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廣靈極樂寺精進佛七念佛規範、威儀及注意事項 47

廣靈極樂寺精進佛七念佛規範、威儀及注意事項 47

我們修行,真正是按照四大威儀,在行住坐卧方面,不犯規矩,不犯威儀,以身制心,慢慢地就形成一種自然性,也就形成一種規範性了。身心自如了,你再行起道來就比較方便。

聖人的心和凡夫心相比較,差異很大。我們稍有道心,和沒有道心再一比較,你就會感覺出來。這個道心是逐步地慢慢地培養起來,要培養自己的習慣性。這個人走路,威儀相很好;那個人走路東倒西晃,東張西望,威儀相不好。這是什麼原因呢?他沒有培訓自己。比如軍人,你們看天安門廣場,三軍儀仗隊這些小夥子,他們並不是一出娘胎就是這樣的走相,也是訓出來的。久而久之,長期地訓下去,一走路就那樣,非常地規範。修行也就是這樣,我們在哪一方面應該注意的,就要注意起來。剛開始是種種的不方便,種種的彆扭,為什麼彆扭呢?由於凡夫的心散亂和行為散亂。兩種散亂,你想一想,這是何等地厲害!身心開始時雖不配合,但有一個階段就會適應了,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道念來長期地支持,慢慢地規範。

古人在修行、行道上面有幾句規範話,說:「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游。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作比丘。」這是對出家人威儀、動靜的一種規範,我們每一個念佛人,出家在家都可以用。「舉佛音聲慢水流」,這就說念阿彌陀佛像水流一樣,音聲不急不慢。「慢水流」,非常地緩和自在,不能像暴發山洪一樣,更不能像十年九旱不下雨,又跟不上去,要「慢水流」,源源不斷。那麼這個「舉佛音聲」,在每一年的念佛七上,我都跟大家說過,六字也罷,四字也罷,要字正音圓,發音要準確。為什麼要字正音圓呢?這叫印心。你如果心不在焉,那你念這個佛有什麼功德呢?念佛是凈心。剛才說是心是佛,心不凈你就是眾生,心凈了,方可作佛。字正,這是你對佛的一種恭敬,也是凈我們當下凡夫心的一個最妙的方法。你不能說心不在焉,發出的聲音也不知是什麼樣子了,你這種心有什麼功德呢?所以發音要準確。

自己念,自己要聽得清楚,「阿彌陀佛」這個阿(ē)字相當重要。從過去到現在,很多年來祖祖相傳,都是念「阿(ē)彌陀佛」,都是阿(ē)。你看這六個字「南無阿(ē)彌陀佛」,念阿(ē)時似動非動,聲音發得相當標準。這是什麼呢?這是叫定心的表現。不失威儀,把聲音發出去了,你們仔細一琢磨就懂了。現在有一些人把這個阿(ē)字,改成了阿(ā)字,六個字當中這一個字特別地突出。「南無阿(ē)彌陀佛」每一個字念出來,它的動靜沒有多大,發音又相當標準。可是這個阿(ā)字發音呢?嘴張得很大,有失威儀;再一方面,傷氣。在威儀上面,我們先講中國古人傳下來的文化和禮儀。過去古人,都是穿的大袖衣服,打個哈欠,怕失威儀,要用袖子掩面。佛的戒律裡邊,威儀也有,對佛或者對長老先宿,你不能張著大嘴打哈欠,要轉過去,或者以衣服掩面。這就說明什麼呢?威儀失於自身,對於對方也不禮,就是說沒有禮貌。由此而判「阿(ē)彌陀佛」,應念阿(ē)字是最為標準,不失威儀。「南無阿(ē)彌陀佛」,你看很輕鬆、很自然。「南無阿(ā)彌陀佛」,這個嘴一阿(ā)就張多大,你們自己念,自己沒有感覺到,別人一念你就感覺到了,所以這個阿(ā)字是不能念。不管是依中國的傳統禮儀,或者是佛教文化,都是有失威儀的。再一方面,中國的傳統念法都是念阿(ē),所以要念「南無阿(ē)彌陀佛」,這就叫發音要準確。「舉佛音聲慢水流」,源源不斷,發音準確。

繞行的時候,要緩緩不斷,不要走得太快。太快了,你踩到前面人的腳後跟,把鞋子踩掉了,你說這怎麼辦呢?所以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了,太慢落得遠了,影響別人,要「雁行游」。空中的大雁,飛得非常標準,它是擺成了隊,前面的和後面的距離,都是一樣樣的,所以要「雁行游」。

合掌,這是表的恭敬。有一些人合掌,他把掌尖對下,到底也不知是為誰合。「合掌當胸如捧水」,合得實實在在地,踏踏實實地,就是說捧水都不漏的意思。說「如捧水」,有的人會意錯了,他把捧水說成要空,這是錯誤的。合掌要踏踏實實地,十指合十如捧水,捧水都不漏的意思。這是表的恭敬,合掌也可以說是一種印,這就叫定心,定在恭敬的這個位置上。你沒有恭敬心,恭敬心達不到,你這個合掌就是很散亂,不是十指張開,就是掌心、掌指往下,散漫懈怠之相就出來了。所以任何時候合掌,恭恭敬敬地合掌當胸,這都是修行的門,可不是小事情。有道無道,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了,一看你這個人,不行,四大威儀絲毫都沒有上去,你道心何在呢?道心從表面上也能看出來,裝是裝不來的。假使說一天裝兩天裝,一年到頭裝,慢慢也就由裝到不裝,都成真的了。這個裝模作樣,時間一長了,也就不是裝模作樣了,就形成自然了。就像我剛才說吃葷的人一樣,雖然他嘴不吃了,心裡還饞,這也是裝,慢慢地裝下去了,長期地裝下去,由此變成了功德。所以小乘是治身不犯,大乘是治心不亂,治心和治身是相配合的。修行,哪一法都不可小視,哪一件事情說小也不小,這個合掌,這是表的恭敬,合不好了,說明你這個恭敬心沒有到位。在佛門做任何事,都必須要如法,為什麼呢?如法才能如理,如理才能如法,這樣才會圓滿。這是「合掌當胸如捧水」。

「立身頂上似安油」,你站在這個地方,不能東倒西歪地站,頭頂上放一碗油,它也不會潑出來,不會倒出來,這樣站就站好了。行住坐卧都要有威儀,行如輕風,站如青松,站跟一棵松樹一樣。

「瞻前顧後輕移步」,就是說我們行道的時候,與大眾在一起,和你一個人又不是一回事了。一個人根據你的心裡情況,快慢都可以定,但是大眾熏修,跟大家的隊伍要「瞻前顧後」,不能落得太遠,也不能踩到前面人的腳跟。

「左右迴旋半展眸」,眸就是指的眼睛,眼睛不要睜得太大,睜得太大了,往往收攝的面積廣,又看到了很多東西。縮小一點範圍,能看到兩邊道就行,這就不失定力。所以修行,這都是法門。「左右迴旋」,眼半睜不睜的,就把這個路走好了,威儀又不失。一個人走路,你走到哪裡,東張西望地,東倒西歪地,人一看這個人沒有定力,要麼有心事,又在想什麼事情。修道人時時刻刻要把這一顆道心定住了,動靜一如,久而久之,長期這樣下去,形成了什麼呢?自然化。這個規矩守時間長了,哪裡有規矩、沒有規矩呢?也不是在守規矩了,因為這是一種正常。所以這個規矩,對守規矩的人,它是沒有規矩,對不守規矩的,它就叫有規矩。不守規矩的人,教他守規矩,他感覺很拘束、難受。對守規矩的人,本來就是這樣嘛,無所謂。就我剛講的合掌這件事情也得要練功,你練不下功夫來,站一堂殿,你站不住,這個掌合不穩。一會兒就幾分鐘,甚至要不了一兩分鐘就變了形。掌合得穩,這叫功夫,身心配合的功夫。不僅僅是在身體上,在心上也要配合的,這都是修行的組成部分。不是單在身體上作文章,也不是在相上做,要身心一如,這是修行關鍵的問題。身離開心了,這就是死人一個了。身沒有離開心,心和身它們沒有分離,必須要讓它們配合好。配合好了,你修道,方能證道。不然的話,你每天還是在散亂當中生活。身散亂,心散亂,處處散亂,哪有半分的定力呢?就沒有定力。

威儀上長期如此,特別是我們出家人,能做得到了,很不容易。一生出家能把這幾件事情,行住坐卧做到了,首先是在威儀上能攝取眾生,人家看到你這個樣子,肅然起敬。你如果東倒西歪地、東張西望地不成樣子,在他這個心裡又一種變化。所以做得到了,不僅僅於自己好,於他人也好。讓人生歡喜心,功德有了;讓人生一個散亂心、嗔恨心、不高興的心,罪過又有了。就是這樣的,修行做得到了是自利利他,不僅僅是利自己,也利別人。必須要按照常規,慢慢地約束自己,慢慢地規範自己,時間長了,也就不是約束了,也就不是說硬讓他這麼做的,它是一種自然性。

佛說十法界,原自一心。一念心成佛,一念心作菩薩,一念心作聲聞、緣覺,一念心作天、人、修羅,一念心可以作地獄、餓鬼、畜生。十法界原自一心,你這一句佛號念好了,超出六道,入了聖人法界,入了諸佛法界。平時把我們那些小毛病,一項一項去掉,堅持一句佛號,念到阿彌陀佛來接為止,這就算我們勝利了,所以精進念佛吧!

新浪微博:@昌義法師

微信公眾賬號:昌義法師

訂閱即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佛訊,及昌義法師每日法語!

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也是一種功德!

恭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