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青春期正是孩子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也是我們需要積極轉型的時候:從良師和教練轉型成為益友和顧問。
  • 寫在前面的話:這篇關於父母與青春期子女關係的文章是同類文章中最深入,也是最有科學根據的。它糾正了媽媽們一些模糊的概念, 也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孩子們這幾年情緒上的翻滾過山車。

  • 「我自己養育了三個荷爾蒙起伏不小的青春期男孩,曾經在美國跟先生輔導了好幾年的青年人,也不斷的在面試中美申請大學的高中生。因此我對青少年人的教育有比較獨特的親身體驗,對於留學低齡化這個話題也有比較不一樣的感受和觀點。
  • 過去幾年,出國留學的年齡越來越低,被很多教育專家和家長都認為越早出國越對申請好大學有優勢,孩子會適應的比較快。也有不少國內外的教育專家多年提倡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獨立,父母要給他們空間成長,不要管太多。這剛好符合「越早離開家越有教育競爭優勢」的這種看法。
  • 作為一個本身也在小學 6 年級就離開台灣留學的小留學生,我有不同的體驗和看法: 我認為青春期正是一個人最需要父母在身邊的期間。作為一個母親,我也很慶幸當我的三個男孩需要我們父母在身邊的時候,我們一直不僅身體沒有離開,心靈更在盡心儘力的接近他們。」
  • 最新對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研究,發現多數青少年都會經歷四個重要的智力、社交、情感能力的發展階段,11-12 歲;13-14歲;15-16歲;17-18歲。
  • 下面我們將介紹研究的最新發現。作者:Sue Shellenbarger 是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王瀟翻譯。
  • Sue根據這些研究的結果,為家長們總結了青春期的孩子們每個年齡階段的大腦發育情況,需要我們父母的養育方式如何調整和配合。正像我多年所體驗的和養育三個青春期男孩的經驗在證明,

    青春期正是孩子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也是我們需要積極轉型的時候:從良師和教練轉型成為益友和顧問。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十幾歲的孩子常常讓父母們很困惑。敏感的孩子變得浮躁或是喜怒無常。曾經很冷靜的孩子會和搭乘危險駕駛的車或是參與其他愚蠢的冒險。
  • 大量新的研究為這些困惑提供了一些解釋。大腦成像增加了另一種可以幫助測試青少年控制自己行為和情緒的假設和印證的數據。近幾十年的研究開始追蹤青春期一定時期的發展,而不是在一個時間點對一組青少年進行比較。
  • 新的縱向研究改變了科學家對家長在幫助孩子度過這不穩定的十年中所扮演的角色的看法。曾經認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現在越來越被認為是持續關注和情感連接的機會。

  • 最新對青少年大腦發育的研究,發現多數青少年都會經歷四個重要的智力、社交、情感能力的發展階段。
  • 11 - 12 歲 ~青春期初期

  • 當青春期走上人生舞台的時候,許多青少年在很多基本技能方面可能會退化!這個階段的少年的邏輯和決策能力通常尚待完善,家長可以訓練他們變得更有條理以及思考其他觀點。

  • 研究表明,

    空間認知能力和特定推理能力在這一階段會降低

    。而負責前瞻性記憶,即記得你將來應該做什麼的記憶,仍然在成長。這也許就是為什麼老師要求青少年在上學前上交一張紙條這種事會讓他們毫無頭緒,孩子們經常會丟三落四。
  • 訓練青少年建立組織能力會有幫助。

    家長可以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記憶提示,例如把健身包放在門口,或者在手機上設置提醒。他們可以分享實用的工具,比如任務管理的app。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有效的決策、權衡利弊和思考其他觀點的能力。

    根據2014年發表在《行為決策學報》的一項基於76名參與者的研究表明,在10-11歲時知道如何做決定的孩子表現出較少的焦慮和憂愁,到12-13歲時和朋友之間的爭吵和麻煩也更少。
  • 家長也許可以通過溫暖和支持來影響孩子在這一階段的腦部發育。

    2014年一項針對188名兒童的研究比較了在意見分歧中保持溫暖、親切和鼓勵的母親和變得生氣好鬥的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根據這項由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做出的研究,在16歲的青少年中,那些母親在他們12歲時親切有愛的,他們的腦部發育傾向於更低的焦慮和憂鬱水平,以及更高的自律能力。
  • 13-14歲 ~情緒異常激動期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青少年在13-14歲時易受同伴影響,社交壓力在這時達到高峰。家長可以幫助他們解讀同齡人的社交暗示,示範健康的應對方式,例如運動或默想。

  • 家長應該做好準備面對一段情緒異常激動的過程。
  • 年輕的少年們對同伴的意見更加敏感,並且反應劇烈。

    當他們還沒有成熟到掌握能夠理解他們同伴真實意思的社交技能時,這一切變得令人困擾甚至痛苦。

  • 在這種時候,

    青少年面對壓力的反應變得亂七八糟

    ,導致他們常常摔門或是哭泣。
  • 社交壓力的影響在這時達到高峰

    ,在由壓力引發精神障礙的成年人中,50%在15歲之前得到過類似的診斷。另外的研究表明11到15歲的青少年在遭受類似被群體排斥這種社交壓力時,會變得難過和焦慮,而成年人並不會這樣。
  • 根據2016年《發展科學評論》的研究報告,

    大腦最易受壓力傷害的部分尚在成熟過程中,因此青少年在這一階段使用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會在腦迴路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影響一生的模式。

  • 方法:心理學教建議教導並示範他們自我舒緩的技巧,比如默想、運動或聽音樂。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培養青少年的交友技巧,包括如何解讀他們同伴的表情和肢體語言。鼓勵他們通過共同的興趣愛好來結交朋友

    ,而不是看誰更受歡迎,並且遠離那些不友善的朋友。教導他們如何在爭吵之後學會道歉、做出改變和妥協來修復友情。
  • 來自家庭的支持是壓力的緩衝器。

  • 根據2016年《家庭心理學》雜誌上一項對362名以色列少年的研究,

    能夠從家庭獲得陪伴、解決問題、情感支持的青少年在面對巨大壓力的時候比較少陷入抑鬱。

  • 15-16歲 ~追求冒險期

  • 尋求刺激對15-16歲少年來說前所未有的吸引人,他們大腦的獎勵受體正在迅速發育。這個階段的青少年追求刺激的慾望比以後任何一個人生階段都更強烈。

  • 2015年一項由荷蘭萊頓大學對超過200名8到27歲的參與者做的研究表明,

    青少年在這個年紀對危險活動的興趣最為高漲。

    大腦的獎勵受體迅速發展,放大了青少年對多巴胺的反應。這是一種與愉悅和滿足感相關的神經遞質。

  • 正常的對危機的恐懼感在青春期被暫時抑制,科學家相信這一轉變是基於生物進化需要離開家園尋找新的定居地點的本能

    。研究發現,即使被警告實際危害會超過他們的預期,少年們也不會改變他們對危險情況的評估。
  • 在這一階段結交和保持好友的能力非常有用。

  • 根據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心理學助理教授伊娃·特拉澤博士(Dr. Eva Telzer)2015年對46位青少年進行的研究結果,

    擁有可信賴可依靠的好朋友的青少年更少參與冒險行為

    ,例如商店盜竊、乘坐危險駕駛的車或無保護的性行為。經常與好友爭吵的青少年更容易參與這樣的冒險。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家長仍然可以有所作為:鼓勵健康的友誼,展現溫情和支持。

    有所改變成為溫暖、支持的父母不會太晚。
  • 根據2015年《神經認知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對23名青少年的研究,在一項實驗室冒險測試中,

    從15歲開始與父母變得親密的青少年大腦中控制冒險行為的部分激活較少

    ,在18個月後也更少採取行動。特拉澤博士(Dr. Telzer)也參與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根據該研究,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包括通過討論問題得到父母的尊重和幫助,沒有爭吵或大喊大叫。

  • 17-18歲~青春期後期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能夠在情緒和冒險衝動上控制自己,他們解決問題和戰略規劃的能力正在進步。他們可能在辨別微妙的人事情況上需要幫助。

  • 在年齡較大的青少年中,負責判斷和決策的前額葉皮層部分已經發育得足夠成熟,可以制止失控的情緒和冒險的衝動。在這一階段,青少年大腦改變和發展的功能收效顯著。一些青少年智商有所提高

    。根據2013年賓州州立大學帕克校區及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對11,000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天生聰明的少年更容易表現出智商的提高,因此原本就聰明的孩子會變得更聰明。

曾經以為青春期是父母退場的時刻:其實你錯了

  • 根據英國謝菲爾德哈勒姆大學研究人員2015年的研究結果,

    執行功能,例如解決問題和規劃策略的技能,在這以後至少到20歲仍會繼續發育成熟。

  • 社交技能和相應的大腦區域仍處在發育過程中。

  • 在這個階段,

    青少年更能注意到別人的感受並表現出同情心

    。 儘管如此,他們

    仍然缺乏能力去解讀人們在複雜社會情境中的動機和態度

    ,比如說,理解為什麼一個朋友會在聚會聊天時突然轉移話題。
  • 在青春期成長最艱難的幾年中,青少年們需要輔導、支持、良好的榜樣,以及最重要的,得到理解。

  • 希望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把最好的自己,投資入孩子們在我們屋頂下的最後一個期間,讓他們能夠心理健康的,充滿信心的成長。

來源:河南家庭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你替孩子走的路,最後都成了坑!
易中天:我的口號是「望子成人」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