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想學好中藥?這些中草藥諺語帶你飛

想學好中藥?這些中草藥諺語帶你飛



諺語是熟語的一種,是流傳於民間的比較簡練而且言簡意賅的話語,多數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且一般都是經過口頭傳下來的。它多是口語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韻語。




在長期的實踐中,中藥行業流傳著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中草藥諺語,這些諺語闡述了中草藥的生長環境、採收時間、藥用功效、加工炮製等內容。你知道這些中草藥諺語嗎?下面給大家做一介紹。



中草藥生長環境的諺語:「

解表草藥路邊坡,利濕草藥濕地多,清補中藥深山谷,通絡藤本密林窩。

」說的是解表葯、利濕葯、清補藥、通絡藤本類葯的生長環境,可在路邊坡、濕地、深山谷、密林深處找到。




懸崖石壁找卷柏,陰濕地方有貫眾。

」卷柏又名九死還魂草,是卷柏科土生或石生復甦植物,多生於向陽的山坡岩石或石縫中,靠孢子繁殖,根能自行從土壤分離,蜷縮似拳狀,隨風移動,遇水而榮,在長期乾旱後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後就又可舒展,故而得名。




我上學時,路邊小販兜售卷柏,買回家後,放在玻璃瓶內,加水幾天後,呈菊花狀的綠色葉子就全面舒展開來,十分漂亮,可做為觀賞植物,賞心悅目,又可藥用,全草有止血、收斂的功效。




貫眾為鱗毛蕨科植物兩色鱗毛蕨的根莖,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用於時邪感、偏熱者、發熱重、惡寒輕、頭痛、頭暈等症。



半夏南星溪邊長,車前葶藶路邊尋。

」半夏和南星都屬天南星科植物,不耐旱,都喜愛在濕度較高的溪邊土壤中生長,都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半夏還可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症;南星還可祛風止痙、散結消腫。車前又名車前草、車輪草,多生於草地、溝邊、田邊、路旁,全草可藥用,具有利尿、清熱、明目、祛痰 藥理作用的功效;葶藶又名葶藶子、光果葶藶,也生於田邊路旁,主要功效是瀉肺降氣、消腫除痰、止咳定喘。




這類諺語述說這些中草藥的生長環境,在這些地方就能採集到。




中草藥採集最佳時間的諺語:中藥材品質的優劣,與採收季節和採收時間密切相關。中藥材品種絕大多為植物的根、莖、葉、花、皮、果實、種子或全株組成,因生長期和成熟期不同,故中藥材的採收時節也就隨入葯部位的不同而各異。




《神農本草經》中即說:「

陰乾曝乾、采造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並各有法。

」《用藥法象》也謂:「

凡根葉花實,采之有時,失其味則性味不全。

」《千金要方》亦載:採收中藥材「

早則葯勢未成,晚則盛勢己歇。

」這說明採摘中藥材的時效性。




中藥材的採摘時間不合理,導致了中藥材質量的下降。如果錯過了時間,就會導致採集的中藥材質量下降,有效成分降低甚至喪失,只有適時採擷,才能確保藥材質量,千萬不能夏葯春采,秋果夏摘,春藥夏收,冬葯春挖,這是採挖藥材的大忌。




有諺語曰:「

採藥貴時節,根薯應入冬;果實應初熟,種子老熟用;莖葉宜在夏;花采含苞中。採集要合理,資源永利用。

」「

春秋挖根夏采草,漿果初熟花含苞。

」這是中草藥採集的一般規律。




如茵陳在春季幼苗高約三寸時採收,稱綿茵陳,此時其清熱利膽的作用最強,如遲到四、五月份採收,則藥效大減,不可藥用,故民間有「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拔來當柴燒

」的諺語。



又如青蒿在夏季開花前,其揮髮油和青蒿鹼等成分含量最高,每年7~8月開花前採收,選莖葉色青者,割取地上部位,陰乾入葯,故有「

春采防風秋采蒿,獨活開花質量高

」的諺語。薄荷莖葉富含揮髮油,在小暑至大暑期間(即8~10月份)其花盛開期採收,揮髮油含量高,發汗、解熱作用最佳。還有「

秋冬採集滿山紅,立夏玄胡找不到

」、「

知母黃芪隨時采,唯有春秋質量高

」等諺語,指出適時採收的重要性。




以花入葯,多在花蕾期採摘,如金銀花在5~6月間,晴天清晨露水剛乾時採摘花蕾;木筆花在早春花蕾未放時採摘;玫瑰花、月季花等都適時採摘花蕾。




果實類藥材,多在成熟期採摘,如瓜蔞、山楂、山萸肉等,如未成熟就採摘,影響藥材的質量。市場上有的山茱萸,就摻雜未成熟的果肉,這是採摘時不分青紅皂白,一概采之所至。未成熟的果肉入葯,不符合中國藥典規定。



但根據需要,也有的藥材在果實未成熟時採摘,如舒肝理氣的青皮就是福橘或朱橘未成熟的幼果;寬中下氣的枳實為枸橘、酸橙或香圓未成熟的幼果。有些果穗在成熟期或枯萎期採收,如桑椹成熟呈紅紫色時採摘;夏枯草在夏季果穗半枯時採摘,晒乾入葯。




以種子入葯的,通常在完全成熟後採集,如蓮子、銀杏、沙苑子、菟絲子等。有些既用全草又用種子入葯的,可在種子成熟後割取全草,將種子打下後分別晒乾貯存,如車前子、蘇子等。有些種子成熟時易脫落,或果殼易裂開,種子散失者,如茴香、牽牛子、豆蔻、鳳仙子等,則應在剛成熟時採集。容易變質的漿果如枸杞子、女貞子等,最好在略熟時於清晨或傍晚時分採收。




入葯的葉多在花蕾將放或花正盛開時採摘,此時葉片茂盛、性味完壯、藥力雄厚,最適於採收。如枇杷葉、荷葉、大青葉、艾葉等。有的採摘時間有特殊要求,如桑葉要在10~11月霜後採收,這時其祛風清熱的作用最強,稱為「霜桑葉」。




以根入葯的多在早春或深秋採挖,如地骨皮、天花粉、百部根等。以樹皮入葯的,多選樹齡較長的樹榦剝取,如黃柏選十年以上的樹木,輪流剝取部分樹皮;厚朴選取20年以上的植株剝取樹皮;杜仲選取生長15~20年以上的植株,按藥材規格大小,剝下樹皮,刨去粗皮,晒乾入葯。而在市場上,很多根皮類藥材在植株還未長成時就剝下樹皮入葯,嚴重影響藥材的質量。




以植物全株入葯的,大多數在植物枝葉茂盛、花朵初開時採集,從根以上割取地上部分,如益母草、荊芥、紫蘇、豨薟草等;如須連根入葯的則可拔起全株,如柴胡、小薊、車前草、地丁等。  



為保證藥效,就要適時採收,不能急功近利,違背幾千年實踐總結出來的規律,讓中藥材在防病治病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草藥功效的諺語:「

有毛能止血,有刺善祛風,枝節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莖黏風濕,中空消水腫,花葉能升散,籽實專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澀可收斂,甘味補氣雄,苦寒瀉火熱,辛辣善溫中,鹹味能軟堅,質重能鎮靜。

」這些諺語指出藥材各部位、性味功效的一般規律。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

」「

家有地榆皮,不怕燒脫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燒爛。

」「

知母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

」「

經常吃山楂,降脂又降壓。

」「

打得滿地爬,離不了祖師麻。

」「

家有劉寄奴,不怕刀砍頭。

」「

穿山甲、王不留,婦人吃了乳長流。

」「

若要睡得好,常服靈芝草。

」「

七葉一枝花,深山是我家。有誰找得到,腫毒一把抓。

」「

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鬧羊花)。

」「

不怕到處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輕鬆。

」「

鐵腳威靈仙,骨見軟如棉。常山與草果,擺子(瘧疾)無處躲。

」「

懂得千里光,皮癬一掃光。

」「

跳不跳,七馬吊(徐長卿),移不移,楓荷梨(樹參)。

」「

腰無力,用牛膝,腿無力,五加皮。

」「

菊枕常年枕頭下,老來身輕眼不花。

」「

鐵腳威靈仙,砂糖加醋煎,一口咽入喉,鯁骨軟如綿。

」「

銅皮鐵骨田三七,止血化瘀數第一。

」「

清熱解毒土茯苓,專治濕熱瘡毒病。

」「

經常吃山楂,消脂減肥又降壓。

」「

若要頭痛好,川芎離不了。

」「

吃得馬齒莧,到老無病患。

」「

有人認得馬鞭草,不怕頭痛發高燒。

」「

牛膝通經善下行,活血強筋益肝腎。

」「

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

」「

利尿降壓玉米須,浮腫糖尿黃疸施。




此類諺語甚多,把這些藥物的主要功用與價值,描述的形象生動,使人容易記憶。




中草藥加工炮製的諺語:炮製是我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就是用烘、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藥,目的是消除或減低藥物的毒性,加強療效,便於製劑和貯藏,使藥物純凈。




明代名醫陳嘉謨在《本草蒙荃》中說:「

凡葯製造,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酒制升提,姜制發散,入鹽走腎而軟堅,用醋注肝而住痛,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蜜制甘緩益元,陳壁土製驟補中焦,麥麩皮製抑酷性勿傷上膈。烏豆湯、甘草湯漬曝,並解毒致令平和,羊酥油豬脂油塗燒滲骨容易脆斷,有剜去瓤免脹,有抽去心除煩,大概其陳,初學熟玩。

」這一論述簡要說明了炮製的目的和作用,中藥炮製逐步形成了一門獨特的製藥技術,數千年來,對中國人民防病治病中起了重要作用,保證了中醫臨床用藥安全有效。




北京同仁堂有一副著名的對聯:「

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這副對聯歷300年而經久不衰,歷代同仁堂人恪守這一傳統古訓,它講的是藥物炮製中的嚴謹精神。




抽心遠志,剝皮桔梗。

」「

天麻蝴蝶花,黃芪如柳葉。檳榔不見邊,附片飛上天。

」「

知母不凈毛,吞下一把刀。

」「

捶打蒼朮,火燎升麻。

」這些指出這些中草藥的炮製要點,如遠志要抽心除煩;桔梗要剝去外皮;天麻切片如蝴蝶花;黃芪切如柳葉片;檳榔切片不見邊;附片切的薄如蟬翼,輕輕一吹即可飛上天;知母要颳去毛;蒼朮要捶打,升麻要用火燎燒等等,以保證藥材質量。




這些中草藥諺語普及了中藥知識,對指導中藥學的學習和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








<END>




本文由我刊徵稿發表,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不能代表本刊觀點。商業轉載請與我刊聯繫授權事宜。授權及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tcmrun,歡迎廣大讀者原創投稿。


給大家推薦《朱良春用藥經驗集》,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本書由中國中醫研究院朱步先、何紹奇研究員等朱老之弟子們整理,1989年出版以來深受歡迎,先後4次重印,仍難滿足需求。《朱良春用藥經驗集(修訂版)》語言精鍊,行文暢達,內容不襲陳言,不人云亦云,突現出一代名醫獨到的辨證思路和精當的用藥絕技,以及超過前人的老葯新用經驗。讀者可從中熟諳先生臨證獨特的用藥訣竅,繼承靈活的配全秘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中藥雜誌 的精彩文章:

首席醫官——小說連載62

TAG:中國中藥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