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走近皖風徽韻

走近皖風徽韻

原標題:走近皖風徽韻


  什麼是「皖風徽韻」?在安徽博物院的一整面牆上,鑲嵌著一幅銅雕——《皖風徽韻》。畫的右上方是楚文化的標識:一隻烏鴉在太陽中飛翔,顯示著安徽文化與楚文化的悠久承傳。佔據畫面主體的,是雲霧繚繞的巍巍黃山,那棵著名的迎客松十分醒目。畫的下方應該就是波光粼粼的皖江和風格鮮明的徽派民居了。這幅畫的安徽特色十分突出,只是看過之後,還是覺得只是表現了徽派文化的恢弘氣勢,卻難以盡顯徽派文化的萬千氣象。


談到徽派文化,安徽的朋友常常引為自豪的是,從「重色輕油、鹽重腐敗」的徽菜到名列中國「八大名酒」之列的古井貢酒、從「黑瓦白牆,馬頭翹角,三雕(青磚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精美的徽派民居到位列中國十大商幫的徽商(最有名的是「紅頂商人」胡雪岩),從唱腔明快的黃梅戲(《天仙配》中那段「夫妻雙雙把家還」至今是KTV中流行的唱腔)到文風雅潔的「桐城派」,還有鼎鼎大名的管仲、莊子、英布、曹操、嵇康、朱元璋、戴震、李鴻章、陳獨秀、胡適、張恨水、陶行知,連同當年冒險開啟了當代農村包產到戶嘗試的小崗村村民……真可謂「做什麼都能成」,令後人敬仰。並不是所有的省份都有這麼全方位特色鮮明、光芒四射的品牌文化。安徽文化因此在中國遼闊的文化版圖上佔有格外醒目的位置。

安徽人有一外號:「徽駱駝」。其實,徽州不產駱駝。可徽州人不畏艱難,任勞任怨,跋涉不止的精神,就像駱駝一樣。胡適曾經以「努力做徽駱駝」「我們是徽駱駝」與同鄉、同志共勉,就道出了徽派文化的重要精神:無論是經商還是從文,抑或是從軍、理政,都不屈不撓、奮力向前。另一方面,安徽人不止於能吃苦耐勞,而是做事就要做出名堂來。那股子心勁,令人感動。


關於徽商,有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不慌不忙,三天到餘杭,鴨蛋未落黃」。說的是,從徽州到杭州步行需三天,一路餐風宿露,一個鴨蛋只吃了一小半,連黃都還沒露出來。那份節儉,那份艱辛,可以想見。當然,光能吃苦是不夠的。徽商講「戒欺」,以誠信為本,重契約,才是成功的根本。而成功以後,又以「賈而好儒」聞名於世,或興學,或入仕,或反哺鄉里,都體現了徽商不止於發財致富的精神與胸懷。那些耀祖光宗的牌坊,那些文氣沛然的鄉學,那些人才輩出的傳說,都彰顯著皖風徽韻的不同凡響。


重農卻不輕商,重商決不輕文。商業做得風生水起,政治上也屢屢上演威武大戲。此種民風,可謂進退都有章法,左右俱得天助。你看曹操,一面南征北戰,一面橫槊賦詩,「魏晉風度」,他有引領之功;再看朱元璋,從小和尚逆襲成為明朝開國皇帝,至今是勵志的榜樣之一;還有李鴻章,在末世的風雨飄搖中也苦苦支撐,辦團練、搞外交、興實業,都有聲有色,竟有「東方俾斯麥」之名,連梁啟超也為他立傳,感慨「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傳》);陳獨秀辦雜誌、辦教育、搞革命,都能呼風喚雨、名重一時;胡適做學問,文史哲都出手不凡,在政治上也特立獨行,是自由知識分子的一面旗幟。而且,陳獨秀、胡適都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都將「徽駱駝」精神注入了新文化運動的血脈中。安徽的文化人喜歡說:「新文化運動是由兩個安徽人發動起來的……」可謂充滿了自豪感。


其實,安徽的自然條件並不好。一條淮河,常常泛濫成災。「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成為淮河流域生活的常態。陳勝、吳廣發動的秦末農民起義就爆發於安徽宿州的大澤鄉,明末的農民起義軍領袖郭子興、朱元璋也是安徽人。朱元璋的故鄉鳳陽流傳著這樣的花鼓唱詞:「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這歌聲代代相傳、多麼蒼涼!想想看,一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那裡的小崗村還在貧困中絕望掙扎,以至於十八個農民不得不發誓:「寧願坐牢殺頭,也要分田到戶搞包干!」一衝動,就掀開了「包產到戶」的新篇章。貧困常常使人麻木,貧困有時也逼人憤起抗爭。從揭竿而起的農民英雄到冒死私下包產到戶的農民,都散發出衝天的豪氣。這,也是「徽駱駝」精神的另一面吧!能夠忍辱負重,也敢於衝冠一怒,而且常常在衝冠一怒中改變了命運,也改變了歷史。

如今,苦難的那一頁歷史已經翻過,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各地都颳起了大興土木之風。徽派建築已經得到各地建築商的青睞,就是徽派文化復興的重要標誌之一。在戰亂和政治動蕩的歲月里被毀壞得幾近面目全非的李府(李鴻章紀念館)也在漸漸修復中成為一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穿行在合肥的大街上,放眼望去,車水馬龍,處處燈火輝煌、熱熱鬧鬧,與所有的大城市沒有區別。只是,合肥的朋友言談之間,有時難免會發出一絲感慨,那便是當代文壇上,安徽作家群雖然一度產生了陳登科、魯彥周、公劉那樣的名家,卻後繼乏人。什麼時候,安徽文人能夠重振「桐城派」的雄風?其實,這樣的問題普遍存在於當今之世。即使是在作家雲集的都市、省份,也常常可以聽到類似的焦慮:何時才能重現當年的輝煌?其實,在這個百花齊放、雜語喧嘩、網路覆蓋、一切轉瞬即逝的年代,已經很難再現「五四」時期那樣大師輩出、流派競爭的壯觀氣象了。話雖如此說,渴望重振雄風畢竟是可以理解的念想吧!人生永遠有缺憾,而努力填補那空白,也就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奮鬥的動力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安在線(安徽新聞) 的精彩文章:

張斌:「活烈士」的家國情懷

TAG:中安在線(安徽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