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無緣無故的愛:愛の數學推導

無緣無故的愛:愛の數學推導





利維坦按:拋一次硬幣,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中學時代老師會告訴你,可以拋一百次硬幣來估算每次拋硬幣結果的概率,拋兩百次的話你的估算結果會更準確。但如果讓你預測某場足球賽某一方獲勝的概率呢?我們總不能讓雙方先來個一百局比賽,再去評估某一方獲勝的概率吧。




這個時候我們就會需要信息。我們會儘可能去獲取關於兩支球隊過往所有比賽的勝負率,個體球員的表現等等所有能夠幫助我們計算獲勝概率的信息,然後再綜合所有信息提供的參考價值,計算出一個概率值。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看到事件發生概率的方式。前者我們稱之為頻率論,而後者我們就需要用到貝葉斯概率(Bayesian probability)理論。用一句話講,貝葉斯概率理論就是通過信息獲取來提高概率計算的準確度。之於愛情,貝葉斯概率論依然適用。




文/Suki Finn

譯/斬光


校對/喬琦


原文/aeon.co/ideas/beyond-reason-the-mathematical-equation-for-unconditional-love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斬光在利維坦發布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利維坦立場




《街上的一對情侶》(The Couple in the Street,1887),查爾斯·安格朗(Charles Angrand)作。圖源:Musée d"Orsay/Wikipedia




此時此刻,在廣袤大地上的無數卧室里,痴男怨女們正在為愛情哀嘆。愛情很重要,許多人等待著它的降臨,或是期望著出門遇見愛,還有人讓自己的一生圍著愛情轉。但愛情究竟是什麼呢?在這篇文章里,

我將仔細闡述我本人發現愛情本質的過程——出人意料的是,貝葉斯概率統計幫了我大忙。




請考慮兩種類型的愛:

有理由

的愛

無理由的愛

。這兩種愛情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世上真的存在無

理由

的愛嗎?

如果真的存在,那麼它符合理性嗎?為了搞清楚這種我們稱之為「愛」的令人暈頭轉向的複雜情感,我將在「有理由/無理由的愛」和「有

理由

/無

理由

的信念強度」之間做一組對比。



這並不是說,我認為愛情是一種信念。我只是想通過比對有

理由

/無

理由

的信念這組參照,從中得出具有啟發性的潛在有益類比。




信念的強度叫作

置信度

(credence)。我們可以用0到1之間的數值來表示置信度,0是完全不相信,1就是完全相信。不過,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數值不是一成不變的,每當有新的信息進入時,置信度也會隨之改變。




比如說,我相信這篇文章是個爆款!我對此相當有信心,想想看,這篇文章的主題這麼棒,網站讀者群體這麼大,有什麼理由不火呢?所以,我的置信度在0.8左右。





圖源:Clipart Library




儘管我想不到任何這篇文章不火的理由,但還是做點假設,設想我收到了一些壞消息——或許編輯告訴我,他們將在發表這篇文章的時候貼上警告:「

讀了這篇文章,你會連倒7年霉。




有了這條新的信息,我就會把這篇文章火爆的置信度從0.8下調到0.4,畢竟我覺得,有些讀者還是挺迷信的,他們為了不冒倒上7年霉的風險,寧可不看我對愛情的精闢見解。嗯,我完全理解。



但是,你應該如何根據已有的信息,去理性地改變自己的置信度,並將之調整到合理的數值呢?可以使用貝葉斯概率論來計算有

理由

的置信度(conditional credence)。

如果評估某個置信度的過程與某條信息有關,也就是這條信念的強度對這條信息敏感,會隨著這條信息而更新

,那麼我們就說,

這是一個依賴於信息的有

理由

的置信度。

聽起來完全行得通吧?——有了新證據,我當然得及時改變信念的強度。



但如果我的置信度對證據完全沒反應呢?如果這條信念堅如磐石不轉移呢?這種情況就是置信度為1,換句話說,這是一條完全確信的信念,強到不能再強,也不會再有變化。它既不會變強

(因為已經是最強)

,也不會隨著證據而變弱

(因為它根本不是建立在證據之上的)

無論信息會對別人的信念造成何種影響,如果你的置信度為1,那你就會毫不動搖。

正如貝葉斯統計告訴我們的那樣,無論負面信息有多強,你的置信度就是1,它就是不會變。這麼說來,置信度為1就真的完全不能改變了。




或者,會有意外?





圖源:Brain Pickings




以上所述的都是理性地改變置信度,在這種情況下,都是根據相關的信息來改變對某事的信念強度,這很理性。

但是,我們也可以

不理性地改變信念強度

,甚至可以隨機改變!

有理由地做某事就是理性的行動,沒理由地做某事就是不理性的行動。所以,

雖然貝葉斯理論告訴我們,置信度1不能理性地改變,但或許它可以

不理性

地改變啊。

接下來,我將展示如何把這個理論應用到理性的有

理由

之愛和不理性的無

理由

之愛上——無

理由

的愛就像是擁有置信度1。




理由

的愛意味著什麼呢?問問你自己,你為什麼愛某個人?或許,她很善良、有趣,或者很聰明——你是有理由的!或許他有很多可愛的特質,你愛他就是因為他是這樣可愛的人,因為他給你的感受正是如此可愛。所以,有

理由

的愛就是這樣基於理由的愛,會隨著這些理由的改變而改變。這就像是置信度落在了0和1之間,卻不包括0和1。




你可能有點愛她,愛到0.3,或許很愛很愛她,愛到了0.9。也許開始的時候是0.3,但隨著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也就是你在他身上發現了越來越多正面特質,你對他的愛就會上升到0.9。或許,她幹了什麼傷害你的事兒

(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那麼愛的程度就會下降。

如果你的情感強度會隨著相關信息改變,哲學家就會說你理性。總結一下,理性之愛就是:理由越多,愛得越深;理由沒了,愛也就沒了。

這種有

理由

的愛可以類比為0到1之間的置信度

(不包括0和1)

,會隨著證據的改變而改變。





圖源:Thinking Animation




而另一種情況,無

理由

的愛,則不會隨著任何信息而改變,因為它根本不是建立在信息之上的。

這就是沒理由的愛,沒有任何證據或信息能改變它。你為什麼愛某人?沒有為什麼!正如男孩地帶(Boyzone)和奧斯蒙家族(the Osmonds)在歌中唱的那樣:「不要把愛當成玩鬧,女孩/讓我成為你的真命天子,女孩/給一個愛我的理由/那個理由就是愛。」

【譯者注,這兩個樂隊有一首同名歌曲《給我一個愛的理由》(Love Me For A Reason),本段選自男孩地帶的那首。】




如果這類「為什麼」的問題除了愛本身沒有別的答案,如果你的愛不依賴任何外物,如果你的愛不隨任何事情而改變,那這就是無條件的愛。這種愛本身就有一種不可觸及的不理性本質。就像置信度1一樣,它只可不理性地改變——因為它不遵守任何貝葉斯定律,不會隨著證據而改變。




強烈如置信度1一般的愛不會因為任何原因而小於1,因為它是無條件的,不會響應任何狀況。你陷入或者脫離這種無條件的愛,都要聽憑愛情本身處置,別無他法。

當這種沒來由的愛突如其來地擊中你,那它就能一直持續下去,不會因為任何負面的理由、證據或信息而有一絲動搖。

這就是不顧一切的愛,比起有理由的愛,它不會被任何理由改變。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若是遇有變節的機會就改變,愛就不是愛。」

但這並不意味著穩定!這種愛只是脫離了你的控制,會毫無理由地消失!

(真的,毫無理由地消失就是這種愛消失的唯一方式!)




說了這麼多,我並不是意在證明一種愛比另一種愛更有價值——畢竟,我們珍視理性之愛的過程,也嚮往不顧一切的愛之極致。基於證據、步步為營地走向有條件之愛更為可控,而且也正如貝葉斯理論的類比那般更為理性。但是,

這種有

理由

之愛的理性增長,最後能臻至無

理由

之愛的極致嗎?它能夠通過理性最後抵達置信度1嗎?

如果不能的話,那麼在一場「因為」某種原因的戀愛里,你就牢牢地把自己限制住了,永遠不能抵達無

理由

之愛的「無限風光在險峰」。這種愛就跟置信度1一樣本自具足、確定無疑、不可動搖。





圖源:Monster GIF




這裡給出了證明,僅供數學家一哂。




通過新條件來更新置信度的公式如下所示:




Cr

更新

(p)=Cr

初始

(p|e)




Cr是置信度。


p是某個命題或事件,Cr(p)就是p發生的概率,數值在0到1之間。


e是作為證據的某個命題或事件,Cr(e)就是e發生的概率,數值在0到1之間。


下角標「更新」的意思是,當考慮到新證據e之後,「初始」置信度變成了「更新」置信度。


下角標「初始」就代表還沒有新證據e之前的「初始」置信度。


p和e之間的豎線「|」可以讀作「基於新的條件」。




那麼我們如何計算Cr初始(p|e)呢?就像這樣:




Cr(p|e) = Cr(e

p)/Cr(e)




如果p的置信度為1,那麼無論e的置信度有多大,p的置信度也不會有變化。


可以通過如下方法證明:先假設Cr初始(p)=1,然後證明Cr更新(p)只能等於1。




如果

Cr(p)=1

,那麼有定理

Cr(e)=Cr(e

p)




這一定理是根據概率的第三公理「可加性」得來的


e等價於(e∩p)∪(e∩?p)


所以,Cr(e)=Cr(e∩p)+Cr(e∩?p)


所以,很明顯Cr(e∩?p)=0




再次使用「可加性」公理,推導可得:


Cr(?p)=Cr(e∩?p)+Cr(?e∩?p)




既然我們規定Cr(p)=1,那麼必定有Cr(?p)=0


所以,既然Cr(e∩?p)與Cr(?e∩?p)之和為0,而它們又都是非負數,那麼二者必定都為0


這麼一來,Cr(e)=Cr(e∩p)+Cr(e∩?p) 中的Cr(e∩?p)=0


所以,Cr(e)=Cr(e∩p)


利用這個結果,就能證得結論:


Cr(p|e)= Cr(e∩p)/Cr(e)=1




已知Cr更新(p)=Cr初始(p|e),而剛剛已證明Cr初始(p|e)=1,


那麼當Cr初始(p)=1時,對於任何e,


只要Cr(e)≠0,就有Cr更新(p)=1





所以,置信度1是理性上不可動搖的。無條件的愛也是如此。誰說數學裡沒有浪漫呢? 








這個想法是某個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受到了歐洲研究委員會的資助,資金來源於歐盟的《地平線2020研究和創新計劃》,基金項目號679586。




本文作者蘇琪·芬恩(Suki Finn)是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哲學系的博士後研究員,研究項目為歐洲研究委員會資助的《更好地理解懷孕的形而上學》(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Metaphysics of Pregnancy)。她的研究領域還有形而上形而上學(metametaphysics)和邏輯哲學,已經在各種哲學刊物上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往期文章:















利維坦

」(微信號

liweitan2014


微博:

利維坦行星


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

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

微信號 

liweitan2018



點擊小程序,或

閱讀原文

進店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神秘的法國神父附魔案
鬼魂,女巫和殭屍,誰才是票房吸金王?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