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打網球多活十年!社交頻繁的運動更有益於延長壽命

愛打網球多活十年!社交頻繁的運動更有益於延長壽命


  來源:奇點網


  朋友們~今天又來騙你們運動鍛煉身體啦!其實本來想找幾個以前寫過的文章鏈接放這裡的,什麼運動護心啊、運動防傻啊、運動延壽啊、運動防癌啊,艾瑪一搜太多了,都放這裡恐怕半天進不了正題,所以還是勞煩大家後台搜索關鍵詞獲取吧!


  那麼運動運動,爬樓梯也是動,跑半馬也是動,那麼問題就來了:鍛煉身體哪家強?

  科學家回答,網球助你活更長!



  近期發表在Mayo Clinic Proceedings上的一項研究[1]對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CCHS)數據進行了分析,8557人隨訪25年顯示,網球可能是「最健康」的運動,相比「久坐不動」人群,愛打網球的人預期壽命平均延長了9.7年!緊隨其後的羽毛球、足球也分別拿下了6.2年和4.7年的好成績,而平均運動時間最長的健身房沉迷者們反而意外地只延壽了1.5年。


  為啥是網球?科學家們說了,很可能是因為網球、足球這類運動需要較多的社會交往,而「社會隔絕」本身就是一種減壽的強影響因素[2]。

  誠信肥宅想摔桌!我鍛煉個身體容易嗎,想健康點還得去社交?



  這項研究所用數據取自哥本哈根城市心臟研究,對運動方式的統計主要覆蓋到了八種運動,網球、羽毛球、足球、慢跑、騎自行車、健美操、游泳和泡健身房。


  在所有的參與者中,有1042人(12%)懶到家了,被歸為「久坐不動」組,而5674人(66%)都有至少一項經常進行的運動。


  不得不說丹麥人還挺愛運動的,平均每周都要運動個411分鐘(約7小時)。不過在各個運動類型之間時間差異還挺大的,比如說游泳者平均每周遊個58分鐘,但騎車的每周平均會騎386分鐘。

  這也蠻正常的,畢竟40%的哥本哈根人都是騎車上班的[3],相對的56%的人都經常騎車,73%的騎車人騎車時長都在每周4小時以上,名副其實的最受歡迎運動了。


  不過在所有人中最熱衷鍛煉的還是泡健身房的人,他們平均每周要在健身房裡待上599分鐘,項目包括跑步機、橢圓機、重力訓練等等。



  再來看看這些運動者們都是啥人兒吧~嗯,不同年齡段的人對運動的偏好很明顯呢,在抽煙、喝酒、燙頭等生活習慣上也是各有不同。


  奇點糕大學的時候選修過網球課,記得第一節的時候老師就說,網球是一種「貴族運動」,因為確實貴……後來接觸了一下跑步,嗯,裝備也不便宜……而選擇網球和慢跑的人確實高學歷的比例更大,他們也覺得自己心肺功能等身體指標比同齡人更好(而且確實掙得多)。


  不過不要緊,這些差異都是在考慮範圍內的,針對性別、年齡、運動量、吸煙、教育水平、收入、飲酒習慣以及糖尿病與否等影響因素做出調整之後,研究者得到了最終的數據。


  毫無疑問,網球,無冕之王!與久坐不動相比,常打網球者預期壽命增加9.7年~其餘7項運動分別為羽毛球,6.2年;足球,4.7年;騎自行車,3.7年;游泳,3.4年;慢跑,3.2年;健美操,3.1年;泡健身房,1.5年。


  其實這個結果還是蠻意外的,咱們前面也說過了,泡健身房的人實際上才是最在意健康的,他們運動的時間是最久的,可是實際獲得的健康收益卻最低。比起來網球、足球這些運動似乎也沒啥特別,運動量並不突出。


  研究者提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網球這類綜合運動能夠更加充分地運動全身的肌肉,而且它的運動模式基本上是一種間歇式的劇烈運動,這種運動模式已經被證明是優於單一節奏、持續性的運動模式了[5,6]。


  第二,慢跑、游泳、騎車、健身顯然都可以獨自進行,而不管網球、羽毛球還是足球,顯然都不是一個人能玩的運動。不僅如此,你可能還需要加入某個固定的小團隊才能找到一起運動的夥伴。定期會面的小團體能夠讓人找到信任感、歸屬感和社會支持,這些因素已經被證實可以提高幸福感、改善長期的健康[7];此外,運動能夠釋放心理壓力,也是對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風險有好處的[8]。


  雖然肥宅不想承認,但是事實就是這樣,來自社交的支持對長壽的影響真的非~常大,甚至大過其他所有健康行為比如不吸煙、身材好、血壓正常[8]。這項研究的結果則告訴我們,良好人際關係對早死的預防效果是鍛煉身體的兩倍……


  參考資料:


  [1] Schnohr P, O』Keefe J H, Holtermann A, et al。 Variou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Widely Divergent Life Expectancies: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C]//Mayo Clinic Proceedings。 Elsevier, 2018。


  [2] Jetten J, Haslam C, Haslam SA。 The Social Cure: Identity, Health and Well-Being。 Hove and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1:408。


  [3] Larsen J。 The making of a pro-cycling city: social practices and bicycle mobilities。 Environ Planning A。 2017;49(4):876-892。 


  [4] Knoepfil-Lenzin C, Sennhauser C, Toigo M, et al。 Effects of a 12-week intervention period with football and running for habitually active men with mild hypertension。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10;20(Suppl 1):72-79。


  [5]  Karlsen T, Aamot IL, Haykowsky M, Rognmo ?。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for maximizing health outcomes。 Prog Cardiovasc Dis。 2017;60(1):67-77。


  [6] Lavie CJ, Menezes AR, DeSchutter A, Milani RV, Blumenthal JA。 Impa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nd exercise training on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and subsequent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an J Cardiol。 2016;32(10, Suppl 2): S365-S373。


  [7] Schnohr P, Kristensen TS, Prescott E, Scharling H。 Stress and life dissatisfaction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jogging and other typ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leisure time–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 Scand J Med Sci Sports。 2005;15(2): 107-112。


  [8] Helliwell JF, Huang H。 Comparing the happiness effects of real and on-line friends。 PLoS One。 2013;8(9):e7275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AI變身農業「醫生」問診作物病蟲害
科學家發聯合聲明:強烈譴責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