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五代十國前蜀皇帝王建永陵

揭秘五代十國前蜀皇帝王建永陵

原標題:揭秘五代十國前蜀皇帝王建永陵


唐末藩鎮割據,唐王朝分崩離析。黃巢義軍攻打到長安時,王建隨唐僖宗逃到四川。因保駕有功,升任利州刺史。後攻佔成都,稱帝建國,史稱前蜀。王建病歿,葬成都西郊永陵。之後子王衍即位,925年為後唐所滅。


「五代十國」時期,成都先後存在過前蜀和後蜀兩個政權,留下前蜀高祖王建和後蜀開國皇帝孟知祥的陵墓等文物遺存。其中,成都永陵(王建墓)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發現於1940年,發掘於1942年,1990年成立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成都永陵(王建墓)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國皇帝王建的陵墓,發現於1940年,發掘於1942年,1990年成立博物館,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五代十國形勢圖


前蜀國王王建的陵墓在古代的詩句中一直有人提到,如南宋著名詩人陸遊說:「穿殘已嘆金鳧盡,缺落空餘石馬雙。攫飯飢鳥占寺鼓,避人飛鼠上經幢。」在這首詩的小序中,陸遊提到:「永慶院在大西門外,不及一里,蓋王建墓也,有二石幢,尤當時物。」可見南宋時期王建陵仍具有相當規模,時人都知道具體位置在哪裡,不過當時陵墓開始出現破落,墓前的石馬石人缺損嚴重。宋朝以後,歷史煙雲消散殆盡,已沒有人記得王建墓的準確方位了。多少年來,成都西郊三洞橋邊一個直徑80餘米、高約15米的圓形亂土堆下,誰也不知道竟是個皇帝的陵墓。歷來人們對它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土堆是漢代司馬相如的琴台,因而叫撫琴台;有人認為是三國時諸葛亮彈琴處;有人認為這裡其實是一座荒涼的無主墳。可悲的是地底下的王建,想當初在東西兩川建國稱帝十多年,神氣一時,幾代以後卻連葬身之地也無人知曉。


抗日戰爭時期,因戰事的需要,在成都西郊開挖防空洞。1942年,挖掘至此的工人們發現了地底下竟然有整齊的磚砌體。四川省博物館館長馮漢驥等聞訊前來考察,證實這座陵墓就是王建的永陵。

當初永陵是有宏大地面建築的,陵園神道兩旁置石幢、石人、石馬等,但早已蕩然無存。宋人曾記載,當年陵墓的陵佛宮內壁畫有百面之多,宋代大中祥符年間,益州知州凌策奏請拆遷陵園及陵廟建築,修建道觀玉局觀而頹廢,今僅存石文吏俑一軀。



成都永陵博物館


永陵與之前的帝陵不同,並未深埋地下,而是從地面淺處修築。埋在封土之內。因此永陵實際上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墓室建於地面上的陵墓。永陵的墓室保存完好,這要感謝當年建墓的工匠們對墓室承受壓力的運算設計。墓室採用地面起拱形式,這在歷代帝王陵墓中比較少見。墓室使用了與地面平行的桶形券拱,由14道雙重石券作為肋骨起券,券拱跨度較大,中有一點為火炬尖形。陵墓佔地約7畝,封土高14米多,直徑70米。墓室是由紅砂岩築成,全長30.8米,室內長23.4米,共分三室,每室均有木門間隔,門上飾以鎏金的銅門釘、銅鋪首及鏤花銅飾片等。


前室相當於下行的墓,券額上仍然殘存著不少彩畫,雖已上千年,但依然色彩鮮艷,可知當年地宮是何等華麗和輝煌。

中室是全墓的主體,在中央稍偏後的地方是棺床。床作須彌座式,上鋪一層珉玉板,玉板上是三層木台級,台級之上為棺槨。馮漢驥教授根據保存下來的棺槨痕迹推測,原棺槨為內外五重,是我國現存唯一按周禮製作的皇帝棺槨。由於永陵早年被盜,盜墓洞穴從此成了千百年來雨水和泥土灌入的直通道,致使棺槨朽爛,只留下棺木上的銅飾和泥土混合的痕迹,王建的遺骨早已不知拋到哪裡去了。至於棺木里的金銀珠寶被盜墓者拿走了多少,誰也無法知道,成了永遠的歷史之謎。然而陵墓建築以及豐富精湛的石雕藝術卻是盜墓者無法偷走的,這些凝聚了古人智慧的無價珍寶一直流傳到今天。


棺床東、南、西三面雕刻著24個伎樂浮雕像。東面刻正鼓、齊鼓、和鼓、吹笛、吹觱篥、拍板、羯鼓、答臘鼓、毛員鼓、雞婁鼓等10幅。南面刻舞蹈者2幅,彈琵琶、拍板各1幅。兩個舞伎長袖輕拂,舉足踏節,婀娜多姿。當時宮廷中盛行的舞蹈有兩種,一為雄捷的健舞,一為輕盈柔曼的軟舞,有專家認為兩個舞伎表演的是典型的軟舞。西面刻吹排簫、彈箏、吹小觱篥、彈箜篌、吹葉、吹笙、吹貝、擊銅鈸、擊羯鼓等10幅。操弄樂器的樂伎個個表情專註,神態逼真地協奏著一首精彩的曲子。這組石刻是唐五代十國時期宮廷伎樂隊的再現,栩栩如生,是研究唐五代音樂的重要資料。內中既有周秦以來傳統的笙、箏、排簫等樂器,又有當時從西域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羯鼓、腰鼓、吹葉和從外國傳入的銅鈸、箜篌等樂器,可以稱得上是一支中西結合頗具規模的混合樂隊。日本有學者說,過去在別的考古中我們有許多不明白的地方,現在從這些樂器上可以弄清楚了,「集燕饗樂的樂器於一堂,使我能夠認識這個宏偉的編製制度」。


棺床四周為什麼要雕刻這些舞伎、樂伎?考古專家認為,王建棺床作須彌座式,這是佛座,而樂舞伎俑表現了王建在西方凈土佛國,眾樂舞伎正在為他表演佛曲樂舞,人們往往認為人間的皇帝就是佛,因而在墓中將王建布置成佛了。



永陵出土的青銅坐俑

棺座四周側面與石床前面雕刻的題材有龍、雲紋、獸、禽鳥,連續上下串枝的花朵、西番蓮、蓮瓣等。棺床兩側還列置半身圓雕十二力士像。每位力士均身著鎧甲,有的頭髮高束,有的戴著頭盔,面向棺床,圓睜怒目,面部表情及身體姿勢皆不相同,各以手置於棺床下作扶抬的動作,神態沉著勇猛,他們是驅除凶邪、護衛皇帝陵寢的天將。力士所著盔甲的金屬、皮革均有立體感,表現了雕刻者的技巧十分成熟。


後室安放著高0.79米、寬4.4米的石床,這是仿照王建生前御座或御床而設計的。石床上簪刻著浮雕雙龍戲珠,檐下正中雕盤龍,龍身盤旋婉轉作戲珠狀,四周朵朵雲彩烘托出盤龍的雄偉氣勢。石床是全墓最為莊重的地方,上置王建石刻座像一尊,石像頭戴折口巾,兩袖相接,輕擱腿上。石像比例勻稱,衣紋線條流暢自然。石像上的王建濃眉大眼,隆準高顴,神態自然,整個形象為一英武威嚴的老者,與史籍記載王建「龍睛虎視」、「隆眉廣顙,壯貌偉然」十分吻合。五代蜀國的繪畫、雕塑水平極高,因而王建塑像特別傳神逼真。墓剛發掘時,包括王建像在內,其他如墓中的女樂、力士等,或貼金或在上面施以朱紅、青、綠、黃、金等色。



永陵出土的玉帶

後室中放置了大量寶物。如有帝王死後的謚號玉印,叫「謚寶」。這是一塊純潔溫潤的白玉,中部隆起,刻鈕雕龍形,頭有角,身、腹均有鱗甲,尾巴卷於右面,正面刻有篆字「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慧皇帝謚號」14字;有王建死後他的子孫和臣僚們的歌頌文章「哀冊」,共51簡,這是國內保存至今比較完好、文字清晰的冊簡,在其他帝陵中十分少見。此外還有王建的七套玉大帶,玉璧、玉環、銅器、陶瓷器、鐵豬、鐵牛等物。


王建父子兩代踞蜀35年,雖然時間不長,但由於蜀地比較安定,戰亂很少發生,經濟、文化比較興盛,當時的成都成為人文薈萃之地,各類騷人墨客、樂伎畫師、名手巧匠都有不少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王建墓中留下的這些藝術珍品,就是那些無名無姓的工匠們創造的燦爛文化結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安李不白 的精彩文章:

TAG:長安李不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