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維特根斯坦》影評精選10篇

《維特根斯坦》影評精選10篇

來源:文章吧

哲學園鳴謝

《維特根斯坦》是一部由德里克·賈曼執導,卡爾·約翰遜 / 邁克爾·高夫 / 蒂爾達·斯文頓主演的一部劇情 / 傳記 / 歷史 / 同性類型的電影,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些觀眾的影評,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維特根斯坦》影評(一)

他深深的觸動了我

1)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天才,敢於揭穿哲學的謊言。

2)維特根斯坦式的孤獨意味著,人們都想和他說話,他卻不想理別人。這和羅素完全不一樣,羅素就屬於那種「閑扯談的知識分子」(生活當中的羅素,學術上我也很敬佩羅素)。羅素一類的人追求的是生活的享受,他們很寂寞,永遠體會不到維特根斯坦的孤獨。當然,也有可能那是羅素偶然瞥見了這孤獨之後的對待方式,畢竟羅素也算天才一樣的人物。

3)維特根斯坦告訴他的學生,不要搞哲學,去干點別的吧。這句話我相信是很真誠的。哲學,學術就是知識分子的自我欺騙。騙了自己再騙別人。學習了一套JARGON就開始忽悠人了。哲學作為一種傳統可能還會延續,但是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了。

4)維特根斯坦可能瞥見了上帝之光,那晦暗的啟示。就像哥德爾的證明一樣。世界是由不同層次的事實組成的,哥德爾把兩種不同的層次完美地表達了出來並且證明了總有我們人本身不能證明的真理,那真理的證明掌握在上帝手中。維特根斯坦用類似的方式證明了邏輯作為生活和世界的界限,它只能被顯示,不能被證明。它自己看護自身。

5)他身上有深重的罪惡感,但是他不相信上帝。上帝只是一個隱喻而已。

《維特根斯坦》影評(二):

維特根斯坦

有一個年輕人,想把全世界都總結在一個理論里,頭腦非常聰明的他,實現了這個夢想。

走一步就看到自己的成果了,非常漂亮,沒有不完美不正確的世界,延續到地平線的閃閃發光的覆蓋薄冰的原野,年輕人決定要探究自己的世界,剛剛邁出步子的他,就向後仰倒在了地上,他忘記了冰是純潔無暇的,沒有任何的污點,也沒有摩擦,所以無法行走,年輕人坐在那裡,哭了起來。

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明白了,粗糙並不是缺點,正是粗糙使這個世界活動起來。

他想跳起來,散布在地面上的東西和語言,是骯髒的,沒有定形的。

聰明的老人,領悟到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的心中,某處還是迷戀著冰原,在那裡,一切都是輝煌純粹的,粗糙的地面雖然好,但是他卻住不了,於是,他就在地面和冰原之間,在哪一邊都住得不安穩,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

另一版翻譯

曾經有個年輕人,他想把世界簡化到純粹的邏輯里。因為他非常聰明,也確實做到了。他在完成時,回首看著、欣賞著。一個非常美麗,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確定的新世界,象閃耀的冰面無邊無際地延伸到天邊。那個聰明的年輕人環視他所創造的世界,決定探索它。可是當他向前邁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潔凈無瑕,但是人無法在上面行走。聰明的年輕人坐在那裡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淚。

「當他成長為一個智慧的老人時,他開始理解粗糙和混沌並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運轉。他想奔跑舞蹈,頓時語言失去光澤,模糊不清;世界支離破碎,散落一地。智慧的老人知道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在他的內心依然懷念著那純凈的世界,那裡的一切閃耀著純粹的光芒。雖然他甚至已經日漸喜歡那坑坑窪窪的地面,但無法讓自己在那裡安頓下來。現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間徘徊,哪裡都不是他的歸宿。這是他所有悲痛的來由。

《維特根斯坦》影評(三):

哲學終結者的舞台劇

本片拍攝方式很有趣,用舞台劇的方式來講故事,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屏蔽掉不需要的背景和路人,讓觀影專註在人物本身。狗鎮和夜巡中也用了這個技巧,但都沒有維特根斯坦用的絕對。

片子的一大挑戰就是如何講好維特根斯坦,維也納富商的叛逆兒子,哲學的終結者,生生將一代天才羅素變成自己註腳的劍橋子弟。維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就是交流這件事受到了人類溝通和認知手段的限制,致使認識他人這件事變得不可能。而本片卻做到了,利用戲劇舞台上的比喻和反差效果,突破了文字的束縛,讓人們用另一種方式認知。這件事本身太偉大了,足以證明電影藝術的重要性。同類型的電影還有阿涅斯的海灘等,但都不及本片的偉大。

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維特根斯坦帶著羅素夫婦假裝銀河系,繞著太陽跑,妄圖「用石頭的想法看石頭」,這個行為太東方了

《維特根斯坦》影評(四):

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們」之間的情景爆笑喜劇

舞台背景和道具很簡約的爆笑情景話劇,但是看似又沒有舞台,真人版拼接的人物情景模擬效果加上精選的台詞,喜劇效果十分濃厚,當然要在對維特根斯坦的故事有一定的背景知識的情況下才能感受到。此片導演把艱深的話題輕鬆簡約而又相對通俗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對於舞台虛擬消失化的處理,以及簡單道具的應用很到位,真是一次偉大的創作。看來莊重貴族紳士的英國人有著一流的講故事的能力,而這樣的優點也體現在今天的BBC的紀錄片裡面。

裡面有個十分可愛且帥氣的小正太扮演的童年版的維特根斯坦,會時不時的以「畫外音」的方式出現在故事的敘述過程中,有詼諧且點醒我們的效果。

維特根斯坦,在這個嚴肅的世界裡,和謝耳朵一樣可愛,但比謝耳朵更偏執卻十足理性更具有真實感,當然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前者就是真實存在過的人吧。一個在思想上歇斯底里的凡人,一個竭力證明自己的存在的人,證明自己為何存在的人?而這個問題,是大部分人通過湧入人流的方式而終生不作考慮。直到將要逝去,他才對這個問題真正感到釋然,我們之外沒有疑惑,安心去吧。

只有天才才能容得下天才,傻子從來是看不起天才或者只知道膜拜天才。

《維特根斯坦》影評(五):

生命的價值!他認知慾望的激情和他那觸手可及的自由!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想把全世界都總結在一個理論里。頭腦非常聰明的他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走一步就看到自己的成果了,真是非常漂亮!沒有不完美不正確的世界,延續到地平線的閃閃發光的覆蓋薄冰的原野。年青人決定要自己探究自己的世界,剛剛邁出步子的他就向後仰倒在了地上。忘記了冰面是純潔無瑕的,沒有任何污點,也沒有摩擦,所以無法行走。

年青人坐在那裡哭了起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漸漸明白了,粗糙並不是缺點,正是粗糙使這個世界活動起來。他想跳起來,散布在地面的東西和語言是骯髒的,沒有定性的。聰明的老年人,領悟到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他心中某處還是迷戀著冰原,在那裡一切都是輝煌純粹的,粗造的地面雖然好,他卻住不了。於是,他就在地面和冰原之間,在哪一邊都住得不安穩,這就是他悲哀的根源。」 ——選自電影《維特根斯坦》

如果真的存在一個上帝,創造了這一切,那麼這位可愛的天才一定來自這樣一個地方,那裡的所有事物都具備與我們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絕對相反的本質,那裡一絲一毫都必定完美並永恆。唯有如此,他才會因不滿足那裡而致力於對它的完全毀滅,而後創造出我們現在所置身的世界,完美以及永恆幾乎已經是可以確定為是不存在的,若存在也只存在於上帝的記憶里。

為什麼?

因為我們就是如此創造出上帝的。

慾望的毫無節制是人類最根本的無知,而慾望即是對自我和世界的永不滿足,對生命的盲目反抗,對自身命運的畏懼和逃避。一面渴望著,一面墮落著,靈魂這最無助的漫遊者,他從沒有一個真正的目的,也不知自己的根源,時而沉默時而喧囂,無從表達也因此不能被真正了解。一開始擁有自己,漸漸擁有整個世界但又失去了自己,他既不滿足得到也不想失去,故此他的內心充滿無盡的爭鬥。那些真正在追求真理的人,只有捨棄這種追求,即捨棄這無知的根源:慾望,才有可能在這荒誕的一生中確定自身存在的價值。他必須知道人的愚蠢是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重要,而且大多數人也不知這是人必須知道的。無聊的人類在慾望之力的推動下唯一明白的就是勇敢地去熱愛自己沒有以及失去的一切,無所謂任何代價,無所謂是非,人所沒有的變成了人的理想,事實和真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沒有的,因此人所擁有的就變成了不重要的。他可以死卻不可以作為自己活著,因此生命的一切就只剩下對生命的毀滅直到造出一個極致對立與我們所在這個世界的另一個全新的世界,我們沒有的世界,或者說沒有我們的世界!我們所沒有的究竟是什麼?就是沒有我們。

該死,這樣看起來上帝與人又有什麼不同?幾乎是同一種東西,或者說這種東西的極端表現。這也同時意味著 ,創造者無法創造出脫離自身特質的任何事物。而創造儼然只是生命的一種表達。

試想一下沒有追求的生命,也不會再有任何可以限制住他的事物,他沒有讓一個鮮活的生命腐敗在人類對人類的毀滅與無視之中,沒有懦弱和欺騙,一切都是頑強和真實的。人生是一次體驗卻不是一次搶奪,不在於得到在於理解,征服心中那時刻覺醒的惡魔,哪怕窮盡身體里最後的能量,也要向上,決不耽溺或妥協於無知的深淵。

生命的價值!他認知慾望的激情和他那觸手可及的自由!

《維特根斯坦》影評(六):

扁平化的戲劇表達

一開始看這電影的時候,雖然很喜歡小路德維希很萌啊,也很喜歡這種戲劇風格,但是同時感到遺憾:要是能做成舞台劇現場觀看該多好啊。

一個老師曾經跟我們說,他說比起電影,他更喜歡話劇,因為電影限制住了你了視角,而話劇給了你更多的自主。

但是後來對於維特根斯坦電影,我不這麼想了,因為電影的這種扁平無力感,正好契中了維特根斯坦,正如同《哲學研究》式的表面波瀾不驚之下的激情和戰慄。這種扁平的姿態是一種全新的戲劇姿態。

那些人,他們以為話劇比電影好,他們只是眷戀於舊時代。今天,屏幕給了我們太多的焦慮和虛無,但是同許多時代一樣,今天的醜惡不見得比過去多,但是惡也可以重新成為審美的對象。從這一點上來說,這部90年代的作品是十分先鋒的。

儘管維特根斯坦認為現代藝術是墮落的,我不知道他究竟指的哪些東西,因為我知道,在今天,許多打著「實驗藝術」的幌子的東西也是十分惡俗。但是他怎麼看,也不是很重要。

相對於馬克思而言,維特根斯坦更具有彌散性,當他提出數學是一種發明的時候,當然這句話字面上是可以爭論的,但卻具有極深刻的洞見。其實在44年手稿中馬克思就說過,即使一個人不與別人交流,進行純自然科學的研究,他使用的語言和材料也是社會性的,維特根斯坦實際上將這一條推廣了。我們可以看到,在馬克思的哲學當中,有一個類比於狹義相對論中在各參考系中速度不變的光的東西,那就是人。因為我現在很久沒有練習數學了,因此我的物理越來越不行了,我一直沒有學習廣義相對論。我有一個猜想,假如將馬克思類比於狹義相對論,那麼維特根斯坦大概可以類比於廣義相對論。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他是一個放棄了救世的救世主。

The limit of language is the limit of the world. 這句話,太悲劇了。我想起了在戰場上大喊amen的維特根斯坦。

我把這句話注成了:二律背反就是我們的有限性。它是我上個學期上西哲史下上康德的時候想出來的,現在覺得和維特根斯坦無比的契合。當然,從字面上看,the limit of language is the limit of the world 看起來很荒謬,因為這句話講得太快了,因為這個 世界 ,不是世界本身(假如有那種東西的話),而是向我們展開的那個世界,你可以聯想一下馬克思的人化自然,是我們與他人共有的那個世界。

(更正:《邏輯哲學論》中的原話是 Die Grenzen meiner Sprache bedeuten die Grenzen meiner Welt. 這個bedeuten在此處用的極為恰當。)

曾經夢想當工程師的路德維克,曾經在高中教室最後一排拚命刷物理題目的我。我在少年時代已經明白了數學世界的無能為力,大概因為我是這個時代的人。僅僅是為了捋順像我這樣的強迫症炸開的毛。

他的邏輯世界的破滅,他最後說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

特別喜歡他身上綁著某個類似於飛行器的畫面和他在臨終時那個身上綁滿氣球升天的小路德維克。曾經的人類的某些天真的夢想。

有人說小孩子不像小時候的維特根斯坦,我認為那只是他的一個內在形象,不一定要和歷史一一對應。

再者,很明顯,維特根斯坦的同性戀傾向和導演是同性戀這件事,和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明顯是有關聯的,但這一點是十分隱晦不好言談的。(因為一旦運用社會歷史分析法就會滑向非常沒有品位的境地)

另,我不知道是不是演員的原因,電影里的維特根斯坦在某些時候看起來有點像梵谷。大概是那種聖徒式光芒。

《維特根斯坦》影評(七):

永遠的維特根斯坦

就像維特根斯坦自己說的:「電影就像一個沖淋浴,把講義沖走。」他喜歡看電影,討厭研討會。

我也可以說:「看一部歌劇形式的電影《維特根斯坦》比看他的著作有趣的多!」電影通常比較直觀易懂。(另有一例是關於經濟學家納什的電影——《美麗心靈》,電影充滿懸疑,帥哥美女,還很溫情,但他博弈論應該不是那麼好理解的。)

據說維特根斯坦是哲學界的愛因斯坦,沒有幾個人能理解他的思想,他卻總被許多人津津樂道。他出生富裕,是羅素的學生,在戰壕里寫哲學著作,他是哲學家,同時也是工程師,他還是個gay。

他有個「洛克斯菲爾德」般富裕的家庭,爸爸是歐洲鋼鐵工業的巨頭,媽媽是銀行家的女兒。他的家教歷史老師與希特勒是同一位。也許是某些「家族基因」在作怪(我猜的),他的兩個同性戀哥哥都死於自殺,還有一個哥哥自願參加戰爭失去了一隻右手,成了獨臂鋼琴家,寫過一本《左手鋼琴協奏曲》。

據說維特根斯坦曾問一位老師,「我笨嗎?不笨可以學哲學,笨則可以去當飛行員。」他師從羅素在劍橋學哲學,但他討厭劍橋,稱其為「吵吵鬧鬧的妓院」。於是一個人住在挪威一個小村莊的小木屋裡,還聲稱「寂寞也是一種福氣」。

他還去過鄉下當小學教師。有時候他會發揮他工程師的才能,修好一些機械設備,令村民們驚嘆不已。聰明的學生經常能感受到他溫暖的目光,但他也會將頭腦笨的學生打成重傷送進醫院。他的脾氣很暴躁,即使在劍橋和其他著名學者交流,沒等對方說上幾句,他就叫了起來:「哦,不,不。不是那樣的……」,說上近半個小時,最後握著對方的手說:「我們剛才的談話很有趣,謝謝。」然後轉身離開。

回到劍橋,他受不了研討,學生說開完會,就去看電影,他才答應。他喜歡西部片和音樂劇,通常坐在最前排,讓自己淹沒在電影的音像中。

他總是勸他的學生去從事體力勞動,他自己也極其想去蘇聯做個體力勞動者。當周圍的學生不理解他甚至嘲笑他的怪異的時候,他怒氣沖沖的說要去自殺。不過也有喜歡他的學生說:「他如上帝般英俊、純潔,超凡脫俗。」

他是個gay,很多時候都陷於道德上的自責,雖然別人勸慰他說:「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得到滿足的身體更溫暖了。」可他事後依舊不安、羞愧,反省和自責。

他死於生理上的疾病,死的時候,他說了一句原創的名言:「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他也有遺憾,他想寫一本完全由笑話組成的哲學書,可他流下了眼淚:「悲哀的是我毫無幽默感。」

第一次接觸維特根斯坦,是在一次現代西方哲學課上,他的分析哲學還有語言學讓人昏頭轉向,極其難理解。印象深刻的是,上課的老師把維的著作《邏輯哲學論》拿給班上的同學傳閱,用羅素的話說「書太短,非常難懂,但很好。」那本近乎於用「數學」的方式寫的書,讓我們驚嘆不已。

其次是上課的老師給我們看了維給他姐姐設計的房子的照片,簡潔、凈穆。嘆為觀止!

《維特根斯坦》影評(八):

被曲解語言的副產物

只是摘錄 + 扭曲了的翻譯. 這麼短的電影居然看了三個小時.

不評論. 見第二條"扭曲". 不僅僅是藝術.

If people did not sometimes do silly things, nothing intelligent would ever get done.

- 不間歇性地干點傻×事的人, 通常也干不出什麼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In art, it is hard to say anything, as good as saying nothing.

- 對藝術的最好的讚賞就是什麼都不說.

Every morning, he begins his work with hope, and every evening he ends in despair. We both have the same feeling, one must understand or die.

- 他每天清晨都在希望中開始探索, 到了夜晚則停止於絕望. 我們[對於世界和真理?]有著相同的認知: 無法理解, 就去死.

Cambridge was miserable. There was no oxygen there.

- 大學校園是無趣的, 那裡沒有氧氣.

The solitude is bliss. I can do more work here in a day than I can in a month around people. Cambridge was absolutely unbearable! A brothel.

- 孤獨是種多麼寶貴的財富. 在這兒一天可思考的東西比呆在人群里一個月的都多. 大學是一個多麼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方. 簡直是, 妓院.

Where two principles meet which cannot be reconciled with one another, then each calls the other a fool or a heretic.

- 當兩種不相容的原則在同一處相遇的時候, 撕扯, 質疑就開始了.

I"m surrounded by people who hate me. The nearness of death brings me the light of life.

- 周遭都是仇視的目光. 死亡的逼近, 帶給了我新生的光芒.

I know this world exists. But its meaning is problematic. Am I good or am I evil? When my conscience upsets my equilibrium, then I am not in agreement with something. What is it? Is it the world? Or is it God?

- 我知道這世界存在, 卻無法領悟它存在的意義. 我是好的, 還是壞的? 當我的良心[?]動搖著我[認知的?]平衡, 我知道我不再認同某些東西. 不過那是什麼? 是這個世界, 還是上帝?

Where I come from there are no adults, and so no doubts.

- 我的家鄉沒有大人, 所以也沒有疑問. [這句要怎麼翻譯出原來的諧音效果捏.]

We must improve ourselves. That"s all we can do to better the world.

- 我們必須要完善自我, 這是我們能為改進這世界所做的全部的/唯一的事情. - 要改變世界, 先讓自己強大.

A philosopher is a citizen of no community.

- 一個哲學家是沒有[不需要?]社交的.

It"s what we do and who we are that gives meaning to our words. I can"t understand the lion"s language, because I don"t know what his world is like. How can I know the world a lion inhabits? Do I fail to understand him because I can"t peer into his mind?

- 我們語言的意義由[外在的]我們的行為/表現和[內在的]我們本身給予和確定. 我無法理解獅子的語言, 因為我無法知曉獅子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我怎麼才能了解一隻獅子所處的世界呢? 是因為無法觸及它的意識本身所以才認為它無法/難以理解的么?

We imagine the meaning of what we say as something queer, mysterious, hidden from view. But nothing is hidden! Everything is open to view! It"s just... it"s just philosophers who muddy the waters.

- 我們總是想像著語言背後藏著什麼謎一樣複雜的奇異的東西. 但事實上沒有被藏起來的東西, 一切都是清明可見的. 只是, 只是總有那麼一幫總是多想的人[哲學家]攪混了那一池清澈的水.

hilosophy is just a by-product of misunderstanding language!

- 哲學只是被曲解的語言的副產物.

Is that what you"re planning to do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I shall start by committing suicide.

- 你計劃著怎麼度過你的餘生呢?

- 我打算先自殺看看...

[居然無恥地看出笑點= =]

I"m the woman. You are the philosopher.

- 我是個女的, 而你是哲學家...

You made me feel like a vegetable.

How could it possibly? It doesn"t feel like anything to be a vegetable.

- 你讓我有一種變成爛菜葉的趕腳.

- 這怎麼可能呢. 菜葉是沒有感覺的...

every hour, every day, I keep my feet with the greatest difficulty, and the slightest gust of dishonesty would be enough to bowl me over forever. --That"s why people think I"m so strange

- 每天, 每時每刻, 我都在最艱難的路上行走. 即便是最輕最小的坎坷也會讓我永遠都遭受折磨. 這就是為什麼人們都覺得我很怪異.

You"re suffering from a terminal case of moral integrity. If you"d just allow yourself to be a little more sinful, you"d stand a chance of salvation.

- 折磨你的, 正是你的節操. 如果你能讓自己的節操掉得更乾淨些, 就可以獲得解救自己的機會了.

hilosophy is a sickness of the mind.

- 哲學是一種精神疾病.

At the centre of philosophy, was a picture of the lonely human soul brooding over its private experiences.

- 哲學的核心[本質?] 就是一幅孤獨的人反覆用心思考個人經驗的圖畫.

This soul is a prisoner of his own body, and he"s locked out from contact with others by the walls of their bodies.

- 靈魂被肉體囚禁了, 我試圖與外界建立起聯繫, 卻被軀殼束縛了"手腳".

What I meant was that I tried to show the sort of things that philosophy could say, and these aren"t really important. What"s much more important is all the things it can"t articulate.

- 我曾經試圖把哲學中可以說的事情說給你們看. 但是能說的那些都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 反而是那些我們沒辦法言說的事情.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s just the way it"s used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game.

- 語言的意義只不過是在特定的語言遊戲中特定的使用方式.

hilosophical puzzles arise because we tend to mix up one language game with another.

- 哲學問題正是因為我們試圖將多個語言遊戲夾雜在一起而產生的.

It"s death that gives life its meaning and shape.

- 失去了死亡, 生命將不復其意義與形態.

[好熟悉的強調句型...]

Let me tell you a little story.

-讓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There was once a young man who dreamed of reducing the world to pure logic.

ecause he was a very clever young man, he actually managed to do it.

When he"d finished his work, he stood back and admired it.

It was beautiful.

A world purged of imperfection and indeterminacy.

Countless acres of gleaming ice stretching to the horizon.

o the clever young man looked around the world he"d created and decided to explore it.

He took one step forward and fell flat on his back.

You see, he"d forgotten about friction.

The ice was smooth and level and stainless.

ut you couldn"t walk there.

o the clever young man sat down and wept bitter tears.

ut as he grew into a wise old man,

h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roughness and ambiguity aren"t imperfections,

they"re what make the world turn.

He wanted to run and dance.

And the words and things scattered upon the ground

were all battered and tarnished and ambiguous.

The wise old man saw that that was the way things were.

ut something in him was still homesick for the ice,

where everything was radiant and absolute and relentless.

Though he had come to like he idea of the rough ground,

he couldn"t bring himself to live there.

o now he was marooned between earth and ice, at home in neither.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 他試圖在一個純粹的理論里還原世界真實的面貌.

他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年輕人, 非常非常聰明. 聰明到, 他真的做到了.

當他完成了他的工作, 他停下, 回頭看並且崇拜著這個結果.

這一切真美好啊.

一個完美的, 不存在錯誤的世界.

就像, 薄薄的冰覆蓋在無邊的大地上, 一直延續到天的那一邊.

審視再三, 他決心開始探索這個由自己構建出的完美的世界.

可是他剛剛邁出步伐, 就摔倒在地上.

冰是潔凈純粹而光滑的.

但是冰無法提供摩擦力, 因而我們不能在上面行走.

年輕人坐在那裡, 心碎了一地.

但是當他漸漸成熟起來, 有一天他終於明白了.

粗糙和模糊並非缺點.

恰恰是這些東西維持著世界的運轉.

他想跑, 想跳舞.

他已經足夠年長足夠睿智到很自然就能領悟到

散落在這世界上的全部的語言和其他事物

都是被扭曲的, 被弄髒的, 模稜兩可的.

事情/世界就是這樣的.

但是在他的心裡. 永遠視那一片無際的冰原作為自己的故鄉, 為之心馳, 為之神往.

那片冰原, 那片冰原. 在那裡一切都發著光, 純粹, 絕對, 沒有過多的牽連.

雖然他已經漸漸接受/喜歡上了粗糙的地面,

但是, 在那樣的地面上, 他無法生存.

他一輩子都徘徊在冰原和地面. 在哪一邊都無法歸屬.

And this was the cause of all his grief.

這, 就是他憂傷的根源.

《維特根斯坦》影評(九):

《維特根斯坦》德呂克·賈曼

在這部影片中賈曼利用舞台和電影的結合的方式,一種怪誕的戲劇氛圍描述了著名分析哲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維特根斯坦的一生和他的哲學觀點。影片前半段簡要敘述了維特根斯坦早期充滿戲劇性的個人經歷,而在維特根斯坦重返劍橋之後,電影主要截取了維特根斯坦前後哲學觀點轉換時期的生活為主要敘述事件,結合他同性傾向和卓然不群的性格,體現了他在現實之中不斷追求形而上的理想的孤傲精神。維特根斯坦在早期《邏輯哲學論》中講世界結構與命題結構歸結於一種具有相同邏輯結構的圖式,從而揭示人們通過語言命題認識世界的方式。之後,維特根斯坦又根據本體論的角度指出了語言的自我界限以及人的意志和對世界體驗的神秘主義特性。然而,在對哲學問題進行了痛苦思考之後,維特根斯坦放棄了曾經「語言是世界圖式」的主張,而提出了日常語言分析哲學的「語言-遊戲」理論,並要求對語言的分析必須將語言置入特定的用法環境才能顯示它的特定含義。聯繫日常語言分析,維特根斯坦通過糾正對語言的誤解來消除哲學問題,他認為哲學困境的產生在於人們混淆的使用了不同性質的語言而造成的邏輯和意義上的誤解。導演德呂克·賈曼在1993年拍攝了《維特根斯坦》和《藍》,並隨後死於艾滋病。

《維特根斯坦》影評(十):

冰上行人

曾經有個年輕人,他想把世界簡化到純粹的邏輯里。因為他非常聰明,也確實做到了。他在完成時,回首看著、欣賞著。一個非常美麗,摒除了不完美和不確定的新世界,象閃耀的冰面無邊無際的延伸到天邊。那個聰明的年輕人環視他所創造的世界,決定探索它。可是當他向前邁出第一步,立即摔倒了。你看,他忘了摩擦力。冰面平坦光滑,潔凈無瑕,但是人無法在上面行走。聰明的年輕人坐在那裡不禁流下心碎的眼淚。

當他成長為一個智慧的老人時,他開始理解粗糙和混沌並不是缺陷,世界就是因此而運轉。他想奔跑舞蹈,頓時語言失去光澤,模糊不清;世界支離破碎,散落一地。智慧的老人知道這就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但在他的內心依然懷念著那純凈的世界,那裡的一切閃耀著純粹的光芒。雖然他甚至已經日漸喜歡那坑坑窪窪的地面,但無法讓自己在那裡安頓下來。現在他在地面和冰面之間徘徊,哪裡都不是他的歸宿。這是他所有悲痛的來由。

---Derek Jarm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真正區別
混子曰:祖傳的基因,說編輯就編輯?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