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三寶有諸多名號,其內在的聯繫是什麼?

道教三寶有諸多名號,其內在的聯繫是什麼?

凡信奉道教者,皆知道教「三寶」。

在道教中「三寶」有諸多稱呼,其曰道經師,又曰慈儉讓,亦有精氣神。

面對這些差別,初學道者往往容易混淆三寶的內涵,不知該遵循什麼樣的法則去修行。

其實,在道教不同三寶名號之間本來便有內在的、本真上的關聯性。

這便是道祖所提出的道之「自然」的屬性。(資料圖)

道教以道為教化,其認為天地間萬事萬物都是由道化生而來的,萬物皆在道中。

但因為道具有杳冥、無為等特性,它本身又是很難去感知的一種存在。基於道的這一特殊屬性,

道祖在《道德經》第一章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論點,意思是大道需要通過闡述才能被人所理解,但因為世人眾等存在個體上的差異,所以其理解的道又是互不相同的。

這便是道祖所提出的道之「自然」的屬性。每個人的道不同,所以無法直接用道祖所言之道來衡量諸輩後人所修之道。在此基礎上,就使修道人皈依道經師三寶具備了非常現實的意義。

衡定一個人是否具有道教信仰,最基本的前提是他是否已經皈依道經師三寶。

《脈望》卷二中記載曰:「教有道經師寶。道寶,太上三尊也;經寶,三洞四輔真經也;師寶,十方得道眾聖。」

《道教義樞》卷一中記載為:「一者道寶,二者太上經寶,三者大法師寶。」

道寶乃是太上無極大道,經寶是道教三十六部尊敬,師寶則曰玄中大法師。道經師三寶代表的是由杳冥之道、至闡道之經、再到述經之師三者之間一脈相承的系統性。

從師而學經、從經而悟道,這又是後輩學人從後天之身返修先天之真的過程。

這便是道祖所提出的道之「自然」的屬性。(資料圖)

在道教三寶信仰中,道經師寶三寶是一切修真的基本前提,其不僅點明了學道所必需擁有的道脈傳承,更用簡單三個字為眾人指出了內觀自身之道的方法和方向。

在皈依道經師三寶的前提下,道祖所言「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以及身中精氣神三寶,則分別是從修行的性功和命功處著手,乃是實現具體性命雙修的煉真功夫。

道教修行脫離不開身心二字,其總法門又皆歸於一個「道」字。

修行又稱修道,是在通過對無待之心性的明證和對有形之肉體的逍遙兩方面的修證,進而去參透我道之「自然」究竟為何。

皆源於道祖提出的慈、儉、讓三寶。再去追根溯源,則又與無為、自然之精神相契合。

慈,是指修道人應該對天地萬物保持「常善救人」的慈愛與悲憫的精神,通過「善利萬物」的方式來使四生六道都能有機會聽悟道法

普度眾生,這是宗教所具有的社會擔當。儉,一方面是對道人物質生活的約束,另一方面則是對內心欲求的檢點。

道教提倡少私寡慾,唯有減少對外在欲求的追逐才能內返其心,不因五色、五聲、五味等外物而動搖了心中真常。

於此,也就順延出了「讓」字所具有的不爭、不欲、不求的意蘊。

道教所推崇的慈悲、仁愛、樸素、真一等精神,皆源於道祖提出的慈、儉、讓三寶。(資料圖)

修道者以「慈、儉、讓」為立身行道的標準,其中心主旨不離無為和自然,其妙用在於守雌和不爭。

在萬物無常變幻的世界中能夠守得住自我恆常,這雖是心性上的修行,卻也與肉體上的煉養一脈相傳。道教以長生為貴,此必然要求修道者減少對身體精氣神的損耗。

心性上的無為清靜,精氣神此身中三寶所構成的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合道的完整的修鍊體系,則與道祖提出的「復歸於嬰兒」之理念相一致。

道家修行,講究從後天返先天,人生來之時乃是精氣神具足的形體,生命的衰老至死亡便是精氣神日漸損耗的必然結果。人們因不能把控自身欲求而放蕩形骸,所以才會在世事浮華中沉淪不朽。

道教以長生得道為終極追求,想要實現與道合一,便要從後天之形神入手,通過斂心去欲、內調外養的方式來保證自身精氣神三寶的充盈,從而進一步求證以合道真的法門。

慈儉讓與精氣神之兩種「三寶」,雖然講說的是不同的修鍊主題,但二者仍然是以道經師三寶的教誡為依託。

道教對三寶的定義,其以道寶為核心,慈儉讓與精氣神乃是道在人間修行的不同教化形態。

既言談到具體的性命修行事,便不能脫離師寶與經寶的指導意義,更不能離開大道而妄談。

從宗教意義上說,對三寶的違背,便是在棄真就偽,是脫離了萬事萬物基本的規律和規則。

若如此,一切修真事都只能變成痴愚者的妄談。

(編輯:如風)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祭鬼何妨入煉持:鄭所南與其祭煉內法
道教的一切修鍊與法術,莫不基於此!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