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外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內向者註定要被淘汰嗎?

外向的人更適合做領導,內向者註定要被淘汰嗎?

如果員工是積極主動,願意提出建議的外向型員工的話,那麼這個團隊也能成功。

有人說,這是一個屬於領導者的時代。不知什麼時候起,領導才能(leadership skills)成了一個人是否能夠成功的關鍵信號。

這和性格怎麼扯上關係呢?很簡單,一般我們都認為:優秀的領導,定計劃定目標、敢於講話、擅於執行,更重要的是,領導必定要統領一群人、帶領大家共同前進。

怎麼看來看去,似乎都是外向性格的人更勝一籌?這樣算起來似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時代呼喚領導者,領導者推動和引領這個社會的變遷,而外向者的領導力更上一層,所以這個時代是屬於外向者的、由他們引領全人類走向的未來也必然繼續是屬於外向者的……

—— 要是我們再配上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如此一來,內向者被淘汰、邊緣化,難不成是大勢所趨?

外向領導和內向領導,誰更容易成功?

來看美國沃頓商學院 Adam Grant 教授和哈佛商學院 Francesca Gino 教授等人 2010 年聯合發表的一項顛覆性研究。

Adam 和 Francesca 首先瞄準了一家在全美都有分店的披薩外送企業,向他們的 130 家門店發出了研究邀請,最後成功收回來自 57 家門店的數據,包含 57 位店長(領導者)和 374 位僱員(被領導者)。

什麼樣的數據呢?

其實是心理學上常用的 人格 和 行為模式 問卷。

分析問卷數據的時候,研究者把這 57 位店長分成了兩派:外向領導,和內向領導。

外向領導的典型表現是:把自己作為指揮者、所有僱員注意力的中心。下指令和溝通的時候,堅定、大膽、健談、支配性強(原報告中使用的單詞是:assertive / bold / talkative / dominant);而內向領導則是以上形容詞的另一面。

Adam 和 Francesca 也分析了那 374 位披薩店僱員的性格和行為模式,發現這些僱員也各屬於兩派:

其中一派僱員比較積極主動(the proactive),遇到問題總是積極向領導反饋、建言獻策、在送餐途中遇到問題也會直接自己想辦法解決、看到公司的問題也會各抒己見、直言不諱、甚至在遇到公司和領導 「不太公平、低效」 的政策時、敢於反對和反抗。

另一派僱員則是比較 「聽話」 的一派,配合上級安排、專註於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好、上層決定的事情、該怎樣就怎樣。

2 種領導 × 2 種員工 = 4 種組合。

問題是:哪一組的搭配最成功呢?

答案是:其中有兩組,都很成功!

【內向型】領導 ×【積極主動型】員工

&

【外向型】領導 ×【聽話配合型】員工

以上兩種組合的門店,利潤數據顯示,是全國門店裡最高的,而且季度營收和利潤都呈上升趨勢。

然而…… 當 外向型領導 遇到 積極主動型員工,這種組合對企業來說很可能是種 「災難」。數據表明:這樣的門店,有的表現平平,有的反而還出現了虧損。

怎麼會這樣?Adam 和 Francesca 解釋說:

內向型領導 對員工的積極建言,都會認真、耐心地聽取。在吸收之後,領導會予以採納,或者就算不採納、也會用講道理的方式認真溝通,讓下層員工覺得:在這個領導面前,我是受尊重的、被看見的、被認真對待的。他們會一方面繼續積極建言獻策、另一方面也對這樣的領導心悅誠服。

相反換作一個 外向型領導,如果下面的員工一天到晚這樣 「抬杠」,肯定受不了,這不僅是對領導地位的挑戰,更是直戳領導的外向性格,會讓領導感到很不舒服。如此一來,彼此之間產生過節、抗衡、甚至哪怕就是一些小小的摩擦,都會對企業運作產生干擾、甚至阻礙。

外向型領導 對 配合型員工 而言,就非常適合了。

研究者說:這些員工非常需要獲得命令、需要有領導來告訴他們該怎麼做、為什麼、如何衡量和評估自己的工作表現。適當的 「管教」 對這樣的員工而言,也能把他們逼出自身的舒適圈(comfort zone)、激發更大的行動力。

看到這裡,學過心理或是其他社會科學的讀者肯定會質疑:這只是觀察性實驗,而不是正經的科學實證(empirical research),因此說服力還不夠。

嘿嘿,Adam 和 Francesca 當然也想到了。這不,調查完披薩店之後,他們又找來了 163 位大學生,將他們按 3 個分類隨機分組:隨機身份(領導 — 僱員),隨機領導性格(外向 — 內向),以及隨機僱員類型(積極主動 — 配合聽話)。

這次他們是在實驗室模擬了一個T恤摺疊和包裝的生產線,同樣是衡量生產效率和生產力。具體實驗過程大叔就不贅述了,但實驗結論和之前的披薩店研究是一模一樣的,這進一步證實了他們的推論。

所以,性格的內向和外向,本身都不是一個好領導的必要條件。Adam 和 Francesca 的實驗一經發表,給那些原先把 「外向性格」 和 「領導能力」 劃等號的人,重重打臉。

最重要的其實是:領導者和被領導者性格的【相互匹配】。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募員工時,都會在面試環節、甚至是在面試之前,就讓應聘者完成一項性格測試。這為小組領導以及組員的分配,提供了有力的依據。

而且剛才第二項T恤實驗證明了:人們的性格本身雖然難以更改,但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行為模式、讓言行舉止在工作場合中,在內向、外向的維度之間,進行適度的調整。

比如:那些被隨機分配為 「外向領導者」、但本身是個內向者的人,他們在經過研究人員的短暫訓練後,便能出色完成外向型的領導指令。

從員工個人上升到公司管理層面:如果領導和員工彼此專業技能都很強,但偏偏性格不合,公司的 HR 部門可以從溝通和行為模式上開始調節、開展心理培訓。這樣做的收效,可能和專業技能的培訓同樣有效、甚至更為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職場視界Jobsight 的精彩文章:

6-7-5,谷歌首席商務官的快樂密碼
掌握這50個工作細節,人人都能成為職場達人

TAG:職場視界Jobs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