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做好這一點,勝過十個輔導班

做好這一點,勝過十個輔導班


做好這一點,勝過十個輔導班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秋棉



1


下午吃完飯在路上散步時,看到一友人肩上背著孩子的書包,手裡拉著孩子火急火燎迎面而來。看她如此急切,我關心地問:「孩子放學怎麼這麼遲?」誰知她一臉苦相,「我這是吃完飯送他去上數學輔導班,這緊趕慢趕,今天出門又有點遲了。」

我驚愕,她的孩子看起來也就是八九歲的模樣,應該是上二三年級,這麼大的孩子難道也需要上基礎課的輔導班嗎?如果是上藝術類或深奧學科的輔導班,我能理解,必定全才的家長不多;如果家長文化水平低,我也能理解。

可孩子學的只是二三年級的基礎知識,友人又是本科學歷,她的知識教自家的孩子應該是綽綽有餘。這讓我有點想不通。

我把我的疑問隨口說給了她,誰知她大倒苦水:


「我這也是不得已,他在家裡做作業托托拉拉,說他千百遍也不聽。他每晚做作業我都要坐在身邊陪他,他啥時做完,我啥時才能休息。最主要的是,他什麼問題都來問我,自己根本不思考。你說這樣的孩子我能有什麼方法,只有給他報一輔導班,讓老師去教他。」


我的女兒剛上小學一年級時,也曾有過這種現像,但我沒有像她這般解決。

因為,我感覺給孩子報輔導班只是把家長面對的問題又轉拋給了輔導老師,讓輔導老師繼續陪孩子做作業,用表象上的成功掩蓋了問題的真像。

做好這一點,勝過十個輔導班


2


其實,友人孩子的問題,主要是沒有形成自主完成作業的習慣,孩子對於做作業還是處於等、靠、要的思想。

孩子從小被家裡人寵愛,什麼事都替他做,事事不用自己動手、動腦。這樣的孩子上學後,突然面對需要獨自完成的作業時,心裡就沒有了底,還是會寄希望於父母。

我女兒小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圍著她轉,什麼事都是她指指手指頭,我們跑的團團轉。這樣導致孩子的依賴思想特別嚴重,事事都想讓我們代她完成。

上了小學後,爺爺奶奶去了鄉下,她爸爸的工作調到外地,於是孩子的教育全靠在了我一人身上。我每天一個肩挑著我的包,一個肩挑著孩子的書包,手裡牽著孩子,急急忙忙往返於學校和家裡,那段日子過的忙忙碌碌,只恨自己分身無術。

就算我如此忙亂,可孩子的作業還是在等我幫她來完成。

孩子做作業我做飯,可等我一頓飯做好,孩子的作業本上只是抄著題目,沒有答案。

問她為什麼沒有答案,她回答不會做。我讓她思考,她搖搖頭,表示自己思考不出來了。

我生氣說,「思考不出來那就不做了。」可孩子一聽立馬就哭,「不交作業會挨老師批評。」孩子哭的嚶嚶咽咽的,飯也不吃,看起來著實可憐。

我嘆口氣,安慰她,「先跟媽媽吃飯吧,吃完我再教你做。」這樣孩子才高興。

吃完飯後,我坐書桌旁教孩子做作業,可孩子卻停止大腦運轉,什麼問題都等我來解決。怕孩子托的太晚休息不好,於是,我只有拿筆來驗算,然後讓孩子抄到作業本上。

孩子在我的這種教育下,自然考試成績一塌糊塗。開家長會時,老師約我談話,她說:「這孩子平時學習看起來還好,但一考試就不行了。」我怯怯地說出了事情的原委。

老師驚訝地說:


「你這是害孩子啊!你現在可以幫孩子完成作業,那高考時你也替孩子去嗎?」


老師的話驚醒了我,這種愛子如害子,我這樣做是把孩子的前途一步步葬送。

做好這一點,勝過十個輔導班


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自覺的行動,需要適當的培養而後實現。

家長應該相信,孩子的學習自覺性通過父母的培養也一定能實現。

孩子放學回家,說老師讓他們做一個手工,比如學習了「茄子」這個字,老師讓孩子用摺紙剪個茄子的樣子。

孩子一個勁地說她不會,我知道,她又要依賴我,於是,我也堅持說自己不會。孩子一聽媽媽也不會,她直接急哭了。

我說你哭也沒有用的,你只有自己想辦法做,媽媽在邊上幫你想才行。

孩子起初只是哭,不動手,而我也裝著一副無可奈何的表情。她看不到希望後,無奈地拿出紙、筆、剪刀來。

看她開始做,我就到旁邊關注她。她畫不好茄子的模樣,我跟她一起想辦法,最後她把摺紙蓋在書上的茄子圖形上畫。她畫好後剪不好,我鼓勵她繼續畫,再繼續剪。

因為一遍遍又畫又剪,女兒的嘴巴撅的老高,可我也強忍著不插手。這樣幾次後,女兒的手工做業不再依賴於我,而且自己越做越熟練。

看來這個方法很有效後,我又如法炮製般應用在孩子的功課上。作文不會寫,她哭喪著臉來問我,我說媽媽可以指點你,但媽媽自己也不太會寫。幾次試探無果後,她也就會自己動筆,而我等她寫完後,給她提點自己的意見,讓她參考修改。

以此為例,語文數學我全是這種方法,孩子由起初的嚴重依賴慢慢變成了自主完成,進而在功課上有了上進心,開始主動思考。而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在前進。

在孩子的一系列變化中,我有了五點心得體會。

做好這一點,勝過十個輔導班


一、父母一定要舍的孩子吃苦

如果孩子不想自己完成作業,一哭一鬧你就心軟,那孩子永遠學不會自覺。

他要哭你就讓他哭,他要鬧你就讓他鬧,他再哭再鬧,心裡也是記掛作業的,因為第二天老師首先會問他的罪。所以說,他比你還著急於作業的完成問題。

二、父母要有耐心陪孩子解題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一般情況下,7--10歲兒童連續保持注意力為20分鐘,10--12歲約25分鐘,12歲以上約30分鐘。也就是說,孩子對一件事的連續注意力最多不超過30分鐘。

因為孩子的注意力時間短,所以他做作業自然會虎頭蛇尾,錯誤滿篇。但是,孩子注意力不長,沒有耐心,相反父母一定要十分有耐心。

等孩子為了完成任務,把錯誤滿篇的作業拿來讓你簽字時,你一定要認真檢查孩子的作業,然後用筆畫出錯誤之處,再讓他去仔細改,如若不改,父母的大名就不簽。

等他改過兩三次後,你再給他講解錯題,這時你不用懷疑他的大腦沒有開動,因為經過你幾次逼上梁山,相信那些題他已熟知在胸。你一步一步地講解給他聽,說出他做錯的原因,這樣孩子就會記住。

三、不要輕易給孩子報基礎課程輔導班

不是說輔導班不好,確實有些孩子進了輔導班後成績有長進,可這只是針對於本身學習好、學習自覺性強的孩子,如果你把一個學習自覺性不強的孩子放在輔導班裡,我相信大多數父母會心疼花的錢與自己想像的效果不一樣。

讓孩子輕易進輔導班,你只是提醒孩子有另外一位老師幫你來完成作業。你想一下,家裡只有一個學習不自覺的孩子你都感覺自己應付不來,就算老師再有專業知識,再懂兒童心理學,可他也需要面對幾十個孩子,他不可能盯著你家孩子不放,來培養他的學習自覺性。所以說,讓孩子進輔導班對改變孩子在學習上的依賴思想沒有多大作用。

四、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培養孩子自己動手的能力

哈佛大學進行過一項調查研究,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為1:10。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務勞動與孩子的動作技能、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一點,我們家長要認識到位。

吃飯時,讓孩子自己拿筷子和碗,讓他自己夾愛吃的菜,飯後有時間讓他幫助家長掃掃地抹抹桌子。讓孩子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讓他不要凡事都要靠別人。如果生活中的好習慣養成,潛意識中他也會應用在學習上。

做好這一點,勝過十個輔導班


五、父母給孩子多做榜樣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一個人的童年是怎樣度過的,童年時代由誰帶路,周圍世界中哪些東西進入了他的頭腦和心靈,這些都決定著他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父母的教育行為對孩子的影響,父母的人生態度、做人做事的品格都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每天應該做的事情有很多,如果你把這些事情推諉、拖沓以及應付,那麼你的孩子也就會像你一樣,所謂「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父母首先應該是孩子的表率——做事要有自覺性,這樣才能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他們說,遠嫁的女兒,是父母丟失的孩子……
面對熊孩子撒潑打滾,德國家長是怎麼做的?

TAG:涵妮媽媽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