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他們曾完成最出色的航天任務,最終卻死在返回地球的座艙中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與蘇聯航空的競賽異常激烈。

在此消彼長的爭奪中,蘇聯率先完成了人類與太空空間站的首次對接。

三位宇航員在空間站中生活了23天,總共完成了100多項科學實驗。

1971年6月30日,全國人民翹首歡迎三位英雄回歸地球。

然而當返回艙順利降落在地面,艙門裡卻是觸目驚心的三具屍體。

返回艙降落後,救援人員立即對三名宇航員實施最後的搶救。

但為時已晚,得到的只是死亡原因的診斷——窒息身亡

就在半個多小時前,他們還在與地面控制中心進行著觀察結果的通訊。

他們最後的報告說「即將進入地球」、「看見了前方閃爍的流星*」。

直到這一刻,三人的航天任務仍然完美無缺地進行著。

*註:流星出現在地球大氣層內,大約離地85km的中間層地帶。這時說明他們即將飛入地球大氣層了。

但在進入大氣層之後,地面控制中心卻再也沒有得到任何回應。

原本要求時刻保持的通訊突然中斷了。

在卡門線*附近,他們似乎遭遇了一些始料未及的致命危險。

一次滿載國家與個人殊榮的光榮回歸就此面臨了空前絕後的危機。

*註:卡門線是公認的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分界線,位於海拔100km處。

這艘聯盟11號宇宙飛船承載著蘇聯航天事業的重要使命。

當時,美國與蘇聯兩大世界強國之間的軍備競賽舉世聞名。

其中航天航空領域,也是最主要的競技賽場之一。

發射前的聯盟11號

兩國都對載人探月項目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為的就是爭下這個「世界第一」的榮譽。

然而蘇聯的計劃頻頻受阻,最後被美國搶得了先機。

美國搶先發射了阿波羅11號,贏得了這場登月競賽。

但一個方向的落敗給蘇聯帶來巨大打擊的同時,也讓落敗方知恥而後勇。

於是他們轉向空間站的方向,打算在這個領域一雪前恥。

國際空間站

1971年4月19日,蘇聯把世界上第一座空間站——禮炮一號發射升空。

這個功能相對齊全的空間站意義重大,它為人類在太空中生活奠定了基礎。

這一舉措也不免讓美國出乎意料。

在終於贏得了一場與美國的航天競技賽之後,蘇聯更是在這個方向上奮起直衝。

不到兩個月,他們就迫切地推進了下一步的進程。

禮炮1號

空間站的作用,是讓宇航員可以在太空中停留和工作。

於是下一步的計劃,則是將宇航員送入空間站,測試它的的可行性。

而聯盟11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完成載人飛船與空間站的對接。

進而通過科學實驗的開展,判斷空間站是否和預期一樣,適合人類長期生活、工作。

飛船與空間站對接示意圖

此次任務中,指令長格奧爾基·多勃羅沃里斯基、實驗工程師維克托·帕查耶夫和飛行工程師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榮幸地成為了試驗者。

他們三人搭乘聯盟11號一同出征禮炮一號。

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聯盟11號,最後也不負眾望地圓滿完成了任務。

然而在給每項任務都畫上完美的句號時,他們卻沒能實現「平安歸來」這個最基本的願景。

在迄今561位登上過太空的宇航員中,他們成了航天史中唯一釀成死亡的悲劇。

而這場悲劇的起因,還得歸咎於聯盟11號航天器的內部機械出了問題。

在離地大約128公里時,返回艙與航天器開始分離。

三人所在的返回艙脫離了航天器後,正穩固地朝著目的地飛行。

這次分離意味著他們即將進入地球大氣層。

但令人振奮的同時,一場驚心動魄的意外也在這時引爆。

短短0.06秒的分離,器件之間的強烈震動就讓返回艙遭受了不小的顛簸。

這時,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了一個小口。

密封性受到破壞的返回艙再也不能牢牢關住內部的氣體。

艙內的空氣迅速泄露到太空中,而來自太空的回饋,卻是真空的填充。

沒多久,艙室中就處於完全的真空。

三位宇航員此時就和走出返回艙,直面外太空的惡劣環境基本無異。

除此之外,太空低壓也是對人類身體的致命威脅。

在這樣的環境中,幾乎沒有人能活過90秒。

實際上,他們只要找到漏氣的位置,用15秒簡單地堵上,就可以從死亡邊境逃脫。

然而,太空中的極度低壓並不允許他們像平常一樣思考與行動。

他們的肺部開始爆裂,全身血管的破裂導致嚴重出血和失聰、失明。

與此同時,體液混雜二氧化碳和氧氣一起變成沸騰的蒸氣,身體迅速膨脹為原來的兩倍。

而窒息,則是讓他們最先邁向死亡的一步。

半個多小時後,搭乘三位宇航員的聯盟11號順利降落到地面。

而三人的生命卻在國民們醞釀已久的狂歡中逝去。

於是對國家的讚歎延展為對個人的哀悼,激動興奮被悲情暫時掩蓋。

但沒有改變的是,他們始終是蘇聯的英雄,也是全人類的英雄。

對於蘇聯來說,這是一次順利完成的航天任務。

在國際航天競賽的格局下,聯盟11號實現了飛船與空間站的第一次對接。

23天的太空生活也打破了當時宇航員在外太空停留最長時間的記錄。

而這麼長的時間,足夠他們在其中開展100多項科學實驗,以測試太空生活的可行性。

人類對於廣袤太空的窺探也在這次任務中得到滿足。

他們第一次在太空中操作望遠鏡協助觀測。

當時拍攝製作的織女星和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光譜圖被收錄進《自然》雜誌,成為珍貴的太空影像資料。

浩瀚太空中在明晰度的提升中,讓它在人類眼中又降低了一絲神秘感。

蘇聯因此重新獲得了享譽國際的名望,也在人類航天歷史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崇高地位。

但對於三位親自實現這些成果的親歷者而言,結局卻蒙上了一層悲情的色彩。

他們還沒來得及享受全世界對他們的讚美與致敬,甚至還沒落腳熟悉的地面,就已然離世。

而最令人唏噓的是,這場意外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三位開創人類探索太空新紀元的宇航員,其實還是國際軍備競賽中的犧牲品。

當時美國與蘇聯的國際競爭形勢緊迫。

尤其在美國的接連取勝中,蘇聯的已然著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這時蘇聯求勝心切,在技術上的研究與創新則被擺上了至關重要的首要位置。

而對於其它的關注則退而其次,比如可行性與試驗人員的安全保障。

在浮躁而價值觀偏離正軌的時代背景下,一項重大決策失誤就落在了聯盟11號上。

現代太空飛行中,宇航服都是必不可少的裝備。

這套笨重而酷炫的服裝不僅可以阻隔輻射,維持溫度。

其最重要的作用,還是保持人體內外的壓力平衡。

在航天器發射和返回過程中,座艙內存在氣體泄漏或氣壓急劇降低的風險。

這時,艙內宇航服就能快速充氣,以保證宇航員仍然處於安全的大氣環境中。

也就是說,即使遇到氣體泄漏的情況,穿上宇航服的宇航員顯然可以預防而存活下來。

然而,三位宇航員在返回地球時卻沒能躲過真空的死亡威脅。

這不是因為他們的大意,忘記穿上保命的宇航服。

而是當時的座艙環境根本不允許他們穿。

原本聯盟號飛船的結構是按照兩位宇航員的規格設計的。

但為了滿足更多的飛行需求,指令長、實驗工程師和飛行工程師三個配置似乎缺一不可。

畢竟這一次計劃要在太空中生活較長的時間,任務是前所未有的艱巨。

於是他們打算讓三位宇航員參加聯盟11號的飛行。

要在兩人艙里塞下三個人,航天局只好想盡辦法進行減縮。

而這個絞盡腦汁想出來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脫下宇航服,換上輕便的運動服。

當然,為了適應這種改變,艙室也相應做了適當的調整。

航天局聲稱,改進過的聯盟11號是適宜宇航員身著運動服生活的。

降落後對宇航員進行搶救,也已於事無補

信誓旦旦的承諾給三人打了一劑強心針,然而意外總是不如人意地降臨。

他們把生命交付給穩固的航天器,卻遭到始料未及的背叛。

此後,蘇聯航天局也深刻反思了這次事故的責任歸咎與改進措施。

當時主要做出決策的航天部門負責人被解除了職務。

作為戰略競賽中的犧牲品,他們的死亡也引發了其它競爭國的深思。

冷酷的競技因此而放慢腳步,被冷漠已久的人文關懷遭到嚴峻的考驗。

三位宇航員被蘇聯追授為「蘇聯英雄」。

它們與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尤里·加加林同葬於紅場墓園。

為了銘記和警惕這次事故,蘇聯還為三人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

紀念郵票

而對於宇航員的生命安全問題也被提上比競賽勝利更重要的位置。

聯盟號系列的宇宙飛船經過了大規模的重新設計。

而每次任務規定,只允許攜帶兩位宇航員。

並且宇航員在發船發射和返回過程中都必須穿上宇航服,作為第二重保護。

改良後的聯盟號已經一改頹勢,而本身技術的優越也顯現出來。

就連NASA也不得不承認,聯盟號是當前往返空間站的唯一選擇。

後來的聯盟TM-11發射前進行檢查

競爭對手的美國雖然輸了這場空間站爭奪的競賽,但也並非一無所獲。

榮譽讓蘇聯搶走了,而教訓卻留給了全世界。

美國因此引以為戒,也改進了當時存在安全隱患的航天條例。

所以從那之後,國際太空航行也總是在保障宇航員安全的前提下,儘可能完美地完成任務。

*參考資料

Soyuz 11. Wikipedia.

Staff Writers. The Crew that Never Came Home: TheMisfortunes of Soyuz 11[J]. Space Safety Magazine, 2013.04.28.

Gisely Ruiz. The Disturbing Story Of Soyuz 11 And TheOnly People To Ever Die In Outer Space[J]. ATI, 2017.12.14.

Ross Pomeroy. Only Three Humans Have Died in Space:The Story of Soyuz 11[J]. Real Clear, 2018.07.23.

蘇聯航天悲劇,「聯盟11號」航天員本該活著[J]. 飛天科普周刊,2017.05.11.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法老:偷我金銀珠寶也就算了,為什麼連我立的碑都要運走!
被寫進課本的「味覺地圖」,竟欺騙了我們整整半世紀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