金吾大將軍東征討伐。而此時絕大部分精銳唐軍遠在邊境,高仙芝、封常清只能臨時招募新兵,這樣的兵士幾乎從未上過戰場,戰鬥力自然有限。高仙芝雖然是名震天下的統帥,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面對安祿山的虎狼之師被迫節節敗退。


出於最終取勝的戰略意圖,高仙芝先後放棄了洛陽、陝郡等地,領兵退入潼關死守。這無疑是當時最優的選擇,此時安祿山佔據的河北,眾多起義軍已成星火燎原之勢,郭子儀等將軍已經組織兵馬準備反攻安祿山。只要天險潼關不失,都城長安便不受威脅,隨著各路唐軍的回援,安祿山很快便會進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然而,高仙芝的監軍宦官邊令誠卻提出不同意見,還一直向高仙芝索賄,高仙芝知道他志大才疏,對他不予理睬。邊令誠對此懷恨在心,前往長安向唐玄宗進讒言,說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私自放棄洛陽等地,並且污衊高仙芝剋扣唐軍的軍餉、糧草致使軍心不穩。唐玄宗不了解戰局形勢,聽信了邊令誠的一面之詞,怒不可遏,讓邊令誠帶著賜死詔書處死高、封二人。


邊令誠帶著100名陌刀手來到軍中,拿著詔書先處死了封常清,將他的遺體陳列於草席之上。封常清含冤而死後,邊令誠又找到高仙芝,宣讀詔令。高仙芝悲憤不已,說道:「我下令退守潼關卻有罪責,但說我剋扣將士糧餉確是在污衊我。」


高仙芝對著手下的唐軍喊道:「我招募你們來,是為了保衛家園擊敗叛軍,因為叛軍太過強大才退守潼關。若我有剋扣過糧餉,你們就說有,若是沒做過,你們就說冤枉。」眾多新招募的唐軍群情激奮,同時高呼「冤枉!」,呼喊聲響徹全軍。而邊令誠卻充耳不聞,執意將高仙芝冤殺了。


不久後,唐玄宗派遣另一位將領哥舒翰來到潼關,逼迫哥舒翰領兵出關主動迎戰叛軍。哥舒翰大戰前就預感到此戰凶多吉少,不由慟哭。哥舒翰領軍出戰後,遭遇一生前所未有的恥辱,不但兵馬幾乎全軍覆沒,自己更是跪在安祿山面前投降,一生英明毀於一旦,堪稱身敗名裂。

此戰不久,天險潼關失守,長安也迅速淪陷,唐玄宗被迫出逃,致使安史之亂的戰火席捲全國持續八年之久。而高仙芝一生戰功累累是為一代名將,沒有戰死沙場,卻死於小人讒言,堪稱安史之亂中死得最冤的將軍。而唐玄宗若是相信高仙芝的戰略判斷,安史之亂定然不會持續八年,或許早早就可以結束戰亂,高仙芝之死實在令人嘆惋。你對此有什麼想說的?請到評論區留言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長最長的歷史 的精彩文章:

唐高宗時期,民間出現一個女皇帝,比武則天稱帝早三十多年
清朝最崇尚節儉的道光皇帝,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肉

TAG:最長最長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