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說阿彌陀經心學釋義》自序

《佛說阿彌陀經心學釋義》自序

《佛說阿彌陀經心學釋義》自序

《佛說阿彌陀經心學釋義》,出版社的最後校對本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佛教哲學,及中國傳統哲學。遵母音老人囑咐,於2000年後,隨緣授手,利益有緣。

彌陀即自性,自性即彌陀。彌陀與自性,名異而實同。《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1]蓮池大師云:「自性彌陀,惟心凈土,為一經大旨也。」[2]延壽大師云:「欲發心入道,先須識自本心。心者,萬法眾生之本,三世諸佛祖、十二部經之宗。雖即觀之,不見其形,應用自在,所作無礙,洞達分明,了了無異。若未識者,以信為先。信者信何物?信心是佛。無始無明,輪迴生死,四生六道,受種種形,只為不敢認自心是佛。若能識自心,心外更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乃至舉動施為,更是阿誰?除此心外,更無別心。若言別更有者,汝即是演若達多,將頭覓頭,亦復如是。千經萬論,只緣不識自心。若了自心本來是佛者,一切唯假名,況復諸三有?」[3]又云:「若人信自心是佛,此人所有言說,當能轉法輪。若人不信自心是佛,此人所有言說,皆是謗方等大乘。」[4]蕅益大師云:「求之三教,不若求於自心。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從此心施設。苟無自心,三教俱無。苟昧自心,三教俱昧。苟知此心而擴充之,何患三教不總歸陶鑄也哉。心足以陶鑄三教,乃名能盡其性,亦能盡人物之性。」[5]達摩大師云:「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6]惠能大師云:「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7]弘忍大師云:「三世諸佛,皆從心性中生。先守真心,妄念不生,我所心滅,後得成佛。故知守本真心,是三世諸佛之祖也。」[8]黃檗大師云:「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9]

自心是佛,念佛念何?念佛即念自性,念自性即念佛。除此自性外,向外念佛,著相念他,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延壽大師云:「十方諸佛,同一法身。若慾念外施功,心外求佛,便落他境,無有得時,遂即前後情生,凡聖緣起,徒經時劫,枉用功夫。」[10]延壽大師又云:「求經覓佛,不如將理勘心。若勘得自心,本自清凈,不須磨瑩,本自有之。不因經得,何乃得知?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若能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為佛。」[11]蓮池大師云:「念空真念,生入無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離生此。心佛眾生一體,中流兩岸不居。故謂自性彌陀,唯心凈土。」[12]蕅益大師云:「夫念佛者,豈有他哉?以此緣生無性之一念,念彼緣生無性之一念耳。」[13]緣生無性之一念,即自性妙體也。無性緣生之佛名,即彌陀聖號也。這分明是說,念佛的即是佛,觀音的即是佛。念佛的是誰?觀音的是誰?唯此一心,常寂不動,聲聲佛號,皆從此出。聲聲佛號,滅歸於此。自性即佛,佛即自性。不念自性,著相念他,是人外求,即名外道。憨山大師云:「念佛者,即是念自心也。若心凈,則佛土凈。」[14]

往生凈土,即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即是往生凈土。《維摩經》云:「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15]蓮池大師云:「彌陀即自性彌陀,所以不可不念。凈土即惟心凈土,所以不可不生。」又云:往生凈土,是「生於自心,故不往而往,名為往生。」[16]六祖惠能云:「自性不歸,無所歸處。」蕅益大師云:「念自性彌陀,生唯心凈土。合觀之,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之義明矣。」[17]又云:「世之昧者,猶以為自性彌陀非即樂邦教主,惟心凈土不在十萬億西,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全不知十方法界,一一無非即心自性也,可不哀哉!」[18]蕅益大師告訴我們,自性彌陀,即樂邦教主,惟心凈土,即十萬億西,十方世界,即自心性。離此心性妙體,妄認六塵緣影,是自昧自性也。自性本是常寂光,自性本是無量壽。自性本是大光明,自性本是極樂國。往生凈土,即往生自性也,即回歸自性也。若是往生他方,若是往生別處,即是迷頭認影,即是馳狂外走。

向外喊他,外道之行。往生別處,宇宙幽魂。彌陀即在當下,凈土遍滿十方。一色一香,儘是真佛。在在處處,無非自己。自己是誰?只是這清凈無染的自性,只是這空明朗凈的妙體。諸佛祖師,歷代聖賢,說彌陀,說眾生,說聖賢,說凡夫,說此岸,說彼岸,皆圍繞著回歸自性而建立教化。

《佛說阿彌陀經釋義》一書,不離自性而說彌陀,不離自性而說凈土。若人依名而判,定說此書「是禪非凈」。為免誤解,故於書中,凡是指示要點,闡釋要義,皆引祖師之言,作為理論依據。凈宗祖師云:「自性彌陀,惟心凈土」,「念佛即是念心」,「千經萬論,若顯若密,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除此心外,更無所詮」[19]。凈宗祖師的言教,還「是禪非凈」么?禪是佛心,豈能不凈?凈是本來,豈能不禪?禪凈二名,唯是一實。若論行門,持名念佛,乃對治之法,「以毒攻毒」,以「念一佛名,換彼百千萬億之雜念」。如此念佛,直下念去,直至能所雙亡,方至門前。門前一腳,只要不倒勾,只要不斜腳,便能破門而入。入得此門,哪有禪凈二名?唯此一事實,餘二皆非真。這裡是凈土,這裡是禪心,這裡是中道,這裡是至善,這裡是極樂,這裡是無為。古今中外,一切聖賢,皆指這裡。釋迦佛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西方有聖人,東方有聖人,此心同,此理同。悟此一心,證此一理,即是《佛說阿彌陀經》的宗旨。

蘇樹華


《佛說阿彌陀經心學釋義》自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大正藏》第十二冊,第三四三頁上。

[2]《阿彌陀經疏鈔》卷二。《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二四頁上。

[3]《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四三頁中。

[4]《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四二頁中下。

[5]《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第七。《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三八六頁中。

[6]《少室六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七三頁中。

[7]《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〇頁上。

[8]《最上乘論》。《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七八頁上。

[9]《傳心法要》。《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八〇頁上。

[10]《宗鏡錄》第四十八冊,第五四〇頁下。

[11]《宗鏡錄》卷九十八。《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九四三頁下。

[12]《阿彌陀經疏鈔》卷一。《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〇六頁中。

[13]《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二。《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二九二頁下。

[14]《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五。《卍續藏》第七十三冊,第五六三頁上。

[15]《大正藏》第十四冊,第五三八頁下。

[16]《阿彌陀經疏鈔》卷四。《卍續藏》第二十二冊,第六六八頁上。

[17]《凈土十要》卷一。《卍續藏》第六十一冊,第六五九頁上。

[18]《凈土十要》卷七。《卍續藏》第六十一冊,第七〇一頁下。

[19]《靈峰蕅益大師宗論》卷三。《嘉興藏》第三十六冊,第三一八頁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有所求,正是粘境著相的反映,心苟真空,不見一物,還求個什麼?
各自努力(努力不著意)隨緣去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