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之前,我們推送了一篇文章《孩子東西被搶,請讓他果斷搶回來》

文章講到讓孩子「搶回來」這一動作的重要性。但媽媽們表示實際遇到的題太複雜,並不是簡單一句「搶回來」就可以解答的。比如,讓寶寶搶回來,但寶寶太「慫」了,做不到啊。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又比如,自家寶寶不是「被搶」,而是「搶」,怎麼辦呢?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還有,玩公共玩具被搶了,又要怎麼辦呢?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時不時就有這樣的反面教材:「過激派」爸媽,因為孩子玩具被搶就大打出手。

1歲孩子搶4歲孩子玩具把掐了一把,父親轉身拿個晾衣架就抽4歲孩子腿根。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導致4歲孩子腿上留下重重傷痕。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兩個小女孩搶玩具,其中一個小女孩的媽媽二話不說上前連扇另一個小女孩耳光。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孩子在商場搶玩具起爭執,大人赤膊上陣上演全武行。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娃搶人玩具,爸媽常常陷入尷尬境地,面子掛不住「娃怎麼這麼霸道?」娃被搶,爸媽可能心疼又怒娃不爭「怎麼這麼膽小?」「搶玩具」Or「被搶玩具」,看起來事小,卻是讓爸媽頭疼不已,其中關乎的是娃的情緒、利益、自尊,父母的面子里子等,到底該怎麼處理才妥當?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搶」不等於「霸道自私」

爸媽們可以放心的是,你家1-4歲的娃即使見啥搶啥,也並不能說明他「霸道自私」,而是成長過程中再自然不過的正常現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從兩點解釋:

首先,孩子2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逐漸形成,會進入物權敏感期,認為「所有東西都是我的」。他們通過佔有屬於「我的」東西來區分自我和他人。

但他們不懂區分物權的歸屬,簡單地以為,我所看到的,我所拿到的,全部都是我的東西。

在大人看來,這可真是個小霸王,見啥搶啥,但對孩子來說,他們只是在維護「我的」東西。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其次,「搶」跟孩子道德成長水平也有關。

心理學家艾森伯格理論指出:學齡前兒童大多數處於道德推理能力發展的快樂主義階段,這一階段的兒童的兒童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只關注自己的需要。

也就是說,這階段的孩子道德發展水平不高,「搶」,不是孩子霸道自私,而是他們心理上意識不到這是不合理的行為。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孩子確實是還「小」。不要亂給孩子貼「霸道自私」這樣的標籤,而是需要慢慢將他的行為引導到「合理」的範圍內。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被搶」也不等於「慫」、「膽小」

搶」不是霸道自私,被搶了不敢搶回來,更不用簡單粗暴的認為孩子是「慫」「膽小」。孩子不敢「搶回來」,可能是天生氣質使然,他們比較溫和,不愛衝突,不願意去搶回來。

可能是心理發育還沒到敢於搶回來的程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爸媽不用急於讓他學會「搶回來」。

還可能是像我家跳妞一樣,觸覺敏感。觸覺敏感的孩子本身就很抗拒和不熟悉的人接觸,讓他從被人手裡搶回玩具,可能比「被搶」更難以接受。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明白了孩子「搶」和「不敢搶回來」背後的原因,就可以更好的理解寶寶的行為,找到適合寶寶的解決方案。那麼到底要怎麼做呢?

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意識

如果爸媽知道孩子的成長規律,提前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物權意識,那可能會減少孩子發生爭搶的行為,或者在被搶時敢於維護自己玩具。

什麼是正確的物權意識呢?

就是要讓寶寶明白什麼是「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大家的東西」。

自己的東西:我有絕對的掌控權,可以選擇與小夥伴一起玩,也可以不給他們玩。

別人的東西:同樣,別人也有捍衛ta的物品的權利。

大家的東西:公共場所的東西屬於大家的,我不能獨佔。

這是孩子的物權意識,也是大人在幫助孩子應對爭搶問題時應該堅持的原則。我之前幫助跳妞解決爭搶問題的方法,就是建立在此原則之上的:

在自家,我會教育她可以分享,但她願意分享也不強求,如果別人搶了她的玩具,她可以搶回來。

在公共場合,我絕對堅持先到先得、輪流玩耍的規矩。我會先和跳妞商量說一次玩10分鐘、20分鐘就給別的小朋友玩,如果跳妞想玩別人手裡在玩的東西,我會告訴她要等被人玩完;如果別家娃搶了跳妞正在玩的東西,我也會鼓勵跳妞告訴他:「你要排隊,等我玩完。」

但在做客時,玩具既不是公共的更不是自家的,小主人對自己的玩具的擁有權需要被尊重和保護。那我一般會教跳妞低眉順眼恭維幾句,「你的玩具真好,我們能輪流玩嗎」「等你不玩了,可以給我玩一會兒嗎?」……

如果小主人同意輪流玩,那就再好不過啦。

如果不同意,那也會讓跳妞明白,世界就是那麼殘酷,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如你所願,只能告訴她:這是別人的東西,別人不想給你玩,你只能玩別的了。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關注感受,合理引導

爭搶發生後,爸媽應該第一時間關注的應該是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被搶,哇哇哭著找媽媽,媽媽千萬不能說:「沒關係」「你怎麼這麼膽小」,可以教孩子「搶回來」,但不要一味的只是讓寶寶「搶回來」。

我家跳妞小時候常常被搶玩具,我總是第一時間蹲下來,說:「媽媽知道你被搶了玩具很傷心,他搶你的玩具是不對的。你可以試著自己找他拿回來。」

三四歲以前,她往往是不敢去搶回來的,我會帶著她一起去和對方協商,幫她拿回來。這樣漸漸的她就知道:媽媽永遠是支持她的。

有次,她在小區樓下玩球,鄰居家大她一歲的哥哥上來就搶,我以為她會和之前一樣怔怔地站著等我幫她,沒想到她直接一個健步上前搶回來,到旁邊玩去了,留下小哥哥在原地懵了。

所以孩子暫時不敢搶回來,只是因為他還需要成長和支持,不用急,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來。

如果孩子搶別人的玩具,爸媽也不用不由分說就強行、甚至喝令孩子還回去。前面說到,孩子認為自己看到的、拿到手裡的就是自己的,你強行讓他還回去,他自然會抗拒。


不是在搶玩具就是在被搶,聰明的父母這樣幫孩子解決

當孩子搶玩具時,爸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話術,對於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第一步:要清楚的告訴孩子,「搶」是不對的。

第二步:引導他找到比「搶」更好的解決方法,比如:「這是別人的玩具,你用你的玩具和他交換怎麼樣?或者你問問你們能不能一起玩?或者你等他不想玩了再玩,可以嗎?」

更機智一點的媽媽可以幫助孩子設計場景,促成他們一起玩這個玩具,比如利用這個玩具玩個過家家等等。

第三歩:無論如何,不能縱容孩子。講完道理之後就要讓孩子明白,「搶」來東西,如果別人不願意,一定要歸還。

最後,無論是搶還是被搶,爸媽都應該儘快引導孩子從「爭搶」的情緒中跳出來,比如:「隨身攜帶一個孩子愛玩的玩具,當孩子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時,用這個孩子最愛的玩具吸引他的注意力;或者跟孩子講一些他感興趣的事,吸引他去玩,不再執著於那個玩具。」

孩子在一次次的得到與失去中成長,爭搶玩具這樣的小摩擦就像是一次次的海浪沖刷,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們的性格,讓他們有機會去探索能適應這個社會的更好方式。

爸爸媽媽要做的是,適時、合理的引導,讓孩子成為一個溫暖善良、又內心強大的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