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三峽工程的移民都去了哪裡?

三峽工程的移民都去了哪裡?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800-三峽兒女

作者:橘子親王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酸奶泡

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工程,其建設時間之長、建設難度之大、涉及難題之多,是全世界範圍內都不曾遇到過的。

這其中,最大的困境,恐怕還在於水庫修建區域的大量居民應該如何疏散。上百萬人,背井離鄉,如果得不到很好的安置會成為巨大的不穩定因素,而如果妥善安置則不僅能完成項目,還能作為中國管理水平的樣本以鑒後世。

這些居民,都去哪裡了呢?

百萬移民為三峽

三峽地區位於川東嶺谷和湖北江漢平原之間的山地,從重慶奉節的白帝城,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全長將近200公里的一個長條狀區域都屬於三峽。其名則來自於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個峽谷。從地理位置上看,這裡是中國二三級階梯之間的過渡地帶。

從重慶-奉節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關

中間這一段就是三峽了

(需橫屏食用)

但僅僅給它打上這個標籤還不完全,三峽真正的價值在於它和長江的關係。

由於這一地區山嶺密集而厚實,走向上也並非完全的東西向,從青藏高原上一路奔襲到四川盆地內的長江要擊穿這片山地繼續往下游去其實並不容易。事實上,四川盆地內在古代就是有一座古蜀巨湖的,正是因為當時的水量還不足以衝破山區。

一個古老的大澡盆

不過和那些內流湖不一樣的是,四川匯聚水流的能力足夠強,降水也足夠豐沛,長江能夠獲得的來水足夠多,最終就在三峽衝出了這一片厚實的山地,不斷向下游奔騰而去。可想而知,長江衝破山區的口子附近水流速相當可觀,再加上海拔上的落差,這就是水電站的最優選擇。

四川盆地內諸水系的東面出口

(橫屏食用)

所以從孫中山起事的時候開始,三峽就已經被革命家硬點為了國家重點建設工程。但是長江水面寬闊、水流大,在這裡修建一座水壩的設想如同孫中山的十萬里鐵路一般困難。以當時的技術,可能連發達國家也無法完成這個工程。一直要到新中國穩定之後,以特殊的體制調集全國的工程力量才有可能實現。

然而即使在新中國時期,三峽工程也仍然沒有輕鬆上馬。爭論的焦點主要在於壩的形制、施工方法和軍事功能上——一座如此顯眼的水壩,很容易在戰爭期間成為靶子,因此反對方聲音很大。各方互相角力,這就拖到了1992年,全國人大終於通過了提案,轟轟烈烈的三峽建設工程終於開動了。

三峽工程施工場面

對這樣一個巨大的水利工程來說,決定工程進度的其實並不是施工速度和設計水平,而是能否妥善完成居民動遷。居民動遷可以很快,也可以無底洞一樣慢,是影響工期的關鍵因子。具體到三峽工程來說,則是要在庫區海拔175米(最高水位點)處畫一個平面,與兩邊傾斜的山地相交,形成的三角柱區域內的所有居民都要動遷。而且要儘快。

在大壩建成前,這裡的水位比現在更低

(大壩上游不遠處)

根據當時的演算法,居民數量是113萬人,後來又逐步上升到了120萬、130萬乃至140萬。我們今天無意爭論最終動遷的居民數量最終達到了多少,只想說這一場涉及上百萬人的工程動遷是人類歷史上都很罕見的。僅僅依靠周邊的川渝鄂等省市根本無法獨力處理,要快速消化外遷的居民,全國各地都會被牽進這場大移民中。

重慶市郊某地區進行定向爆迫

兩種安置辦法

在1949年之前,中國沒有興建大型水庫的經驗,新中國之前的政權連安置小規模水利建設移民的經驗也沒有。黃河銅瓦廂改道和花園口決口算是兩次為數不多的經驗,但這是無奈之下的被動遷移,和主動動遷可謂天淵之別。

代價極其慘重的大遷移

其實為了解決三峽可能出現的困難,毛主席已經在1970批准了先修葛洲壩,作為三峽的試點項目。但是在特殊的年代裡,葛洲壩留下的經驗其實並不足取。而且由於地形和規模的原因,葛洲壩的前期管理難度和三峽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三峽工程的實施團隊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新方法。

三峽與葛洲壩

一般來說,安置工程動遷居民有兩種方法:異地安置和後靠安置,各有其優缺點。

異地安置是把居民遷移到遠離家鄉的其他地區,從零開始新生活。作為補償,往往會把這批居民遷往比自己故鄉更發達的地區,幫助他們找到更好更新的致富機會,抵消因為遠離故鄉而造成的不適。

這一點從接納異地安置難民的地區選擇上就可以看出來,主要是上海、廣東、四川、江蘇、山東等發達省市,從產業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上都比移民們的故鄉要高。但同樣地,他們也付出了村落宗族聯繫被打斷的代價,更適合沒有家庭牽掛的年輕移民。即使如此,還是有一些移民在數年後試圖回到原地附近尋找家鄉的痕迹。

搬去更發達的城市

也未必可以生活得更好

後靠安置則是在工程範圍之外的安全地帶另圈一塊地,整體遷移原地居民,儘可能保證他們和故鄉的聯繫,並且不破壞當地的社交關係網路。這樣的遷移更加適合上了年紀,在當地有固定社交網路,對職業生涯發展沒有什麼期待的移民。

即使如此,對他們來說,離開祖祖輩輩耕種的土地也在內心裡也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眼看著祖居、祖墳和祖產被水流淹沒,老人們的悲傷是一定的。另一方面可想而知的是,新圈的地質量與故土也不可同日而語,甚至需要在引導下有序地進行墾荒,是一項極為細緻的善後工程。

兩岸的地形也確實頗為崎嶇

要找到合適的定居點並不那麼容易

山上種橘創富經

今天的三峽大壩主體就在宜昌秭歸縣城和宜昌夷陵區西陲的交界處,在長江遊船上遊覽三峽的外地遊客可能想像不到,當地人對三峽懷著什麼樣的感情。

龐然大物

秭歸和夷陵喜歡三國的人一定不會陌生。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吳國徹底控制南方主動權把蜀漢壓回四川盆地的夷陵之戰,就是在這裡爆發的。劉備麾下的十萬大軍也正是在秭歸集合後向東進發,和孫吳展開了殊死搏鬥。除此之外,秭歸還是南方文人鼻祖屈原的故里,至今還有屈原祠旅遊景區可供參觀——這座古祠也是從庫區里整體遷移上山的。

宜昌秭歸屈原故里文化旅遊區

1998年之前,秭歸在縣境西面的歸州鎮。由於當地地勢比較平緩,水庫蓄水時整座縣城都會變成水下龍宮,秭歸人便於1998年將縣城東遷到了現在的位置,大壩左鄰的茅坪鎮。移民規模達到了十萬人,也是三峽涉及周邊縣市裡第一個完成整體遷移的。

大壩旁的茅坪鎮

算是難得的大塊沿江平地了

不僅是縣城的城市居民,秭歸縣周邊的農民也必須離開原地。而動遷對他們的影響,可能比縣城居民更大。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無非是一間住所和一個工作場所,另行選址之後只要一次大規模基建就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而農戶對住房可能都沒有那麼在乎,如何返還耕地讓他們能夠繼續從事熟悉的農業生產才是個大問題。

他們原本可以耕種的是沿江得到良好灌溉的谷地農田,山田無法與之相提並論。他們必須找到對田地類型要求不高,單產盈利又高的農作物來改善生活。

山地更適合種植果樹

幸運的是,秭歸不僅是屈原的故鄉,也是臍橙的名產地,從先秦時起就是著名的柑橘之鄉。屈原《橘頌》有雲「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大概就是在品嘗過家鄉的橙子之後發出的感嘆。

大詩人都讚不絕口的橙子,自帶強大的文化號召力。在秭歸,橙子已經成了當地農民創收的支柱性產業。

橙子最大的悲哀

就是自己吃不到自己

但是因為移民之後地勢險峻、土壤稀缺等原因。起初,三峽的農民們不得不從山下往山上人肉搬運泥土來種植橙子。因為交通不便、渠道不通等原因,那時的他們只能靠種橙子勉強維持生計。

現如今,公路已經通往山的最深處,盤山公路在長江上看起來無比壯觀。這也解決了橙子走出秭歸的問題。而互聯網的普及,拼多多等電商平台的大流量也為秭歸橙子找到了出路。去年冬天遭遇雪災時,村裡的橙子每斤只能賣1.3元,但是拼多多就以1.5元收了。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吃它

秭歸去年的臍橙種植面積為28.8萬畝,年產臍橙38.3萬噸,全部售罄,為全縣橙農帶來的收入超過15億元。其中,秭歸臍橙通過電商渠道實現的銷售額達到10億元以上。

高峽平湖,長江之上異常忙碌。屈原已經逝去,但江屈原的後人在江畔繼續書寫《橘送》。這是大自然給三峽移民的生活饋贈。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中國是如何選拔航天員的?
法國黃馬甲事件,其實沒有你想像中那麼厲害 | 地球知識局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