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老人去世前幾天,為何故意不吃飯?真預感到死亡了?

老人去世前幾天,為何故意不吃飯?真預感到死亡了?

(本文為「文君然文化工作室」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基礎理論》、《中醫養生學》、《中醫方劑學》

列位看官,今天咱們來和您聊一個話題,這就是,為何一些老年者,在臨終的前幾天,故意拒絕進食?他們是不是真的預感到死亡,在有意識地「清洗胃腸」?

看官,本訂閱號說這個話題,絕對不是嘩眾取寵,也不是無謂獵奇。通過這個事情,我們能感受到一個很關鍵的問題。這就是,一個人,想不想吃飯,食慾好不好,到底意味著什麼。

對於老年人臨終前拒絕進食這件事,很多有生活經驗的人都不陌生。比如一個高齡老人,久病多年,或者卧病在床多年,忽然有一天,開始不吃飯了,這個時候,家人都會比較緊張,感覺到老人的大限之日,可能不遠了。更有一些高僧,在圓寂之前,都有意識地拒絕進食。

這個現象怎麼看?本訂閱號,帶您從祖國傳統醫學的角度加以解讀。

這裡面,有一個很淺顯的道理,這就是不愛吃飯,食慾急劇減退,意味著胃氣的衰敗。咱們的胃,中醫稱作「太倉」,也叫作「水谷之海」。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受納水谷,然後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經過胃的受納和腐熟,開始被人體所吸收消化。胃根據人體的需要,受納消化食物,這一基本功能的初級體現之一,就是我們有食慾,想吃東西。所以說,有食慾,就是有胃氣的表現。

那麼,水谷精微被吸收之後,去哪裡了?從中醫理論的角度來談,這就是經過脾的運化作用,有的直接被輸送給五臟,成為臟腑之精的直接來源,化為臟腑功能氣化正常開展的動力。有的,則上輸於心肺,成為血液、宗氣的來源,並且在肺的肅降作用下,一部分精微物質向下沉積於腎,成為先天之本的補充。其中血液、宗氣,更是一身臟腑功能、四肢百骸、經絡脈道運轉的基本物質。

從這可以看出,胃在人體里所乾的活,就是給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能量來源」。

不過,這裡面,就有一個問題了——當因為疾病,或者自然衰老,導致臟腑氣化趨於停滯、功能趨於衰竭的時候,亦即人體不再需要精微物質作為「能量來源」的時候,胃的「價值」就會隨之降低。這體現出來,就是胃氣的逐漸衰敗,人的食物開始逐漸降低,直至不再進食。

所以說,如果把一個人的生命進程比作燃燒著的火炬,那麼胃氣,就是這火炬最上端的熊熊火焰。它是一個徵象,一個代表,代表著火炬在燃燒,代表著生命正在延續,意味著生命進程沒有結束。

也正因如,古來醫家才有「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說法。

到這裡,我們或許就明白了。老年人去世前幾天拒絕進食,可能不是因為他們已經意識到大限將至,也不意味著他們要「清洗身體」,而是因為其臟腑氣化衰弱、功能降低到了一定程度,再無需胃氣促人進食來濡養,進而胃氣衰敗的結果。也就是說,這是生命火炬上的火焰,在漸漸熄滅了。

由此可見,保護我們的胃氣,是多麼的重要。而好好吃飯,對人體來說,是多麼無價的供養。接下來,咱們就說說,如何保護咱們的胃氣。

第一個,如上所說,保護胃氣,先要保護五臟。五臟正常運轉,是胃氣有常的基本保證。所以,五臟六腑,有了病,趕緊治,決不能拖延。等拖到胃氣衰弱的地步,就沒的治了。

第二個,就是能準確識別中醫「胃氣虛」癥候的特點,然後有針對性地調養。

那什麼是胃氣虛呢?這就是胃脘部位經常感覺到隱痛或者發脹,抑或不思飲食,失於減退,或者略進食之後胃中發脹,按一按才舒服。還有的,則欲嘔,口淡不渴,整個人氣短懶言,沒有力氣,面色發黃。看舌頭,往往是舌質淡、舌苔薄白。

當此際,我們如何應對?我們簡單看看古代醫家的調治之道,咱們感受一下即可:人蔘3克,白朮6克,茯苓6克,甘草2克,陳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生薑6克,水煎服。這其實是古方香砂六君子湯的組方,具體用量,我們參考自《中醫方劑學》。

這裡面,人蔘、白朮、茯苓和甘草,乃是健養脾胃之氣的基礎配伍,為四君子湯之組方。在此基礎上,用砂仁行氣化濕、木香理氣止痛,令半夏和陳皮燥濕理氣和胃,令胃氣補而不滯,強而通降,最終解決問題。當然。這是方劑,看官必須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應用,切不可不經辨證而貿然應用。

總而言之,胃氣,作為人生命活動的標誌之一,是很關鍵的。通過對臨終者胃氣強弱的觀察、體悟,我們可以更具體和形象地感知生命。對此,我們撰文詳敘如此,您意下如何呢?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中醫藥困境如何破解?專家:推動中醫藥標準化、促進中西醫並重
從古至今,「早死鬼」有六個特點:無壽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