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戰鬥口糧進化史,百萬中國軍人吃什麼?含解放軍最新單兵野戰口糧

戰鬥口糧進化史,百萬中國軍人吃什麼?含解放軍最新單兵野戰口糧

原標題:戰鬥口糧進化史,百萬中國軍人吃什麼?含解放軍最新單兵野戰口糧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這說明吃飯問題是戰爭的第一要務。而自古以來,糧食問題又往往是戰爭的終極原因。那麼問題來了,士兵打仗的時候吃什麼呢?


史上有記載的最早戰爭是發生在五千多年前的阪泉之戰,交戰雙方是中華三祖中的黃帝和蚩尤。那個時候沒有軍糧的說法,因為農業還沒推廣,黃帝和炎帝從戰場上撤下來之後是不能休息的,還要帶著手下的隊伍去打獵,打著什麼吃什麼,打不著就只能餓著肚子上戰啦。「跟著我有肉吃」是最號召力的戰前動員宣言,沒有之一。


秦漢以後,農業成為百姓的主要生活來源,小米成為人們的主食。小米養人,又容易儲存,大米可以存放三五年,而小米可以存放十年。不但產後婦女用它來調理身體,戰士也用它來補充能量。有了小米,將軍下了戰場不用拖著疲憊的隊伍去打獵挖野菜了,他們可以不慌不忙地從竹筒里倒出小米,煮上一鍋熱氣騰騰的飯。飲食的一小步帶動戰鬥力一大步,赳赳老秦依靠著八百里秦川出產的小米才得以從容統一六國。

經過三國戰亂,五代十國戰亂遷徙,曹操和十八路諸侯在北方大地打的熱乎,北方的農民們手牽著手逃到南方避難。民族的融合具體成了生活習慣的融合,飲食習慣帶動了南方農業的發展,飲食結構隨之流轉變遷。餅作為流行食品成為戰時乾糧。那時候,發酵技術還米有普及,人們吃的都是死面做的食物,這種食物不容易消化,吃多了胃難受。人們就把面做成面片,放到水裡煮,叫做湯餅,是混沌的雛形。而人人都知道的那句俗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原文其實是「巧婦難為無面之湯餅。」至於東吳,大米成了主要軍糧,配菜作為米飯伴侶就成了硬性裝備。於是,熱愛生活的戰士們埋鍋造飯,四菜一湯加點酒,廝殺過後的沙場飄起裊裊炊煙模糊了死生邊界。



阪泉之戰


值得一提的是官渡之戰,曹操在吃飯問題上做文章,創造性的以虎豹騎5000精銳長途奔襲,深入敵軍腹地,火燒烏巢糧倉,害的袁紹的士兵只能吃桑葚充饑,戰鬥力直線下降。結果就是曹操不動聲色地解決了袁紹七十萬大軍,進而一戰成名。虎豹騎的主要軍糧是脫水的餅和馬肉乾,特點是迅捷、方便,快速補充熱量,開戰時快餐的先河。普通士兵就沒有這種優待了,因為連年征戰,糧食產量少,普通士兵常年是喝粥的。同期的劉備落魄的時候,還吃過人肉。諸葛亮則發明了饅頭。



小可想用槍與花表達戰爭中的美好瞬間,意外找到這個


唐宋以後,經濟中心向南發展,稻麥各占軍糧系統的半壁江山,軍糧主要是百姓做的乾糧,麻餅,大醬,大米。


這個時期軍糧為廣大吃貨開發了新品種福利——鍋盔。北宋名將宗澤把金華火腿納入軍糧。不得不說關心士兵吃飯的將軍一定是個好將軍。畢竟吃的好是很鼓舞士氣的。



風乾肉,鐵一般的存在,想鍛煉咀嚼肌嗎?

元朝以騎兵為王,快餐在後來的戰爭中應用很廣。


成吉思汗帶著騎兵萬里轉戰,橫掃歐洲大陸的時候帶了兩種速食軍糧,一種是淘寶的網紅零食——風乾肉,另一種是混合面,主要成分是牛奶粉和羊奶粉。騎兵餓了的時候只需要把混合面放到水囊里,喝之前搖一搖,馬背上直接解決,快速補充熱量的同時正常行軍。


一頭牛可以做20斤風乾肉。做法是把牛肉晾乾塞進這個牛的膀胱里,一個牛膀胱就變成一個食物包。蒙古軍把這個牛膀胱放到馬背上就等於牽著1頭牛機動作戰,想想都覺得颯得不行啊。這種高蛋白食物一小塊就可以維持人類生存需要。至於使用就看個人喜好了,如果廚藝在線,完全可以整出一桌席來。


馬可波羅發現這個秘密後如獲至寶,伴隨著撲通撲通的心跳聲,手哆哆嗦嗦地把這個軍事機密記錄在了他的暢銷書《馬可波羅遊記》里,於是,數以億計有認真學習的歐洲人認真研究侯認識了這些蒙古鐵騎制霸天下的秘密武器——高能快餐。


到了明朝,軍糧大大豐富了。鍋盔演化成了燒餅,作為軍糧,明軍出征就用繩子穿幾串燒餅掛到肩膀上。這大概是史上最早的壓縮餅乾。



鍋盔,要熱的吃好吃,一定要炭火烤的才夠焦香


明軍的另一項發明是方便飯,就是泡飯。這個飯是戚繼光發明的,做法是把米飯和鹽巴碾碎,和成米餅,放在太陽地下暴晒,吃的時候就掰一塊泡著吃,或者直接就著鹹菜吃。


清朝軍糧比較有東北特色,配給有酸菜,炒麵,薩其馬,驢打滾、小米,餅,酥油,而且會趕著牛羊行軍,吃鮮肉。


清軍的待遇讓同期的日本軍羨慕的不行,直到甲午中日戰爭那會兒,日軍的口糧還是一個飯糰,裡面裹著鹹菜,外面裹一張竹葉,名字倒是頗有味道,叫做「陣中食」,副食有雞蛋,梅子,柿餅,豆腐乾,燒酒。燒酒是用來給傷口消毒,用來保存敵軍人頭。

二戰後日軍軍糧就跟國際接軌了,有英式餅乾,魚乾和肉罐頭。


同期,希特勒的部隊配給有黑麵包、奶油、香腸、熏魚、果醬、咖啡、巧克力、香煙。


同期吃的最好的軍隊要屬美軍, 國軍當時配備的美國罐頭是當時黑市上的搶手貨,味道非常可以。據說諾曼底登陸後,無所事事的美軍俘虜掏出戰鬥口糧大吃大嚼,還特別沒有同情心的吧唧嘴,結果讓看守他們的德軍士兵哈喇子流了一地。兩次世界大戰已經把德國掏空了,德軍很久沒有見過那麼豐富的食物了。這一夜,估計在座的德軍看守都想家了吧。


同期的國軍伙食大家可以參考電影《三毛流浪記》。因為貪腐,國軍常常是吃不飽的。基本上是一洋瓷碗米飯,普遍一兩個菜吃個底兒朝天。



紅軍的伙食基本是百家飯,紅米飯、南瓜湯、小米加步槍,再來就是戰利品,日本罐頭,魚乾、奶糖、清酒啥的。


解放後,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們吃的是炒麵,上甘嶺戰役之所以出名的艱苦就是因為缺少水分的供給。經過一系列升級之後,到軍迷熟知的09式、13式軍單兵自熱口糧,標準從吃飽向吃好進化了。


解放軍軍糧中,當下最有熱度的17單兵自熱食品了。營養多元,食品重量更少是改進特色。 口味開始展露濃郁的中國特色,自熱炒飯有(揚州炒飯,蝦仁炒飯)、蔬菜包(有青椒炒木耳,炒豆芽,宮保雞丁)、大醬、特色點心(蛋卷酥,巧克力、芝麻燒餅、薩其馬)、醬肉、魚罐頭、水果罐頭、速溶飲料、小鹹菜等,不同價位總共6個餐譜。



解放軍17單兵野戰口糧

再看看各國單兵口糧也頗有有趣,德國的招牌口糧是各種香腸,要知道德國香腸之所以聞名於世就是因為它全都是肉塊,像博山香腸完全沒有澱粉的感覺,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鹹肉香腸了。


英國的水果味餅乾把一個喝下午茶的國家習慣勾勒的鮮活有味。


義大利的代表作是橄欖油浸青花魚,這份早餐包里還附了3根牙籤,還有牙刷,周到的細節心意滿滿。


韓國的當家糧當然還是他們心心念念的泡菜啦,泡菜一號、泡菜二號、泡菜三號。執著的演繹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這個道理。


戰鬥民族俄羅斯軍隊更注重養生,在口糧中特地加入了紅茶,因為俄羅斯的冬天很冷,他們發現寒潮來襲的時候,喜歡喝茶的士兵凍傷的很少。為了保證寒冬中足夠的熱量,口糧只有一個標準——高脂肪。


美軍軍糧出了名的豐富,分量是各國軍糧中最大的,可以吃到撐。


法軍的口糧里有熱巧克力,鮭魚肉燴飯、蘿蔔燉羊肉。這些都是明火加熱的,不是其他國家那種自加熱。這在戰爭中是大寫的危險。然而,這大約來自他們的浪漫基因吧,即便是戰爭也無法泯滅的那份自我。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謝謝列位看官這麼有學問還看小可的文。看了這麼多乾糧,嘴巴都覺得脫水了,冬至將近,幹了這碗餛飩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舊聞揭秘 的精彩文章:

大唐帝國3萬人的軍隊為何打不過250000人的阿拉伯帝國軍隊?
你所不知道的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有多慘烈?十幾年後,屍骨在這個省依稀可見

TAG:歷史舊聞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