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10億元改變103萬人的命運,恆大決戰深山倒計時

110億元改變103萬人的命運,恆大決戰深山倒計時

他帶去的見面禮把當地人嚇到了。

文/ 華商韜略 王中美

2018年12月1日,在烏蒙山腹地畢節市大方縣,恆大扶貧隊已奮戰1096天,他們恪守紅軍一般的鐵律:下鄉入戶自帶乾糧,不拿群眾一錢一物。

【改變】

42歲的龍國權一家,此前困於大山深處的安樂鄉青松村,4口人擠在20平米的破舊木屋裡,家裡最值錢的物件是爐子和幾口鍋,牆壁四處透風,冬季痛苦難挨。

由於左手先天性殘疾,龍國權在城裡找不到工作,只能靠夫妻倆耕種兩畝玉米地勉強維持生活;一雙兒女上學往返要翻山越嶺四個小時。

2016年底,他們家來了三位「不速之客」,其中一位自稱是恆大集團的扶貧隊員。三人把他們家的家人、生活、生產、收入情況問了個底兒掉,問他願不願意走出大山,免費住進城裡的「洋房」,還有人專門對他進行技術培訓幫忙找工作。

「天下還有這樣的好事?」龍國權最初本能地懷疑。經過私下裡「調查」,他了解到恆大是一家靠譜的大企業,才放下顧慮。

半年後,龍國權慶幸自己相信了對的人。一家4口不僅搬進了位於縣城奢香古鎮的80平米新房,有現成的傢具家電,還享有70年免費居住權。

龍國權算了算,「這個房子按市場價至少要二十幾萬。當時有些老鄉不相信,還不願意搬」。

在新家,孩子上學不再受苦,學校就在馬路對面,同樣是恆大援建的新學校,步行只要幾分鐘。

龍國權自己則通過參加恆大舉辦的就業培訓班後,在大方縣達溪煙草站做上了技術指導,月薪3000元。

高興之餘,龍國權還把年邁的母親接到了新家一起享受生活。「各種條件都太好了,收入也穩定,娃娃上學也方便。旅遊季的時候全國各地的遊客都來到這裡,我們全家吃過晚飯就到古鎮里看各種表演。」

在奢香古鎮,像龍國權這樣走出大山的困難群眾有一萬名。他們在奢香古鎮的新家,是恆大投資7.1億元建成的易地搬遷縣城安置區。

為了給困難居民創收,古鎮被打造成了4A級旅遊景區,配有商業街。入住的居民既可以經商,也可以從事物業、保潔等工作賺取薪水,還能拿到租金分紅。

面對變化,龍國權們感慨:「做夢都想不到會有今天。」

順著龍國權的手指方向,筆者步行8分鐘,來到他所說的恆大民族中學。

一位老師介紹,這所學校是恆大在大方縣援建的26所學校之一,是一次性補齊當地教育資源短板的重點項目。

全校可容納1500名初、高中學生。自去年9月1日投入使用後,已有1312名學生入學,不僅解決了奢香古鎮搬遷戶子女的教育問題,也接收周邊條件困難的適齡學生。

該校最引以為傲的,是在恆大的幫助下擁有了雙師課堂——清華附中的老師在投影儀上講,民族中學的老師在現場輔導,產生「1+1>2」的效果。這在貴州全省都是少見的。

民族中學的一位老師說:「知識改變命運,這所學校給每個困難家庭帶去的其實是改變命運的希望。」

以恆大援建的1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技術學院計算,大方縣已有上萬個貧困家庭正沐浴在對未來的希望之中。

【結緣】

大方縣的貧困由來已久,其所處的烏蒙山區,是我國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特困區之一,畢節市則是烏蒙山區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由於山巒起伏,溝壑縱橫,路難修,水難通,電難架,當地百姓大都自建泥石房,將房前屋後的荒地拓成薄田維持生計。

除經濟來源單一外,也有不少家庭因病、因殘致貧。而信息閉塞導致的思想觀念守舊,也成了進取致富的深層障礙。

大方縣94.8%處於集中連片特困區,28萬戶家庭中,平均每5戶就有一戶處特困狀態,涉及18萬人口。這些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於2800元(2015年末)貧困線。

即便自小生活困苦的許家印,在第一次考察時也吃驚不小:「有些深山裡面的村民,出來一趟要五、六個小時,很多老人一輩子沒出過大山。得了病,沒有錢看病,也沒有地方看病。」

許家印出生在河南豫東最貧窮的地方。剛一歲多時,他的母親因沒錢看病撒手而去。「從小到大我是吃地瓜和地瓜面長大的,鋪的、蓋的、穿的都是補丁摞補丁。」

歷盡凄風苦雨考上大學後,許家印每月靠著14元的國家助學金完成學業。

相似的經歷,令許家印更了解山裡的民眾需要什麼,這也正是他數年堅持公益的初心所在。

八次獲得「中華慈善獎」的許家印曾多次表示:「我和恆大的一切,都是黨給的,國家給的,社會給的。飲水思源,我們一定要回報社會,一定要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一定要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中國,30年扶貧令大部分貧困問題得以解決,至今尚有7000萬貧困人口、832個貧困縣屬難中之難,大方縣便位列其中。

2015年11月28日,中央發出精準扶貧衝鋒號令,提出確保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邁入小康,精準扶貧成為中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

這一天,許家印看完《新聞聯播》,連夜召集高管開會,部署參與扶貧工作。

20天後的12月19日,在全國政協與貴州省政府的見證下,恆大集團和大方縣簽下結對幫扶協議。

薄薄的兩頁紙,承載了數萬家庭幾代人的命運。在恆大遍布全國的項目里,這個扶貧項目讓許家印頗為掛心。

到2018年12月1日,被稱為恆大「鐵軍」的扶貧團隊已在烏蒙山區奮戰了1096天。三年之約進入倒計時,恆大的履約歷程令各界關注。

【恆大模式】

2015年底,許家印第一次去大方縣考察,他帶去的見面禮把當地人嚇到了——

十幾米長的大貨車整整有60輛,排著長龍陣開進了縣城。車上裝著送給全縣28萬戶村民的28萬桶油;58000戶貧困家庭還額外收到了200元過年費。

不過,在貧困戶記憶中,企業家來捐款捐物的次數不算少,這家叫恆大的企業雖是罕見的大手筆,估計也是一陣風,走走過場。

然而,事情的進展超出他們的想像。

許家印眼中的精準扶貧,就是變「大水漫灌」為「滴灌」,針對每個困難戶的具體情況對症下藥,變「造血」為「輸血」,授之以漁。

落到實處,就是要摸清58000個困難家庭有什麼需求,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讓他們徹底脫貧且不再返貧。

為掌握詳細的第一手資料,恆大專門抽調團隊,挨家挨戶追蹤零散分布在烏蒙山深處的貧困家庭,搜集全面信息。

那段時間,跋山涉水、夜以繼日、苦口婆心就是隊員們的日常——

有的地方要徒步數小時;有的農戶要多次回訪;有的山地甚至挑戰極限——一個老司機在下坡急轉彎時來不及剎車,直接掉進溝里,所幸沒有造成傷亡。

極限付出換回的,是涵蓋大方縣所有貧困人口信息的大資料庫。

經系統、綜合分析後,恆大制定出易地搬遷扶貧、產業扶貧、吸納就業扶貧、發展教育扶貧和特殊困難群體生活保障扶貧五項措施,全面惠及18萬貧困群眾。

經過將近三年的奮戰,大方縣易地搬遷脫貧的已有20000人。他們離開水、電、路不通的深山,住進50個高標準「恆大幸福新村」。

在幸福新村附近,每個貧困家庭可以領取兩個蔬菜大棚獲得持續收入,也可在恆大與龍頭企業合作提供的肉牛養殖、鄉村旅遊等配套產業中獲得收益。

恆大引進的龍頭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在當地,天然的產業資源並非沒有,只是農戶們缺少市場意識,也不懂新技術、新模式,僅一味地沿襲傳統,埋頭種植低產、低收入作物。

鳳山腳下的火封丫村,以前種植傳統玉米,收成再好,一畝地收入不及千元。

恆大在政府支持下通過土地流轉,將玉米地變成了蔬菜大棚基地,農業龍頭企業地利集團進駐後,打造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

貧困戶只管出力種植管理,地利集團根據市場方向提供適銷的種子和種植指導,並以市價收購,解決銷路問題。高效的產業閉環下,大棚可以一年種收三季,收入翻倍。

此外,貧困戶還可拿到土地流轉費用及在基地務工工資,年人均收入超過4100元。僅火封丫蔬菜基地就覆蓋了104戶貧困戶。像這樣的蔬菜基地在大方縣有112個。

用同樣的方式,恆大依託大方縣原有的天麻、皺椒等產業資源,建起了中藥材及油用牡丹、獼猴桃、肉牛養殖等產業化基地370個,引進43家上下游龍頭企業。這些基地輻射的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超過5500元。

在恆大的多層次扶貧措施中,吸納就業扶貧為有志於外出務工卻一無所長的勞動力創造了良機,通過恆大提供的職業技能培訓後,20851名貧困人員走上恆大集團及其合作企業的工作崗位,年人均工資4.2萬元,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恆大精神】

自恆大進入大方縣以來,當地人最大的感受是,大方開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2016年,一座座新村和學校便接連拔地而起,一座座產業基地熱火朝天,牛羊滿棚、瓜果飄香;2017年,貧困群眾已經陸續搬進新家,開始新的人生之旅;福利院、敬老院里,也早就幸福滿堂。

持續關注扶貧工作的貴州省政協主席王富玉,向全國政協彙報恆大扶貧情況時用了六個「沒想到」:

一是沒想到恆大的行動這麼快;二是沒想到措施這麼實;三是沒想到項目這麼全;四是沒想到建設標準這麼高;五是沒想到項目謀劃這麼遠;六是沒想到恆大精神對大方縣幹部群眾的影響這麼大。

恆大精神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

一路探訪中,筆者似乎找到了答案。

在前往各地的途中,幾乎遇到的每個恆大人,都能隨口講出貧困家庭的一串串故事,張張年輕的臉上掛滿真摯和熱情。

然而工作中的他們,卻恪守著當年紅軍一般鐵的紀律:下鄉入戶自帶乾糧,不拿群眾一錢一物。

有的餐館聽說是恆大的人,想免收餐費都不成;老鄉家裡最捨不得吃的,見到恆大人都想第一個奉上;誰家有了麻煩事,首先想到的還是恆大人。

一位隊員激動地說:「這是對我們的最大信任,也是我們最驕傲的收穫。」

這種融入群眾、一幫到底、說到做到的精神在恆大是自上而下的。

一次深夜,許家印檢查扶貧工作時問一位負責人:「你知道一個蔬菜大棚用多少鋼筋和塑料膜嗎?現在集團採購價格優惠,那三五年損耗後重新購買,當地採購有問題嗎?」

此後不久,恆大就在當地成立了專門的材料供應公司,讓受助群眾在恆大離開後也沒有後顧之憂。

大方縣的相關機構幹部則在聯合辦公中,深刻感受到了世界五百強管理層的狼性,從最初的不適應到現在的默契配合,背後是恆大帶動下當地幹部工作能力的提升。

在恆大影響下,大方全縣305名企業家自願擔任298個村的名譽村主任,積极參与社會扶貧,一場全民扶貧戰襲卷大方。

縣委書記張瀚時對此感慨:「恆大集團給大方人民帶來的,不僅僅是價值30億元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將永遠激勵全縣人民『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致富』。」

「扶貧先扶智」,張書記渴望的正是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恆大隊員在工作中也發現,有些貧困戶因對未來無望,處於混沌度日狀態,隊員們費盡心思,付出很多努力,卻收效甚微。

鳳山鄉張正英老人的兩個兒子就是其中的典型。兩人兜里沒錢了就出去打工,賺回零花錢又回到家喝小酒,得過且過。

搬進幸福二村後,受鄰居影響,兩個兒子開始分赴山東、廣東打長工,83歲的張正英終於如釋重負,開始享受新村裡的一切。

1096天中,恆大帶給烏蒙山區的驚喜已不止於此。

2017年5月,恆大宣布追加80億無償投入,複製大方縣經驗,幫扶整個畢節市,讓7縣3區103萬貧困群眾到2020年脫貧,「不脫貧,不收兵」。

隨後,恆大組建了2108人的扶貧大軍,進駐烏蒙山區扶貧前線,「恆大速度」開始在畢節各縣每天上演。

至今年5月,除大方縣外,恆大已協助畢節各級政府幫扶17.94萬人初步脫貧。黔西縣經過國家審核,已摘掉貧困縣帽子。

未來兩年,恆大將為餘下的72.46萬人穩定脫貧,發起最後的攻堅戰。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華裔內閣部長和她背後的趙家人
比總統還重要的華商巨星隕落,生前曾說自己永遠戰戰兢兢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