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發現村幼與眾不同的科學教育

發現村幼與眾不同的科學教育

8月下旬,在深度貧困的四川省涼山州美姑縣,我參與了「一村一幼」幫扶支教活動,對村幼老師進行了《指南》科學領域的理解與實踐培訓。

「我不懂什麼是科學」「我們幼教點什麼材料都沒有,怎麼教啊」,這是培訓前村幼老師們提出的疑惑。我進一步了解後得知,這些老師大多只有初、高中學歷,學前教育專業教師更是鳳毛麟角。而且山上的幼教點大多只有一間土坯房教室,若干桌椅、一塊黑板是僅有的教學設施。

面對如此現狀,我意識到之前準備的適用於城市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培訓,可能會導致村幼老師硬搬有限的培訓內容,學習經驗不能遷移,從而造成培訓的低效甚至無效。

怎麼辦呢?我想,只有因地制宜的培訓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在培訓中,我嘗試引導村幼老師去發現大山深處與眾不同的科學教育。

「牛」是山裡孩子接觸得最多的動物,他們打小就開始放牛。從村幼老師處了解到這一信息後,我嘗試引導老師將牛作為科學教育內容。於是產生了這樣的對話:

問:你覺得能將牛作為科學教育內容嗎?

答:孩子們天天都看到牛,懂的比我還多。

問:你平時和孩子們討論過牛嗎?關於牛,他們常說些什麼?

答:不能讓牛走丟了,放牛時要認出自家的牛……

問:怎樣才能認出自家的牛呢?

答:從牛毛的顏色、身上的標記、像不像牛媽媽去辨認;和牛朝夕相處,從牛獨特的行為去辨認;通過自家口哨聲去辨認……

村幼老師還談到了一些孩子們關於牛的了解,例如,孩子說牛生寶寶了,牛媽媽要單獨住一間房;牛愛吃山坡那邊的草,因為那邊太陽大(指山的向陽面光照充足),草長得又高又多;牛愛吃夏天的草……

我順勢引導:「剛才大家提到的怎樣認出自家的牛、牛媽媽生寶寶了、山坡上的草,就是我們村幼獨特的科學探索內容。孩子們會在觀察、比較、操作、實驗中發現遺傳的秘密,感知生命的溫暖與神奇,了解山區植物、地形地貌及氣候變化。」

就這樣,我產生了引導村幼老師設計大山深處與眾不同的科學教育活動的想法。我鼓勵他們圍繞山裡孩子的日常生活設計適合自己教學點的科學活動。這時,一篇名為「養牛」的活動設計讓我眼前一亮。

這篇活動設計大致講述的是:父母有事需要小孩幫忙放牛。喂牛是日常生活中村幼孩子常會面對的真實而具體的問題,但喂牛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孩子發現,一早把牛牽上山放養,快到中午了牛還沒吃飽,而把牛拴在樹下割草去喂它,沒一會兒牛就吃飽了。孩子們彼此分享喂牛經驗,又發現原來土豆更容易讓牛吃飽。這些新發現可得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可是喂土豆太浪費,換成玉米皮吧,還可以用什麼喂呢……

在活動中,孩子們探索牛的餵食方式、了解牛的食性、考慮家庭經濟情況選擇牛食,喂牛就是村幼能夠開展的與眾不同的科學教育活動。

這位老師對山裡孩子日常生活的敏銳觀察和記錄、選擇科學活動內容的獨特、情景再現般的語言描述,深深地打動著我。

通過這次支教,因地制宜的科學教育正悄然在村幼老師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他們開始漸漸意識到,大山深處不僅有科學活動,而且獨具特色。村幼特有的資源就是大涼山對兒童科學教育最好的饋贈!

(作者單位:四川省直屬機關實驗嬰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12月09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包容全球不同視角與觀點
語言測試與評價國際研討會召開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