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嶺南畫派的"失蹤者"?

有人認為,嶺南畫派是"天下最多藝術紀念館的畫派"--數量最多、面積最大、散布最廣,而黃獨峰先生對嶺南畫派的開枝散葉、在外省甚至國外的傳播都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為什麼很多嶺南畫派的人都不承認他的歷史地位?

1950年之前,黃獨峰在嶺南畫派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去印度尼西亞之前還在香港、澳門辦過畫展。一些嶺南畫派的人對他既是高劍父的學生又是張大千的學生很不理解。以至於到後來,許多人自然地不承認他是嶺南畫派的了,黃獨峰"被失蹤"了很多年。

黃獨峰迴憶此舉時曾說:"當時許多嶺南師友表示驚異,認為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且卓有成就,何必去拜西蜀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其實,應該把黃獨峰定位為"走出去"的嶺南畫派代表人物,從未"失蹤"。

黃獨峰只是看到了嶺南派不足之處,想取長補短加深中國畫的藝術傳統,使自己的畫能進一步發展而已。張大千與高劍父交情很深,張大千的繪畫在那個時期仍然拘守成法、力追高古,而黃獨峰認為嶺南畫派"創新有餘,傳統不足"。後來的事實表明,師從張大千後的黃獨峰確實畫風大變,藝事大進,充分融合了高氏和張氏的美學觀。

張大千幽默地稱黃獨峰的畫:"過去打少林拳,現在打太極拳"。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黃獨峰認為:"寫實要像高劍父那樣自如,用筆要像吳昌碩那樣古拙,用色當如齊白石那樣強烈,氣魄要像徐悲鴻那樣雄渾。"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黃獨峰 (1913- 1998),名山,號榕園,又號五嶺老人,廣東揭陽人,著名中國畫畫家。

1929年從揭陽畫師鄺碧波學任伯年派花鳥。

1931年入春睡畫院,從高劍父治藝。

1936年赴日本東京深造,盧溝橋事變後回國

1939年在香港創辦《現代藝術月刊》,與方人定、司徒奇等組織「再造社」。

1943年在韶關創辦 「頌風畫苑」。

1948年創辦《時代藝術月刊》,組織「丹荔社」。

1950年在香港入張大千門下。

1952年定居印度尼西亞。

1959年在棉蘭創辦「中國畫院」,其畫在東南亞享有盛譽。

1960年回國,在廣西藝術學院任副教授、教授、美術系主任、副院長等職。

1961年以來,曾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廣西政協副主席;第二屆全國僑聯委員,第三屆全國僑聯常委,廣西僑聯主席;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常委,致公黨廣西區委會主任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理事,廣西美協副主席、主席;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廣西分會副理事長;廣西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廣西詩書畫金石研究會會長;廣西海外聯誼會理事;廣西潮人聯誼會會長;石濤藝術學會會長等職。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高劍父使其出,張大千使其入,從沒有背棄過高劍父的藝術主張,寫生之法貫徹了他藝術生命的始終。他遊歷之廣,寫生之多,鮮有人比。所以,他的作品不同於昔代的色彩,不同於別地的光輝,被齊白石譽為"寫生妙手"。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我已入高劍父之門,何必去拜張大千之門,丟了嶺南派的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