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區域教研工作先要建章立制

區域教研工作先要建章立制

隨著教研工作的改革和深化,區域學前教育教研將公辦園和民辦園整體納入學前教育教研的範疇,培養教研骨幹,發掘教研工作經驗,整體推動區域教研工作,獲得了重要發展。在工作中,筆者發現區域學前教育教研工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工作邊界比較模糊、專業教研人員配備不足、範圍廣且工作量大、對幼兒園業務指導的實效性不夠等。做好區域教研工作,核心是要處理好制度和機制、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教育目標和管理目標等關係,具體策略可以包含如下內容。

基於差異分層開展教研工作

在一個區域內幼兒園常有不同發展水平。如由高到低分為一、二、三級幼兒園,一級幼兒園是教改的先鋒,在區域內發揮著骨幹示範作用,是園本教研的核心力量。二級幼兒園的教研製度基本健全,能開展常規教研,積极參与區域教研活動,這級幼兒園教研依附上級業務單位現象明顯,自身造血功能不強,管理者和教師專業自信心不足,普遍希望屬地教育行政部門和教研單位能給予幼兒園和教師更多機會。三級幼兒園從性質上來講多屬於民辦幼兒園,規模較小,班額不大,硬軟體投入少,辦園質量差,園長和教師的學歷低(主要是職高或以下學歷),園長與外界接觸少,辦園的意識落後,多關注幼兒園的經營狀態和經濟收入情況,無幼兒園長遠發展規劃。教研活動常常是組織教師進行簡單學習,流於形式,有的甚至沒有開展教研活動。突出問題就是教研管理鬆散,無健全的教研製度。

按照分層要求的基本原則,對於一、二級幼兒園,應鼓勵支持它們根據園情自主開展研究,保證對本質問題的尋找及研究的深度,培育特色;對於佔比例較大的三級幼兒園,依託行政和教研支持,藉助優質園的力量,幫助和引領其開展教研活動。從規定做起,再到規範做好。以一級幼兒園為核心,帶動二級園,影響三級園,逐步形成積極而良好的園本教研文化氛圍。

建立教研工作室引領示範

以教研員工作室為平台,幫助薄弱幼兒園建立教師專業成長的團隊,推動以學習為本教研製度的建立;深入幼兒園研培活動,進行實踐修鍊,不斷提升教研員自身的專業水平;努力提高幼兒園教師專業化水平,促進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

工作室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研討、實踐探索、總結反思,發揮教研員的指導者、培訓者、研究者的作用,提升工作室成員的教育教學理論水平,促進其教學研究能力的提高。通過學習研討,使工作室成員具有較深厚的教育理論素養和學術功底。通過實踐探索,充分發揮教研員團隊的教研、科研、培訓優勢,開展針對性的培訓活動,指導幼兒園教師開展小專題研究,強化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能力。通過總結反思,提煉出教研員專業引領、幼兒園研培落地、教師專業提升的有效策略,並進行推廣。

建立教育聯組共享優質教研

為加強區域學前教育教研工作,推進幼兒園課程改革,全面提高幼兒園保教質量,成都市2014年9月啟動了學前教育教研聯組的建設,通過4年多時間,建立健全學前教育教研聯組工作機制,形成了學前教育教研共同體。成都市學前教育教研聯組工作機制的構建分為如下步驟。

第一個階段——起航: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下發推薦人員建立聯組的通知,採用「一月一園一研」的方式開展學前教育實踐研究活動。通過區(市)縣推薦,中心教研組合議,確定覆蓋21個區(市)縣,包含學前教育教研員、省市特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市縣幼兒園骨幹教師在內的成員。按照健康、語言、社會、科學(數學與科學)、藝術(美術與音樂)五大領域及綜合(生活、遊戲、環境)分別組成10個教研組(後動態調整為9個)聯動開展工作。每個教研組由高等師範院校專業教師擔任顧問,進行具體指導。教研聯組承擔區域學前教育教研重大工作任務,參與區域幼兒園課程建設工作,參與指導幼兒園業務工作。受到幼兒園園長、教師的歡迎,對提高幼兒園辦園質量、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二個階段——融合: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借鑒國培混合式培訓模式,利用QQ等軟體的「網路教研+幼兒園實踐場景」的現場教研,開展聯組教研活動。聚焦質量,市、區、園三級聯動,探索不同的教研模式,繼續深入開展學前教育教研活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要點:

一是實行組長負責制。作為專業引領者的組長在聯組教研活動中承擔著重要的組織和協調作用,與顧問和組員共同確定教研主題,並與市級教研員做好對接,便於統籌安排每一次教研活動。

二是制定活動流程。按照行動研究的思路,每一次教研活動都按照審核制,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流程包括:學習研討—確定主題—自主申報—細化方案—審核通過—具體實施—記錄小結。

三是開展專題研討。教研活動必須聚焦主題,每個月每一次活動都需要緊緊圍繞主題,細化為一個一個專題,深入開展。

四是實施動態管理。從一月(時間)、一園(地點)、一研(專題),按照時間軸線縱向推進;同時,打破園級界限,從每一個小組和9個聯組走向區域的整體聯動;按照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再反思的行動方式動態實施。

第三個階段——回歸: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調整教研工作策略,在鷹架(支架)理論指導下,用「放飛雛鷹」的思路,促使教研骨幹回歸區縣教研和園本教研,推動以園為本教研製度的建設。聯動開展「回歸」教研活動。每組一學期只有兩個月組織市級教研活動,其間2-3個月讓組員設計和組織區(市)縣二級聯組教研活動或園本教研活動。在「回歸」階段,繼續進行各組教研成果梳理、提煉工作,同時加入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嘗試普職融合、職前職後教研培訓一體化的思路,完善教研工作機制,常態而深入地開展教研。

在區域學前教育教研工作機制的建設中,加強對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的有效指導,組織中心組對區域教研工作進行集體視導。一方面按需視導進行診斷和指導,另一方面梳理和提煉區域教研經驗。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09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多國留學備選成普遍現象
這個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兒童文學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