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倘你想一朝學成上街叫賣,發家致富,那你就不要去學黃賓虹;倘你有今生甘為畫畫而殉道的精神,那就非學黃賓虹莫屬。膚淺者一學黃賓虹就壞,而有識者一輩子學黃賓虹都會受益。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一個只用心讀黃賓虹畫論,不動手學習黃賓虹畫的人,是很難真正體會到黃賓虹山水的高妙之處的;同樣,一個只埋頭練習黃賓虹山水,不用心研究黃賓虹畫理的人,也很難學好黃賓虹。這兩種人,雖天天與賓虹為伴,然終難入其堂奧,難得真諦。因為黃賓虹山水畫,不僅有先進系統的理論,還有高超的筆墨技法,富含中國文化的深邃意境。他的理論是闡釋如何將中國文化表現到中國畫中去的獨到認知和體會,有論技法的,如筆法墨法章法之類。而在他的著述中,更多的是講中國文化與中國畫、人與自然等大美術的東西。他用書法解釋繪畫,用「化蝶」說明學畫的歷程等等,所以說,無論你是只知理不知畫,還是只知畫不知理,都很難準確表達黃賓虹山水畫的內涵。這或許就是我們研究黃賓虹的困難之處,誠然,我們可以用「一千個人的眼裡有一千個哈默雷特」的話來搪塞,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今天對黃賓虹的研究還遠不能與他的成就相符。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積70年創作經驗指出:「國畫藝術之粗精、高下之分,就在筆墨變化之中,既是筆筆分明,又能渾成一氣。既是渾成,又能分明,其中變化就透出造化的消息來。」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真正能看懂黃賓虹的人少之又少。黃的畫,絕對不會給人以美感,研究者都在大談黃的筆墨,然有誰能知道黃在他的筆墨里追求表現什麼?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實實在在連接了兩件事情:理論與實踐。當他的繪畫沒有被大家關注的時候,他就知道所謂知識分子的實踐,他還給實踐定了規矩,這是一般畫家做不到的。你畫得怎麼樣,他不會直接說,但會告訴你中國畫是連接古代、今後包括現在的東西,筆墨是底線,沒有筆墨就別談中國畫。」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這樣一來,規矩有了,特徵有了,中國畫就和民族掛上鉤了。『五筆七墨』這篇文章定了以後,黃賓虹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70歲左右,他繪畫的風格面目確認下來。但這樣一個金石大家,在他70歲甚至80歲之前,金石進入繪畫這件事情他非常謹慎,但是到了80歲,他讓金石進入到畫面裡邊去了,他的畫也基本上完整了,

90歲前後他還畫一些實驗性的東西。」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晚年的山水達到揮灑自如的狀態,傅雷評價當時山水畫家時認為黃賓虹是最好的,其次才是齊白石,而對張大千則認為他江湖習氣太重。傅雷讚譽道:「賓虹的畫,畫得確實黑,但是它的妙,也就妙在它的黑。畫上的黑,不是墨黑團團,而是黑中有對比,黑里有層次,正是表現出知白守黑的妙處。清初石濤詩:『黑團團里墨團團,黑墨團中天地寬。』賓虹的山水畫,就是從他的黑墨團中見到他的天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提出筆墨「內美靜中參」,抒寫了筆墨渾厚華滋的民族性。賓虹精神也就是不斷體悟的精神,他用筆用墨的很多妙處也正是他參悟筆法、墨法的結果,這也是其用筆用墨的成功之處。「沿皴作點三千點,點到山頭氣韻來。七十客中知此事,嘉陵東下不虛回。」一點都是那麼的高深莫測,可見他用筆用墨之法何其高深。成為古今之大成也,立一己之面目,造就一代大師。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古人論畫,常有「無法中有法」、「亂中不亂」、「不齊之齊」 、「不似之似」、「須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的說法。此皆繪畫之至理,學者須深悟之。——見王伯敏編 《黃賓虹畫語錄》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石濤雲: 「作書作畫, 無論老手後學, 先以氣勝得之者, 精神燦爛出於紙上」。只可惜今人底氣不足, 所以傾力造作: 刷、噴、塗、抹、印、 拓,或專以刻劃工巧為能事, 豈有精神可言?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在山水畫中弱化和淡化了用色、用墨、用皴,而是凸現了理趣。他對線條追求的是「氣韻酣暢」、「渾成一氣」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是畫理的代表,畫中國文化的道理。所有他的畫都是在畫這個道理。他對中國文化史、繪畫史的學養和鳥瞰,是他繪畫瀟洒的本錢。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莊子說:「道也,進乎技矣。」技巧是什麼?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二就是技巧不在別處,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不多也不少,不輕也不重,不大也不小,不花一文錢就能得到,而且是當下得到,境界大開。這種東西人皆有之,一靜下來就能得到。〈硯邊拾貝〉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大寫意以一種很隨意、率意而為的形式呈現,是「經意之極,若不經意」的結果。這種率意而為,不僅表現於畫面中,更是體現在中國寫意精神上。但是,它並不可理解為馬虎任意,須知畫家要長期修養、苦心修為、刻意經營,於治學認真謹慎,甚至殫精竭慮,掌握詩、書、畫、印、文等中國傳統文化與底蘊。正如根基紮實的底座,才能撐起高大的金字塔,最後呈現在畫面上,集中於一點,是有力度、高度、厚度、難度的隨意性、率意性。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畫本心學」,此麓台句。雲煙生自靈台, 丘壑立於胸中, 筆墨到處而自然成趣。所以修養心性, 梳理性情, 是學畫的首要任務。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法度。。。

人生無處不規矩,有規矩乃成其方圓。學書學畫,貴知法度規矩,知,然後在學習過程中踐行,由法度入,由法度出,這很體現中國文化的「有法無法」。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蓋無生機也。黃子久、沈石田、文徵仲,皆大耋。仇英短命,趙無興止六十餘,仇與趙品格不同。皆習者之流,非以畫為寄,以畫為樂者也。(明董其昌)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在中國近代畫壇上,黃賓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畫家,其畫風與豐富多變的筆墨中,蘊涵著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與自然內在美的美學取向。黃賓虹擅長山水,花卉,並注重寫生。他的繪畫技法,早年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殘,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觀此幅《湖山釣艇》可以看出,黃老重視章法上的虛實繁簡,疏密的統一,其用筆如作篆籀,遒勁有力,在行筆嚴謹處,有縱橫齊峭之趣。此幅《湖山釣艇》為黃老九十歲時所作,從中可以看出,其用筆元氣淋漓,筆力圓渾,墨華飛動,以「黑,密,厚,重」為最突出的特點,「五筆七墨」之法以臻成熟,以筆為骨,諸墨薈萃,呈現出「渾厚華茲」之象。整幅作品意境清遠深邃,去盡斧鑿雕琢之痕迹,大趣拂拂,令觀者動容,體現了一種鬱勃的意向和高華的氣格。此幅作品取材於常見的自然景色,然雖只用墨色皴成,但亦覺樹木朦朧蒼翠,山石深秀崴蕤,屋宇草舍雖草草而成,亦相疊有致,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氣象。技法上,以斑駁凝練的墨色勾勒山石樹木的形質,再用濕筆暈染。其用墨深淺有度,乾濕漫溢,韻味飛揚,加上那幾筆淡墨勾勒而成的遠山,具有一種超越視覺的美感。其構圖亦是匠心獨運,畫的正上方一座高山巍然聳立,中腰下黑壓壓的山巒橫斷其面,中間留出一條白紋,令高山與低巒形成了黑白,開合,虛實的強烈對比。《湖山釣艇》中高山濃黑的整體中又有幾間虛淡的屋宇,以山路襯之,以屋宇墊之,令低巒更低,加之右下方留出大片的虛白,水中著一葉孤舟,以隱士端坐獨釣,是畫面呈現出空靈靜謐的無言美境。全圖色墨融合,意境閑雅,傳達出作者淡泊曠遠的審美情味。其之字形的構圖,把沉鬱的江山以三段不同的形態分別畫出,產生了一種縱深、突兀、悠然的神韻。這件作品可謂是其晚年在筆墨程序上的突破代表之作。

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

關於大師

現在呼喚大師的聲音時有聽聞,這說明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大師。那麼,大師是怎樣產生的呢?黃賓虹60歲以前師古人,75歲以前師造化,此後,才熔古鑄今,漸至佳境。他說:「鄙人數十年來無一日之間斷。非朝夕作畫可視為『不間斷』,要每日練筆力,而筆筆合乎規矩之中,久而久之,才得超乎規矩之外,成一大家。」又說:「畫學以少應酬,多練習為要訣。」如果按照黃賓虹的模式,很多人無論怎麼努力,也是成不了大師的,因為是否能夠活到七老八十,還是個問題。由此可見,他走的是「自然」大道,也就是全無名利之想,一切順其自然,水到渠成。這需要很強大的定力。

黃賓虹在學習繪畫的同時,還涉獵研究書法、金石、考古、印學、詩詞、教育、編輯出版和書畫鑒定,並都有成果。如此這般深厚的學養,不假以時日,很難達到。大多數人也熬不到這一天,他們只能在英年早逝後,被人們稱之為天才、奇才、怪才、鬼才。是故,任何時代,大師都是寥寥無幾的。

黃賓虹「中國畫舍筆墨內美而無他」「山水畫乃寫自然之性,亦寫吾人之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聞是書畫 的精彩文章:

化度寺碑原石的傳說以及拓本之爭
余秋雨:沙漠隱泉

TAG:聞是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