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為啥會爆炸式增長?全因他從東南亞偷來此物!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為啥會爆炸式增長?全因他從東南亞偷來此物!

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農業國家,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人口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土地和人口的矛盾是每個王朝都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縱觀中國歷史,那些農民起義很多都是因為土地兼并吃不上飯才揭竿而起的。人口的增長也有很多制約條件,首先就是生產的糧食根本不夠人吃,尤其是碰上災年的時候。

中國傳統的糧食通常被稱為「五穀」,它們分別是稻、黍、稷、麥、菽,這些東西也就是咱們現在人們所說的水稻、糜子、穀子、小麥和豆類。稍微懂一點農業的人都會知道,這些作物產量十分低,而且對於生長的環境要求都很高,碰上洪澇或者旱災,農民們就要面臨顆粒無收的狀況。即便是風調雨順農民們收穫了糧食,上交一部分作為賦稅,剩下的也僅僅夠自己吃而已,正是因為這樣中國歷史上才經常發生饑荒。

毫不誇張的說農作物產量地下嚴重製約了中國人口的增長,中國在漢朝就有上千萬人了,但是一直到明朝初年人口也始終沒有超過一個億,這中間可是有上千年的時間間隔啊!直到明朝末期的時候,中國人口才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在1630年的時候中國人口已經達到了1.5億人。中國人口為什麼會在這一階段出現爆炸式增長呢,那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並沒有提高,生產關係也沒有發生改變,那麼只有一種解釋了,那就是老百姓在生產力沒有提高、生產關係沒有改變的情況下生產的作物增加了,問題是這現實嗎?

答案是肯定的,中國在明清兩代出現人口爆炸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農作物的引進,這個農作物就是現在十分常見的紅薯。明朝萬曆年間,福建商人陳振龍在呂宋島做生意的時候發現了紅薯,他發現這種作物產量非常很高,而且耐旱澇。一畝地的紅薯產量居然高達上千斤,這可是中國傳統五穀產量的好幾倍啊,於是他就想要把這種作物帶到中國。

但是當時西班牙殖民者十分害怕把這種東西傳出去,因此出關的時候都要進行嚴格的檢查。陳振龍父子於是就把紅薯的藤纏繞在纜繩上,並且塗上了厚厚的泥巴矇混過關,終於才把紅薯帶到了中國。陳振龍找到了福建巡撫向他建議種植紅薯,巡撫也覺得這個作物十分好,於是便開始推廣。很快大家也都發現了紅薯的好處,一畝地的紅薯就能養活一家人,就這樣紅薯種植也推廣到了全國。中國老百姓在技術沒有革新的情況下實現了產量的提高,從而帶動了人口爆髮式的增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先生 的精彩文章:

中國唯一被葬入八寶山的軍閥,抗戰時做了一件事,英國人驚嘆不已
蔣經國彌留之際,宋美齡從美國趕回台灣,說了7個字催人淚下

TAG:歷史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