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冬日裡的味道

冬日裡的味道

  這兩日,寒風大作,氣溫驟降,黃葉零落。都說冬天是養膘的季節,天氣愈是寒冷,肚裡的饞蟲越是活動猖獗,就越想補充些食物。年少不經事,聽不得父母的嘮叨,恨不得離家越遠越好,不懂得漂泊之苦。在外多年,飯菜之香是對家裡最深刻的記憶,尤其是在這樣的寒冬,腦海里時常浮現一家人圍坐火爐吃飯的場景,明知是借著記憶遙寄思念,卻也泛起一份溫暖。


  老家地處湖北西南邊陲,海拔一千多米,冬季極其濕冷,家家戶戶靠燒爐子取暖,小時候燒煤塊,現在燒天然氣。爐子也用來吃飯、休閑,更是見證了一家人最親密的時光。常常是晚飯後,一家人圍著爐子擺龍門陣,看著電視,嗑著瓜子,說著笑著,爐里的火暗淡了,人也就乏了。

臘豬蹄火鍋是冬日裡宴客的主角。老家的臘肉和其他地方臘肉的味道截然不同。豬必須是農戶自家養的,開春買來小豬崽,多喂玉米紅薯野菜,極少用飼料,到了年底,豬也不會很肥。立冬之後,農村陸續開始殺年豬。新鮮的豬肉抹上厚厚的食鹽靜置幾日,用新砍的柏樹枝加花生殼、桔子皮等生小火慢慢煙熏,一個月左右臘肉的色澤變得暗紅,就可以懸掛到通風處了,隨吃隨取,夏天也不會壞掉。臘豬蹄因為數量少,蹄筋較多,肉質細而不柴,顯得更加珍貴,一般用來招待貴客。先用噴火槍猛火燒,待到豬蹄表面變黑變硬,便投入冷水,將焦化的黑皮洗凈,豬蹄的表皮頓時變得黃亮。將臘豬蹄剁成小塊,扔進幾片生薑、幾粒花椒、幾段干辣椒,小火煮開後慢燉兩小時,湯成了乳白色,鍋底算是做好了。這時,將本地的山藥、土豆等切滾刀狀放入湯中,再燉半小時,撒上幾段小野蔥,臘豬蹄色澤焦黃、肉質堅實、熏香濃郁,山藥和土豆富含微量元素硒,味道清香、口感綿和,搭配在一起,實在叫人垂涎三尺。火鍋里的肉和菜吃完了,也不要緊,趁著湯還濃郁,起身去院子里摘一顆白菜,洗凈後用手掰著一點一點加入鍋中,一家人邊等待邊閑聊,又多了幾分搶奪白菜的樂趣,歡聲笑語不絕於耳,這是記憶中火鍋真正的味道。


  也可用臘肉燒野生菌。夏秋季節雨後的山林,雲霧縹緲,針葉厚厚覆蓋,各類野生菌喜出望外,紛紛探出腦袋。刷把菌的模樣像極了珊瑚,石灰菌通體雪白,奶漿菌的乳汁香甜,樅樹菌則滑嫩爽口,各有各的獨特。拾得一筐回去,仔細摘掉菌子身上遺落的針葉和泥土,在陽光下晒乾,存放在通風處。冬日裡取出來去除根部,溫水浸泡小會,皺巴巴的菌干又舒展開來。熱油爆香大蒜花椒,五花臘肉切片爆炒片刻,待到肥油滲透出來,放入洗凈的野生菌,適量加水微燉,撒點食鹽和生抽,濃郁的山野之味隨之瀰漫,湯也鮮美得很。夜幕降臨,小酌怡情,正所謂「人間有味是清歡」,山野之味,只隱於山,絕非城市間高檔餐廳的味道所能比擬和企及。


  豬油渣又是另一種獨特的味道。豬油渣也就是豬板油熬盡油後剩下的固體,許多人棄之不食,但因別有一番香味,我們全家都喜歡得很。豬板油切大丁下鍋細火慢熬,待到豬油的顏色從純白變成微黃,清澈透明的液體從慢慢滲出到突如泉涌,焦香味隨之升騰襲來,這時撈起一塊豬油渣,還「滋滋」冒著油,管不了燙熱,扔到嘴裡,只聽見「咔嚓」的脆響,一股無與倫比的香氣充盈整個口腔,又順著喉嚨瞬間到達胃裡,真是人間美味!豬油渣搭配紅菜苔也別有一番清香。掐來鮮嫩的紅菜苔,用手掐成中段,清水洗凈瀝干,鍋里放少許豬油,薑片蒜瓣爆香,倒進紅菜苔,煸炒兩分鐘,加鹽少許,再舀入一勺豬油渣,翻動數下即可出鍋。紅菜苔經過豬油的浸潤,更加鮮嫩甘甜,與豬油渣的香脆相得益彰,很是美味。


  走過大江南北,烤肉的口感大同小異,並不深刻,卻一直對小時吃過的竹筒烤肉念念不忘。砍下一根內徑二指寬的青竹,依著竹節鋸成一個個竹筒,洗凈瀝干水分。將嫩豬肉切小片,用鹽、生抽、料酒腌制半小時,加入菜籽油、薑片、蔥段攪拌,撒上辣椒面、孜然粉。腌好的豬肉塞進竹筒,筒口用白菜葉封緊,放在爐火上翻來覆去炙烤。很快,烤肉的香氣交織著竹子的清香,氤氳了整個屋子。烤肉的鮮嫩多汁一下子打開了味蕾,這是令人愉悅的味道!小時候,我和弟弟都挑食,極其瘦弱,父母有時便用這個法子刺激我們的食慾。現在回想起來,這道竹筒烤肉印記在心,不單單是因為食物本身的味道,更是明白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與付出。


  肉吃膩了,還有許多有趣的小點心,其中不得不提烤板栗。深秋季節,高高的板栗樹上,密密麻麻的板栗球齜牙咧嘴,露出板栗烏黑髮亮的面孔。戴著帽子,拿著長竹竿一陣狂打,板栗球紛紛掉落下來,像極了一個個小刺蝟。帶著手套拾入筐中,陽光下曬上兩日,板栗球脫刺剝殼就容易多了。新鮮的板栗易招蟲子,直接放冰箱冷凍,或者放在陰涼通風處,風乾後的栗子肉更甜更韌。天寒地凍有點小餓的時候,抓來一把板栗,用小刀在每顆栗子上劃開一條口,擺放在爐蓋上慢慢烘烤。過一會,噼里啪啦的聲音響起,像放鞭炮一樣,這是烤熟的栗子膨脹起來,將刀劃的口子頂裂開了。栗子的清香頓時撲入鼻中,栗子肉綿軟香甜,幾顆下肚,既可果腹,又回味無窮。


  還有烤糍粑。年前打糍粑是土家族人的迎春習俗,有句俗話叫:「拜年、拜年,粑粑上前」,講的就是糍粑象徵著團團圓圓,是拜年不可或缺的禮物。糯米浸泡一晚後柴火蒸熟,趁熱放到專門的石臼中,一人掄著木錘搓打,另一人趁木錘提起來的時候用冷水翻揉糍粑。打糍粑很是費力,兩個壯年男子交替配合,即便冰天雪地,也會累得出一身汗,但正是這樣一錘錘打出來的糍粑,才更加柔軟細膩,富有韌性。將打好的糍粑捏成小團,做成圓餅晾在通風處。春節期間,拿一塊糍粑放在爐子上,瓷實的糍粑很快「嗞」地一下鼓起來,白白胖胖的,很是可愛。緊吹著氣掰開滾燙的糍粑,外皮香脆,裡面柔滑,無需蘸糖或蜂蜜,喜歡的就是這種簡簡單單的味道。


  這樣想著寫著,小時候所有吃過的食物都變得美味可愛起來。恍惚中,故鄉那些瑣碎的記憶,便隨著這些食物,一道插上了翅膀,翻山越嶺奔我而來,熟悉的味道縷縷散開,縈繞在側。以前覺得平淡無味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卻別有一番滋味。想到已經漸行漸遠的故鄉,想到逐年老去的父母,想到我又何嘗不是在用同樣的方式,一點一點充盈孩子的記憶?喉嚨不覺哽咽,眼前已經模糊一片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深秋樹上的最後一抹紅色
讀史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