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剷除滋生學術腐敗的土壤

剷除滋生學術腐敗的土壤

學術腐敗的惡劣影響非常嚴重。如果僅僅是在發現學術腐敗以後,對當事人進行簡單處罰,那只是治標,並沒有治本。要根治學術腐敗,需要強化制度建設,從腐敗的懲罰、學術成果的評估、學術研究環境的營造等多方面入手,剷除滋生學術腐敗的土壤,改善學術研究環境,創造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

學術腐敗高發與腐敗的低成本有密切關係。大多數學術成果都是公開發表的,抄襲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因為現在學術期刊種類眾多,要發現抄襲有時並不容易。即使現在有了查重的軟體,那也只是從文字方面避免重複,而同樣的研究過程、研究資料或研究結論,只要換種說法,也許就可以逃過計算機查重軟體的眼睛。

論文抄襲和學術造假如此容易,提高學術腐敗的成本就需要三管齊下。

其一,提高學術共同體在學術審查中的作用,防止抄襲和造假的學術成果出現。到目前為止,判斷學術成果質量最有效的工具仍然是同行評議,所以學術期刊有匿名評審的制度,學位論文有答辯制度,這些制度都是在強化同行評議的作用。和其他腐敗一樣,權力是造成學術腐敗的原因,學術民主是抑制學術腐敗的利器。如果論文發表、職稱評定、成果評級或項目發包的權力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就很容易導致學術腐敗。如果更多地發揮學術同行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學術腐敗的發生。

加強對學術腐敗的懲治力度,讓學術腐敗分子付出巨大的代價。許多學術腐敗因為很難判斷直接損失,或者是法不責眾,似乎情有可原,往往懲治的力度都比較小。比如,有人通過造假抄襲獲得博士學位、教授職稱,或者成為什麼學者,被發現學術腐敗以後,無非是撤銷相關的名譽,追回剩餘的科研經費,把本來就不屬於他們的東西拿回來,嚴格地說,這並不是懲罰。有些人被短時間「封藏」一下,然後繼續做教授、著名學者。懲治力度輕,自然會誘導某些人去作假,因為作假騙過去就得到了巨大的利益,騙不過去,大不了把本不該得的東西退回去就算了,基本上沒有損失。只有大幅提高懲罰的力度,才能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

其二,要改變學者和學術成果評估制度。學者的水平和成就需要學術共同體的認定,但現在很多時候並非如此,學者的水平或成就過多地依賴一些非專業的指標來認定,比如有沒有留學背景,在什麼期刊上發表了論文,論文的引用率以及論文的數量,或者拿到過什麼級別的項目和獎勵,等等。依靠這些外在的標準去判斷學者和學術成果,帶來了包括學術腐敗在內的大量負面影響。比如一些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可能並沒有很好的學術研究成果,但是頂著「海歸」的帽子,就在一些學術機構招搖撞騙,這導致有些人學歷造假,有些人則為了發表論文,編造數據甚至抄襲。

研究成果的質量本來與研究項目和經費沒有關係,因為有些人沒有項目和經費支持也有高質量的成果產生,有些人拿到很大項目支持,卻沒有好的研究成果出現。現在的評價體制中,似乎拿到項目就是巨大的成果,而且項目級別越高,資金越多,就越可以得到獎勵和名譽。有些地方評教授或名譽學者,都需要有所謂國家級項目,這導致一些人採取各種方式去拿項目,有些是私下裡打招呼,有些則是以邀請評委講學等手段變相行賄。還有一些本來就有資金,但是一定要掛上國家級的項目,美其名曰「經費自籌」。設置科研項目本來是為了支持學者進行科研,但在一些地方變成了一種名譽和准入條件,學者們競相追逐,腐敗時有發生。

其三,要改變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學術成果要求。對學術機構的評價往往是基於論文發表情況,論文發表越多,發表刊物的級別或檔次越高,對學術機構的評分就越靠前,相應的名譽和地位也就有了。機構對論文的追逐被分解到個人頭上,就產生了在讀博士要發表多少論文才有資格答辯畢業、學者每年要發表多少論文才能滿足考核要求等潛規則。

科學研究不同於工業生產,可以按照投入產出來計劃產量,也不同於農業生產,經過春種夏管就會有成熟秋天。科學研究有自身的規律,違背科學研究規律的科研管理也是導致學術腐敗的原因之一。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學術成果要求,造成了科研成果的泡沫化,真正有創新意義的科研成果,經常被淹沒在數量巨大的各種出版物中。抑制學術腐敗產生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建立一個良好學術研究氛圍,讓學術回歸學術,而不是成為爭權奪利的競技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日科學 的精彩文章:

自豪還是自責:中國領先爭議性研究?
人類會走向「設計嬰兒」的深淵嗎?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