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第2192期文化產業評論

文化類節目無疑是近幾年來各大媒體的「寵兒」。與那些娛樂節目不同,這一類型節目往往擁有一定的文化內核,是以文學、藝術、歷史、科學等文化形式為背景,以傳承傳統文化、增強藝術修養、解析歷史事實、普及科學知識等為內容,有內涵、有品位,以文化傳播為宗旨的一類節目類型。

作者 | 馬超

來源 | 收視中國

編輯 | 李卓

正文共6057字 | 預計閱讀時間16分鐘

縱觀中國廣播電視媒體的節目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總結出很多規律:前幾年,從選秀類、競技類到真人秀,無疑都是引進或借鑒外國的節目策劃方案,稍加改進包裝後進入大眾視線。明星IP強大的吸引力與號召力,加之傳統媒體體量與資源的優勢,使得電視台與廣播電台通過收穫廣告費的方式賺的盆滿缽滿。然而近年來,大眾審美趨勢日益多元化,娛樂至死的現象引發了媒體研究者的反思,節目的未來何去何從,始終是充滿爭議的話題。加之網路媒體、自媒體衝擊著傳統媒體的傳播力,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出人意料地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並與娛樂節目「退燒」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文選取近年來優秀的文化類節目進行歸類分析,以期對該類型節目的發展脈絡和如何適應新時代廣大受眾的審美趣味加以梳理。

其實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國文化類節目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一直為業界所詬病。益智問答類節目如《幸運52》《開心辭典》火爆熒屏後,一批形式大同小異的作品蜂擁而至;當《百家講壇》紅極一時,類似模式的講座類節目又紛紛搶灘市場……相同類型題材節目的扎堆播出,不僅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讓創作陷入思維窄巷,最主要的是,這些文化類節目依然沒有找到適應當下的傳播模式,不免依然顯得高高在上。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問題在近兩年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文化類節目在題材樣式的拓展、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傳播渠道的多樣等方面均實現突破。這些改善並不僅僅體現在電視媒體上,廣播文化類節目也在不斷發展。

題材樣式的拓展

2017年是文化類節目井噴的一年:以央視為代表,年初即接連上演的《中國詩詞大會2》《朗讀者》,年尾又推出形式獨創的《國家寶藏》,無論話題度還是收視率,可謂火爆全國。湖南衛視推出了《百心百匠》,浙江衛視奉獻了《向上吧!詩詞》《漢字風雲會》,江蘇衛視也有《閱讀·閱美》。即使到了年末,各大平台跨年晚會也大打文化牌,為一整年的人文熱完美收官。雖然大批文化類節目的出現彌補了電視熒屏不斷缺失的文化屬性,但大量同質化節目卻也使得這一類型節目廣受詬病。文化類節目需要挖掘更廣泛的題材類型和更多元的創意思路。

  •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綜藝頻道《國家寶藏》

《國家寶藏》是央視推出的一個文博探索類文化節目,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九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每一個博物館拿出三件館藏精品,由不同的明星「國寶守護人」進行推介,最終由觀眾投票選出一件藏品,在故宮600年之際舉辦的一次以《國家寶藏》為題的盛大特展中展出。這檔節目不僅令人耳目一新,也讓文化類節目在詩詞、閱讀之外有了更多的可能。

從節目的表現形式上也是別具一格,充分考慮到年輕受眾的審美喜好:每一件文物流傳至今都歷經多年風霜,所以必然擁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節目中關於文物「前世今生」的故事由講訴+演繹的形式展現。明星演繹文物故事,少了比拼元素他們的表演更多的是為文物服務,沒有絲毫炫技成分。

正如主持人張國立說的:這是一個年輕的節目,有多年輕呢?只有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感與經過電視演繹後的活力完美融合在一起。在25-34歲這一類年輕人群中,隨著節目的推進,加之其他媒體平台口碑的持續發酵,節目的競爭力與觀眾的喜愛程度不斷提升(圖1)。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文化類廣播節目在某種程度上也遇到了與電視文化類節目相同的窘境,節目大多大同小異,講述的是各地各國與文化相關的知識,如飲食文化、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各地風土人情等。那麼,如何編排,通過不同類型文化節目的呈現來進行節目的編播則成為了一個創新點。

  • 北京城市廣播《城市文化范》

北京城市廣播《城市文化范》的內容涉及藝術品收藏、時尚文化、演出、展覽、旅遊等多方面的內容,緊緊抓住「文化范」這個獨特視角,節目每年都會策劃多個系列主題,以2016年為例,便策划了《傾聽歷史,走進文化遺產》、《追尋城市記憶,有范逛故居》、《當歷史遇見藝術》、《有范逛北京,行走文創園》、《有范看奧運》、《回望辛亥,有范追憶》、《不能忘卻的長征》、《外交官眼中的世界》等等20多個系列節目。

節目非常重視與重要時間節點相契合,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聽眾收聽的興趣。《城市文化范》節目在重要的時間節點,如清明節、北京電影節、建黨95周年、里約奧運會、辛亥革命105周年、長征勝利80周年等時間都推出了系列策劃。長征勝利80周年系列節目《不能忘卻的長征》從三種不同形式:展覽、話劇、歌劇展現「長征」。辛亥革命105周年,以《回望辛亥,有范追憶》為題,從孫中山本人的故事和「辛亥」主題收藏品等角度還原辛亥革命,在還原歷史過程中講述辛亥革命的艱辛和重大歷史意義等。

節目每周五7:30-9:00在北京城市廣播播出,對比2018年該時段周五與非周五的市場份額可以看出,在節目播出的時間段內,市場份額明顯高於往常時段,其中在家與車上優勢更為明顯(圖2)。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中國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也包含著豐富而複雜的上古神話、經典古籍、文學作品。這些往往出現在教材書籍當中的經典文化瑰寶猶如陽春白雪,難免讓大多以娛樂心情、釋放壓力、豐富業餘生活為主要訴求的電視受眾感到枯燥無味、晦澀難懂。為了讓節目接地氣、聚人氣,創作者嘗試運用各種新潮時尚的表達方式以及年輕人能理解的影像語言。

  • 東方衛視的《詩書中華》

《詩書中華》是東方衛視「中華」三部曲之一,節目突破一般益智文化類節目固有的比拼形式,以「詩入尋常百姓家」為核心思想,注重詩文在生活中的活學活用。用以家庭為單位的攜手作戰代替了傳統的個人應戰,傳統文化的考察範圍也從古詩詞擴展到了古詩文。通過家庭成員間的默契充分詮釋了中華傳統美好的家風、家訓、家史。

圍繞「詩禮傳家」、「詩教家風」的主題,以家庭兩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對戰,通過「曲水流觴」的方式從42組參賽家庭里隨機選擇一組家庭,進行家有詩書挑戰賽。兩位家庭成員需要共同協作,在規定時間內,通過接上下聯的方式答題。順利通過挑戰賽的家庭進入「君子之爭」對戰賽,七題答對四題則成為實時擂主。為配合各個環節,舞美設計也採用了「曲水流觴」的形式,美感和內涵獲得了廣泛好評。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 雲南經濟廣播《月色書香》

雲南廣播電視台經濟廣播FM88.7的《月色書香》節目,是一檔在晚間主打「朗讀者」的閱讀分享平台,節目倡導全民讀書,傳承經典文化,力求推廣都市晚間書香生活的理念。節目包括「好書推薦」「系列讀本」「特色欄目」「益智故事」等欄目板塊,從單一的分享誦讀模式轉變為多種複合型模式,由單一的書籍推薦漸漸轉變為綜合型文化平台。

《月色書香》非常注重體現廣播節目新聞性的特點,配合時下熱點,以摘播、徵文展播、專題專欄等形式推出相應的主題節目,緊緊把握時效,話題感更強,有效地拉近了與聽眾的距離。例如《朗讀者》《見字如面》等熱播的電視文化類節目,《月色書香》從不同角度摘播了這些節目中的精彩片段,讓聽眾在另一時空盡情回味其中的動人、激情與活力。

對於年輕人的吸引,除了節目本身以外,大量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才是最能提升粉絲粘合度的方式。節目走訪雲南省各地,舉辦不同主題的讀書分享會,邀請各位主播大咖,通過「音詩畫」品讀的方式,面對面與聽眾互動;與此同時,利用雲南廣播電視台融媒體平台「雲視新聞七彩雲」微信公眾號進行現場直播。

從收聽數據上來看,中老年聽眾是該節目收聽的主力軍,除此之外,在25-44歲聽眾中也獲得了一定的收聽反饋(圖3)。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文化內涵的挖掘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些內容不免曲高和寡,在挖掘和利用傳統文化時,務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不斷創新。各類型的文化類節目曾一度追求將具有中華傳統文化鮮明特質的「漢字」「成語」「詩詞」等內容作為節目的取材對象,而呈現的方式主要以節目競賽為最主要的形式,突出選手之間的競爭性,但弱化了對於傳統文化內涵的細緻解讀。而近一兩年來,這一現象有所改善,各種文化類節目逐漸加強了對於主旨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

  • 中央台三套《文藝名家講故事》

文藝作品能夠感動人,而文藝家們個人的故事也能感動人,他們的成長和創作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文藝史。中央台三套《文藝名家講故事》就是這樣的一檔節目,深入挖掘德藝雙馨的文藝家們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為了更好的「再現」故事,節目摒棄了傳統的演播室採訪,而是在文藝家小時候生活過、辛勤耕耘過的地方拍攝,既懷舊又有生活氣息,能夠用鏡頭充分調動觀眾的思緒。採訪過程中,主持人與被訪者邊走邊談,走走停停,既提升了觀賞性,也讓觀眾在無形中領悟到了藝術的魅力。

在娛樂節目大行其道的今天,《文藝名家講故事》帶來了濃濃的文化氣息。以文藝的方式表達文藝,以文化的方式傳播文化,這就是《文藝名家講故事》傳遞給觀眾的信息。其中融合了大量的傳統與現代文化元素,有熱氣騰騰的市民生活,有色彩斑駁的名家故居,有藝術家的人文思考,有對現代人的創作啟示。從微博的不同年齡段提及人數構成來看,80-89年出生人群以及10-19年出生人群佔比較高,分別為22.38%和21.01%,可見節目在青年觀眾群中獲得了較高的話題(圖4)。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

《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是央廣推出的系列報道,它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工匠」「地方戲曲」「古村落」等正在消逝的傳統文化領域,挖掘其中的精髓,讓這些文化的魅力得以重新煥發,從而引發聽眾的共鳴。

在以方言為主打的第一季中,節目組選擇了有代表意義的滬、粵、陝、川、徽五地的方言為題材,深入當地尋找相關人物、場景和故事。其他季也盡量選擇有聲音特質的主題,如《工匠季》立足雲南瓦貓製作、古琴製作等傳統手工藝,講述手藝的興衰起落。《戲曲季》以京劇乾旦、崑曲、二人台等為切入點,展示傳統戲曲文化的魅力……

為了讓節目喚醒耳朵、直抵心靈,這組報道不是單純地講道理說意義,而是既講述故事,又配有大量的聲音素材。如《上海的「腔調」》以音樂《婆娑起舞》進行聲場轉換,將受眾帶到老上海的光影記憶中。《戲曲季》搜尋珍貴歷史音響,使訪談、唱段、劇場演出有機統一。為全方位展示古法技藝,除了在央廣各個頻率中播出外,還以網頁的形式,圖文聲並舉,介紹相關內容,真正做到了可聽、可看、可互動。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 河北人民廣播電台《燕趙傳奇》

《燕趙傳奇》是河北人民廣播電台旅遊文化廣播依託重點文化選題推出的一檔本土文化特色的廣播系列節目。這檔節目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國家對京津冀一體化的戰略規劃,立足京津冀文化一脈,對區域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入挖掘和系統呈現。

京津冀不僅地緣相接、地域一體,而且人緣相親、文化一脈。除了悠久的歷史文化,農耕文化、商埠文化等在此交融,生活方式、民風習俗也血脈相連。這裡還有豐富的革命歷史,是中國共產黨誕生最早的地區之一,是抗日戰爭的敵後主戰場,是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新中國從這裡走來。《燕趙傳奇》正是從京津冀文化一脈的實際出發,在對現存文化資料反覆研討的基礎上,經過分類梳理,陸續推出「根脈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誠義文化」、「長城文化」五大系列,而後又陸續推出了「中央人民政府從這裡走來-華北人民政府全景實錄」、「張家口往事」和「燕趙抗戰英豪錄」,這些內容同樣展現了京津冀文化相通的密切聯繫。

傳播渠道的多樣

互聯網即時通訊、雙向互動、海量存儲等特點對於廣播電視節目來說,帶來的不僅是內容生產的優化升級與受眾互動模式的轉變,還有傳播格局的擴大、傳播途徑的增加以及傳播方式的改變。在這種傳播生態發生劇烈變化的情況下,製作方為了獲得更廣泛的受眾面和更強的受眾黏性,也應與時俱進,積極調整宣傳思路,通過「兩微一端」宣傳矩陣、網路同步直播等多種方式,實現文化類節目的影響力、傳播力呈幾何級數的擴大。

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為例,整合全台優秀資源,全面推動多終端融合傳播體系建設,傳統廣播頻率和央廣網、央廣新聞、中國廣播等新媒體渠道及微信、微博全面布局,互聯互通,形成了中央電台立體化、全能化傳播渠道。重要新聞信息在任何一個發布平台上都有呈現,受眾只要打開其中一個平台就能看到所有信息。對央廣網、你好台灣網、中國民族廣播網、國家應急廣播網四個網站的發布系統也進行了技術整合,由央廣新媒體公司統籌管理運行,實現了規模效應。地方記者站與央廣網地方頻道整合以後,加強了前端採集共享,通過旗下遍布全國的記者站、網站地方頻道,實現了一次採集、多次生成、多平台發布。對製作公司進行整合,提升廣播節目製作能力,逐步形成民族廣播節目譯制、文藝節目、網路音視頻節目製作等板塊,實現台內作品委託製作機制。

電視方面,央視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融合傳播媒體矩陣,實現了優質內容資源的跨屏、多終端傳播。其中在跨屏互動方面,很多節目播出同時在電視端出現二維碼,通過掃描、搖一搖等方式實現了跨屏互動;與智能電視端合作,開辦智能電視等互動電視的央視專區,覆蓋近億用戶;兩微一端方面,除了頻道、節目甚至主持人開設的微博認證大V與權威微信公眾號外,在移動終端相繼開發了央視影音、央視新聞、熊貓頻道、體育頻道等各頻道APP。各種傳播途徑多維立體化為傳播服務(圖5)。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經典詠流傳》

《經典詠流傳》是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推出的文化音樂節目,由撒貝南擔當主持人。節目由康震、王黎光、曾寶儀、庾澄慶共同組成鑒賞團,共同為觀眾解讀經典背後的文化內涵。由楊洪基、王力宏、王俊凱、孫楊、鳳凰傳奇等經典傳唱人用流行傳唱經典。節目將中華經典的詩詞文化與電視媒介、網路平台有機結合,兼顧詩詞文化上的意境悠遠和表現形式的通俗易懂。

根據北京清博大數據公司數據顯示,2018年2月16日至21日,《經典詠流傳》3期16首曲目的全網提及量總計159萬,熱度最高的三首曲目分別為王俊凱的《明日歌》、鳳凰傳奇的《將進酒》和王力宏的《三字經》,三者合計閱讀量128萬(表1)。

廣播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創新發展路徑

結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優質文化類節目蔚然成風,反映了創作者在文化建設、價值堅守、節目創新等方面理論清醒之後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自主創新的可喜成果。文化類節目從興起到興盛,既是價值的回歸,也是時代的必然。感官娛樂固然可以解壓放鬆,但情感的共鳴、思想的愉悅,才是人類精神價值的根本體現。隨著廣大受眾價值觀念的轉變和審美層次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觀眾渴望通過精神上的共享共情共鳴,獲得文化滋養和審美愉悅。因此,文化類節目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有著比以往更堅實的受眾基礎、更強勁的內在動力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發展前景必然一片光明。

// 主題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