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漢橋話畫: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大李將軍青綠山水畫

漢橋話畫:唐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大李將軍青綠山水畫

畫家邱漢橋帶你走進百幅傳世名畫背後的故事

《江帆樓閣圖》,唐代,李思訓,絹本設,縱101.9厘米,橫54.7厘米,現收藏於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

名畫鑒賞

唐代的畫風一般說來是堂皇巧麗,其中山水畫中的代表人物為李思訓,但李思訓的畫到宋代時已鳳毛麟角,到了清代幾乎蕩然無存,乾隆皇帝時僅僅搜羅到一件《江帆樓閣圖》。根據有關著錄和鑒賞家的推斷,認為此圖有唐畫的體貌風格,可能是李思訓的真跡。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

僅存的這幅《江帆樓閣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整幅畫構圖闊遠,不畫江岸邊際,卻顯得煙水浩瀚,境界寬廣,山石丘壑雖仍平實,但略有變化,用細筆勾勒出山石輪廓,賦重青綠色。老樹兩株,一株盤根錯節,藤禁繞柯,一株枝權交縱,狀若屈鐵。樹葉形狀也多,有元寶形、枇杷葉形、三層包疊卷心形、槐樹葉形等。

作者畫松針,先一片一片染以石綠,然後用花青(摻有石青),以兩筆交叉的勁細筆勢,描畫出松針,整體勢態蔥鬱,富有裝飾味,和有勾無皴的山石,起伏均勻的水紋,精麗工緻的屋宇,圖案形狀的夾葉,十分相稱,而且多少還可以看到其中吸取域外繪畫的痕迹。遊人在江邊往來,畫中的人物,凡開相、衣褶、神態等顯現了唐代山水畫高度成熟的水平。在整個畫面上追求明顯的季節效果,波瀾重疊、傾泄千里的江流,江岸林間院落的幽靜,以及畫家企圖在畫面所寄託的情懷都獲得了較成功的表現。

畫趣拾珍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局部

李思訓是唐高祖李淵堂弟長平王李叔良之孫,原州都督府長史李孝斌之子,著名宰相李林甫的伯父,唐高宗時任揚州江都令。武則天執政時殺戮李姓宗室,他棄官隱匿了起來,直至唐中宗李顯神龍元年才公開露面,此時已年過半百。因為李思訓是倖存不多的李唐正宗,所以直接被授予宗正卿,封隴西郡公,實封二百戶。唐玄宗開元初,李思訓被授予左羽林大將軍,晉封彭國公,加實封二百戶,不久又任右武衛大將軍。開元六年卒,贈秦州都督,陪葬橋陵。因其地位顯赫,戰功顯著,書法家李邕為他寫了一個著名碑文《雲麾將軍李思訓碑》。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圖》的技術成就與風格特點代表了這一時期山水畫的全貌,幷且有深遠的影響,開創了青綠山水的畫派。直接繼承與發展了展子虔山水畫藝術成就,形成具有特色的青綠山水一派的是李思訓與李昭道父子。從展子虔到李氏父子,可以看到青綠山水畫的成長、發展的過程,對山水畫的情趣的追求已從理論上的論述到實踐上的初步完成,這是一個重大的進展。

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局部

一次,唐玄宗命李思訓畫嘉陵江山水,三個月後他才畫成,玄宗看後大加讚賞說:「卿所畫掩障,夜聞水聲。」表明他畫的山水畫富有較強的真實感,又據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記載,「思訓格品高奇,山水絕妙,鳥獸、草木、皆窮其態」、「國朝山水第一」。 李氏父子所代表的青綠山水一派和盛唐以後興跡起來的水墨山水的發展,為晚唐五代山水畫的成熟準備了條件。

名家小傳

李思訓(651—716年),字建睍(音同:現),一作建景,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他的山水畫繼承隋朝展子虔傳統,金碧輝煌,並創斧劈皴。在繪畫史上,被視為山水畫北宗之祖,人稱「大李將軍」。他的山水畫的特點,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其畫山水樹石,筆路道勁,湍瀨潺諼,雲霞縹緲,時睹神仙之事,杳然岩嶺之幽」,在用筆方面有書法功力,畫面意境超塵脫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藝術 的精彩文章:

非常逼真形象的彩鉛動物繪畫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