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白尾海雕現身甘肅,「天空之王」真的歸來了嗎?

白尾海雕現身甘肅,「天空之王」真的歸來了嗎?

科技日報記者 華凌 通訊員 閆欣

如果說,老虎是山林之王、鯊魚為海洋之王,那麼,白尾海雕當屬「空中之王」。

在中國所有的猛禽都至少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白尾海雕這種大型猛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其在中國境內較為罕見,每當國內外鳥類愛好者看到鳥友最新發布拍攝到它的英姿,都會激動不已,夢想自己哪天也能一睹那霸氣真容。

近日,一位牧民有幸在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皇城水庫內,驚見兩隻體形碩大,體健活躍的白尾海雕。隨後,當地攝影家留下影像資料。據了解,這是肅南縣有記錄以來首次拍攝到白尾海雕。

孤傲「天空之王」

似乎能夠想像,「天空之王」白尾海雕或揚臂振翅盤旋於藍天,或閑庭信步於冰面,或成雙成對嬉戲起舞,那十足野性中飽有一份孤傲與蒼涼。

白尾海雕體長約80-90厘米,翼展非常開闊達200-250公分,體重介乎於3.5-7.5公斤。與其他雕類相比,白尾海雕也擁有犀利的眼睛、鋒利的爪子、尖利的喙,以及寬大有力的翅膀,而區別是它體毛多暗褐色,尾部長有白色羽毛,同時由於其威猛的捕食能力,也被視為神鵰「海東青」的原型。

白尾海雕在四五歲時已性成熟,會在空中示愛,找到配偶後會跟對方共處一輩子,但若其中一方發生意外死了,另一個倒也想得開,會很快找到新的配偶為伴。

一對白尾海雕每年可生1-3隻蛋。雄性和雌性均會協助孵蛋工作,而蛋一般會在離開母體後38天得以孵化。雌性白尾海雕承擔大部分孵蛋及喂幼鳥工作。在出生五六周後,幼鳥一般即能自行進食,11-12周後長出羽毛,但仍會留在巢中依賴父母捕獵維生,再過六七周後它們才開始自立。

它活動的海拔高度為2500-5300米,棲息於湖泊、河流、海岸、島嶼及河口地區。主要以魚為食,常在水面低空飛行,發現魚後用爪伸入水中抓取。此外也吃野鴨、大雁、天鵝、雉雞、鼠類和狍子等。

白尾海雕常在高大挺拔的樹上或在海邊隱蔽的懸崖上築巢。它們的巢很大,通常會重複再使用,有時一個巢可用數十年,以至於樹枝長期不堪負荷而坍塌。其地盤可與金鷹的重疊,這兩個物種之間偶爾也會發生競爭。

繁殖於歐亞大陸北部和格陵蘭島的白尾海雕,越冬於朝鮮、日本、印度、地中海和非洲西北部。為波蘭的國鳥。在中國境內不多見,在黑龍江、內蒙古為夏候鳥;甘肅為留鳥;遼寧、河北、北京、山西、寧夏為旅鳥;長江以南、上海、浙江、台灣為冬候鳥。冬季於10-11月遷到越冬地,春季最晚於3-4月離開越冬地。

「利」刃下求生存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深入人心的廣告語也講述著白尾海雕的生死存亡。

20世紀50年代,在有些人眼裡,認為白尾海雕漂亮的尾羽可做裝飾品,便打起主意獵殺白尾海雕,將其羽毛銷往海外。

據中國鳥類學泰斗、中國科學院院士鄭作新調查,每年至少有千隻白尾海雕因此被獵殺,還有像玉帶海雕、烏雕、草原雕等猛禽也遭此命運。1988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出台後,將所有猛禽都列入保護名列,白尾海雕的捕殺活動方得到一定程度遏制,但是至今沒有恢復元氣。

禍不單行,「二次中毒」是倖存的白尾海雕面臨的又一個重要生死考驗。

20世紀初,由於化學殺蟲劑「滴滴涕」的廣泛使用,身處食物鏈頂端的白尾海雕成為最大受害者,繁殖能力急劇下滑。曾在英國有白尾海雕廣泛分布,但1916年-1918年經歷了白尾海雕銷聲匿跡的狀況,歐洲大陸其他地方的數量也急劇下滑。

20世紀70年代初,歐洲禁止「滴滴涕」的使用,並努力加大白尾海雕棲息地的保護,歷經磨難的白尾海雕才迎來艱難復甦的春天。

在中國,白尾海雕也同樣經歷著甲胺磷等劇毒農藥的侵害,白尾海雕多是食用了人們葯殺野鴨、環頸雉、野兔等屍體所致的「二次中毒」。

據瀋陽市猛禽救助中心孫曉明介紹,「2017年瀋陽市猛禽救助中心全年共救助各種野生鳥類253隻,其中國家二級以上保護動物的猛禽155隻。這些救助的鳥類中約70%都有中毒癥狀。」

此外,白尾海雕的棲息地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嚴重影響。金州西海曾被鳥類研究專家視為我國北方最大的白尾海雕棲息地之一,2012年時白尾海雕數量卻不足40隻。據大連市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會長谷國強介紹稱,「填海造陸,淺海濕地變成高樓林立,虎頭海雕基本銷聲匿跡,想要觀察或拍攝虎頭海雕就要遠赴日本北海道。白尾海雕的命運更是不容樂觀。」

一對海雕大約佔10-15平方千米的巢域,但是由於人類的過度開發,海雕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家,或失去了賴以生存的食物。

期待王者歸來

當今,野生動物保護是一項日趨重要而偉大的事業,而生態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等更應把對野生動物保護相關措施落到實處。

在上世紀60年代,白尾海雕在歐洲多處地方的數量急遽下跌,在一些地區甚至滅絕了。因此,很多地方都開始設立法律,希望能減少對白尾海雕的捕獵及保護繁殖區和冬季攝食區。後來,白尾海雕在歐洲的數量終於得以回升。因此,歐洲從前的白尾海雕繁殖區現在重新引入了一些白尾海雕,數量在不斷增加。

最近,在歐洲中北部對白尾海雕持續多年的研究顯示,白尾海雕的數量有所回升,保持可觀的遺傳多樣性數量,這暗示它們近親交配衰退的風險很低,證明其數量在歐洲成功復原。

近日,據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西營河自然保護站站長趙軍介紹,白尾海雕在20世紀80年代就曾在皇城水庫內出現過,且數量不少。但由於之後當地自然環境惡化、水域面積減少,白尾海雕在90年代一度消失。而近幾年隨著祁連山保護區內礦山企業關停、水電站退出等一系列生態保護措施的實施,許多珍稀動物「失而復得」。

「白尾海雕主要以捕魚為食,近年來當地水域面積不斷擴大,魚群充足,所以白尾海雕才會再次回來。」趙軍強調。

據介紹,渤海大連金珠灣對於保護白尾海雕也採取了很多行動:大連鳥類保護志願者等曾救助中毒的白尾海雕;業餘愛鳥者用人工投喂飢腸轆轆的白尾海雕,讓它們免遭食不果腹的生活;著名公益人鄧飛發起「讓候鳥飛」公益項目,呼籲更多的人愛護飛鳥。

如今,大都市愈加快速的節奏,讓人們逐漸遠離「與鳥為鄰」的鄉土生活,那麼大家不妨把一顆溫暖、熱忱的心置於天地,努力追求人鳥共生。希望在白尾海雕未來的日子裡,不再經歷「二次中毒」、家園失守…..可以自由、快樂地在空中翱翔。

相信到那時,「天空之王」能夠真正王者歸來。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月球是空心的?這事兒不靠譜
首次上艦就遭遇「鋼鐵迷窟」,遼寧艦艦長卻說心裡有底了……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