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代帝陵大多已被盜掘,只有這個王朝皇帝的陵墓完好如初

歷代帝陵大多已被盜掘,只有這個王朝皇帝的陵墓完好如初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皇帝始終是高高在上的,在他們的統治時代,可以俯瞰眾生,可以視人命如草芥,更可以為所欲為。然而,一旦皇帝駕崩,就失去了掌控力。如果是王朝走到了末路,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帝王,死後也很難得到安息。

如果是野蠻的新王朝,如元朝會將南宋的帝陵挖得一乾二淨。即使是新朝為了籠絡人心,惺惺作態,也不可避免有其它得盜墓賊光顧。此時的皇帝,被他們曾經鄙視的最底層百姓肆意欺凌。除了少數幾個帝陵外,總體來說,歷代的帝陵很少有完整的。

宋朝帝陵應該是最慘的,金滅北宋,元滅南宋後,就沒讓鞏義和會稽的帝陵消停。其次應該是漢代帝陵,因為秦漢時期流行厚葬,當王莽亂政和三國時期就將這些帝陵盜空。傳說中倖免的漢文帝帝陵,也被現代儀器證實被盜。

至於說晉、唐、明等朝代的帝陵,據目前考古發掘情況來看,慘不忍睹。至於說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孫殿英製造的東陵盜竊案名氣雖大,其實並不算是規模最大的一次盜掘行為。

那麼,這麼多帝陵中,到底有沒有真正倖免的,答案是肯定的,就是元朝帝陵。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國家,作為草原的游牧民族,他們的喪葬方式與漢族的區別很大。雖然都是崇尚入土為安,但元朝統治者並不太在意身後的繁華,也就不在意過多的陪葬品。這可能與他們崇尚薩滿教有關,薩滿教認為人有多個靈魂,但這些靈魂要麼隨著肉體消失而消失,要麼會有來世,並不會長期呆在所謂的陰間。

基於這個理論,蒙古人對於陪葬品的態度是無所謂的,這樣一來就不需要修建巨大的地下宮殿,為他們埋葬財富,更不需要為了保護這些財富,採取種種措施。由此,蒙古人的習俗是不佔耕牧地、不修明樓、不起墳頭。

他們是在純樸的潛意識中,實行薄葬,而且是薄得不能再薄的方式。即便是元朝皇帝,也是如此。根據元朝的史料記載,從成吉思汗起,歷代元朝皇帝,都是被埋葬在一個叫做起輦谷的地方。除了知道這個地方在蒙古草原,就再也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

根據《史集》第一卷記載,這個起輦谷是成吉思汗親自選定的。有一次他在外打獵,突然經過該地,那個地方有一棵孤樹,在茫茫草原非常特別。成吉思汗很是歡喜,便告訴左右這就是他今後的萬年吉地。在《元史》的《祭祀志》中則記錄了元朝皇帝下葬的寒酸:

凡宮車晏駕,棺用香楠木,中分為二,刳肖人形,其廣狹長短,僅足容身而已。殮用貂皮襖、皮帽,其靴襪、系腰、盒缽,俱用白粉皮為之。

元朝皇帝堅持這種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方法,將自己葬在茫茫無垠的草原。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說法,就是在下葬的時候,用帶著母駱駝和小駱駝各一匹,當這母駱駝的面殺死小駱駝,讓這個地方成為母駱駝的傷心之地,永遠不能忘記。等到一年後的祭祀,就讓母駱駝帶路,停在哪裡,就在哪裡祭奠。

這個說法雖然不太靠譜,但從側面說明,元朝皇帝的陵墓上無封土和標誌性建築物,並不為人所知,確實比較隱秘。再加上元朝皇帝埋葬太簡單,即使找到也沒有多少隨葬品,更是無人問津。這樣一來,反而比那些處心積慮要保護自己陵墓的其它朝代皇帝要幸運得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2400年前的寶劍,幾乎沒鏽蝕,依然寒光逼人,現已是鎮館之寶
古代藥鋪門前懸掛兩件東西,一件是葯壺,另一件讓人想不到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