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論語》精華20句,參透人生大道理

《論語》精華20句,參透人生大道理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為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

1.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出自《論語·學而》。釋義:弟:同「悌」,指弟弟敬愛哥哥的情感和行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這是做人的根本吧。

2. 吾日三省吾身。

出自《論語·學而》。釋義:三:多次。省:反省。我每天都會多次的反省我自己。

3.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論語·里仁篇第四》。釋義: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的處在貧困之中,也無法長久的處於快樂。有仁德之心的人能夠安於做仁德的事情,有智慧的人,才能夠善於利用仁德。

4.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出自《論語·衛靈公》。釋義:君子嚴格要求自己,小人卻苛求別人。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一》。釋義:不擔心別人不能夠了解自己,只是擔心怕自己不夠了解別人。

6.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篇第二》。釋義:只是學校,卻不去思考,這樣就會變得迷茫而沒有收穫。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學習,那樣就很危險了。

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出自《論語·學而》。釋義:習:實習、實踐。學習了知識,難道不也使人喜悅嗎?

8.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出自《論語·學而》。朋:朋友。有朋友從遠方而來,不也使人快樂嗎?

9.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釋義:慍:怨恨。即便別人不理解,而我卻不加以抱怨,這樣不也是有氣度的君子嗎?

10. 朝聞道,夕死可矣。

出自《論語·里仁》。釋義:早晨若知道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甘心。孔子所說的「道」不是淺顯的道理,而是他的政治理想—仁政。

11. 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出自《論語·季氏》。釋義:看到善良的行為,就擔心自己不能夠做到;看到別人不善良的行為,就好像把手伸到了熱水中一樣,需要趕快避開。

12.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出自《論語·八佾篇第三》。釋義:身居於上位的人,如果不能夠以寬厚待人,對人不夠恭敬,參加喪禮也不能表示哀悼,這種情況,我怎麼可能看的下去呢?

13.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論語·子路》。釋義:君子之間彼此和睦相處,但有不同意見;小人之間臭味相同,但相互間卻鉤心鬥角。

14. 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出自《論語·顏淵》。釋義:身居官職不懈怠,行使職權要忠心。

15.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出自《論語·憲問》。釋義:見到利益要想到大義——利人,見到危險要勇於獻身。

16. 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釋義:原意是既然把遠方的人招撫來了,就要把他們安頓下來。今多指既然已經來到這裡,就要安下心來面對現實。

17.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釋義:有了過錯而不悔改,那就真正是過錯了。教人要知錯就改。

18.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釋義: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強加於人。

19. 父母在,不遠遊。

出自《論語》。父母在世時,做兒女的不能離得太遠。這是由於古代交通不便,遠離父母則不便照料、孝敬長輩。

20.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快工具。這句話比喻在做事情之前,準備工作一定要做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儒堂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20句經典俗語,精闢現實,穿透人心

TAG:素儒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