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對越反擊戰趣談:解放軍究竟有沒有裝備鋼盔上戰場?

對越反擊戰趣談:解放軍究竟有沒有裝備鋼盔上戰場?

首先說明一下,本文討論的範圍限於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至於80年代老山輪戰中解放軍普遍裝備鋼盔是沒什麼問題的。

說到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有一個問題長時間令很多軍事愛好者感到困惑,就是解放軍究竟有沒有裝備鋼盔上戰場作戰。要說裝備了吧,可很多當年影像中解放軍是戴著布軍帽上戰場的,不少老兵也回憶他們沒有裝備鋼盔;要是沒裝備吧,可同樣有不少影像顯示解放軍還是有鋼盔的,只是有的人戴,有的人不戴,比較雜亂。反映到藝術作品中也是如此,像電影《高山下的花環》里解放軍參戰部隊就是布軍帽,而《芳華》中卻又大多戴上了鋼盔。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應該說,上邊的兩種現象在歷史上是並存的,實際是一種現象,即同一支部隊中步兵和炮兵的分別。

自從我軍創建以來,歷經數十年戰火考驗,千錘百鍊,越戰越強,成長為一支威震內外敵人的強大武裝力量。善於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這是我軍的光榮傳統。而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奇蹟,不斷總結經驗,學習敵人的長處,奪取敵人的裝備武裝自己,可謂是秘訣之一。具體到鋼盔這件事情上,也體現得非常明顯。

如果要看看建國前後拍攝的紀錄片就能發現,在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開國大典上,很多解放軍官兵是戴著鋼盔進行戰鬥和受閱的。這些鋼盔當然不是我們自己生產的,而是繳獲於敵人之手。在幾十年革命戰爭中,我軍同大量內外敵人交過手,繳獲的鋼盔就是這麼來的。如繳獲日軍的90盔、美軍的M1盔,繳獲國軍的德式M35盔、英式MK2盔等,種類還真是不少。我軍現繳現學現用,有效保護了自己,這些鋼盔也為戰爭勝利做出了貢獻。

建國後,由於工業水平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儘管我們的軍工部門研製出了國產鋼盔,但並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而是主要用於外援。另外那一時期我軍對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提倡有些極端,戴上鋼盔往往成了膽小怕死的象徵,因此對裝備鋼盔並不重視。還有我軍當年機械化、摩托化程度較低,靠兩條腿跋山涉水仍然是部隊機動的主要方式,如此對於單兵負重就有一定要求。一個步兵攜帶武器彈藥和必要的作戰、生活用品後,負重就有4、50斤了,這要再扣上一頂沉沉的鋼盔,行軍作戰更是加重了負擔,覺得沒有必要。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炮兵因為技術上的特殊性,容易遭到彈片傷害,對於裝備鋼盔便有現實需要。

於是,在我軍70年代的裝備體系中,步兵不裝備鋼盔,而炮兵則裝備一定數量的鋼盔。這些鋼盔大部分是我國自己研製的,被稱為60外援鋼盔的試驗型,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GK80鋼盔。

到了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軍參戰部隊就是按照炮兵裝備鋼盔、步兵不裝備鋼盔的方式走上戰場的。因此才能從當年留下的影像中看到我軍參戰官兵有戴鋼盔的,也有不戴鋼盔的,比較雜亂的這樣的情形。至於發展到日後的藝術作品中,像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是比較寫實的,而《芳華》則是以藝術真實代替了生活真實,這些網友需要仔細進行考察。

當然,鋼盔對於防護士兵頭部還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軍也認識到了這一點,從80年代開始全軍裝備了鋼盔,並繼續研發更加先進的鋼盔,這是後來眾所周知的事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對越反擊戰怎樣多消滅越軍?解放軍使用一個絕招叫先圍後打
對越反擊戰之真心話:看看被痛打的越軍是怎麼稱讚解放軍的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