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這個省份GDP曾佔全國三成,現在面臨著很難克服的問題

中國這個省份GDP曾佔全國三成,現在面臨著很難克服的問題

台灣地區的經濟在1950年代以前並沒有表現出特別之處,雖然日據時期日本開發了一些工業項目,並將其作為戰略重鎮投入頗多,但是二戰中損毀嚴重。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反而切斷了之前盤根錯節的利益,有能力進行大幅度改革,這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1950年代國民黨當局陸續進行了土地改革,將地主階層從經濟結構中移除。加上美國人的指導和援助,台灣地區的經濟總算在1950年代初恢復了秩序。

台灣地區也進行了土地改革

1953年,台灣地區當局實施第一期經濟建設計劃,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以替代進口商品。採取提高進口關稅、限制其進口、以及外匯管制等方式,扶植民營企業,特別以紡織業為重。1959年起對生產過盛的紡織業採取促進出口政策,並改革外匯管制增加產品競爭力。這一時期被視為進口替代時期,台灣地區的工業年增長率達到10%以上,大量輕工業替代了農業,成為台灣地區的經濟支柱。

加工廠里的女工

在1960年代時,台灣接上了美國等發達國家產業鏈全球化等首班車,成為大量加工業的轉移目的地。1959年底,台灣當局制定了「19點財經改革措施」,採取較自由的經貿政策、降低關稅、放寬進口、單一匯率等改革。1960年公布「獎勵投資條例」,以減免租稅方式吸引外資抵台。1966年成立加工出口區於高雄,而後在楠梓、台中相繼設立,外國投資大幅增加。台灣的電器、紡織、塑膠等輕工業快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台灣地區中1963年首次實現了出超。

高雄加工出口區

不過好景不長,在1973與1975年連續爆發的石油危機促使發達國家經濟陷入「滯漲」,台灣地區的貿易因此深受影響。1974年,時任行政院院長的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發展重工業、化工業,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包括交通、電力等基礎工程,及鋼鐵、石化、造船工業以及東西橫貫公路。這些拉動經濟的做法刺激了台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並優化了台灣地區的經濟運行效率。進入1980年代,台灣地區開始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現在我們熟悉的台積電等電子工業巨頭就是在那時候形成的。

十大建設之一的北回歸線鐵路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是台灣地區經濟的黃金時期,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台灣地區成為世界經濟表現最為搶眼的一個地區。1990年代,台灣地區的GDP總量可以佔到大陸的43%,其經濟成功可見一斑。1992年,台灣地區的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

1995年的台北

然而中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的增速就有所放緩,而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則開始進一步惡化台灣地區的經濟,並將之間的積弊暴露出來,2001年台灣地區首次出現經濟衰退。而隨著大陸和東南亞部分國家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大陸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台灣地區的經濟表現就比較一般。由於規模的優勢,大陸的發展空間和成長潛力絕非台灣地區可以比較。

應該看到,目前的全球化事實上也在撕裂台灣地區的經濟,台灣過去吸納大量就業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也在轉移,而現在台灣主要依靠的就是電子工業和服務業,而且高新技術產業上台灣地區與日本韓國相比較也毫無優勢可言。對於台灣地區的經濟,空心化會比其他大型經濟體更為嚴重,而且高端和尖端產業方面的動員能力事實上也已經到達極限,很難與產業更完整、規模更大的其他東亞經濟體相比。東亞現在的經濟發展已經不是台灣地區這種體量能夠獲得優勢的,台灣地區的競爭力確實是在下降。

台北

所以,事實上台灣地區的出路並不多,但毫無疑問,更多融入大陸的經濟體系會是一個最為方便的道路。台灣在軟體上的優勢還是大陸目前缺乏的,而且軟體上的發展並不會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時間的積累,兩者之間還會在一段時間內有著更多的相互補充之處。

台灣的設計能力普遍優於大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中國空軍下一代作戰體系亮相,三種機型搭配可擴大體系效能
中國無人系統製造能力已是世界一流,但大量產品背後存在一問題

TAG:怪蜀黍老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