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齊國進可統一天下,退可獨霸諸侯,最後竟輸在了兩個字上

齊國進可統一天下,退可獨霸諸侯,最後竟輸在了兩個字上

齊國吞併宋國以後,引起諸侯國的忌憚,夾在秦齊之間的三晉這時候甚至認為齊國帶來的威脅已經超過了秦國帶來的威脅。宋國可不是什麼弱小國家(如果不是滅亡的早估計比韓燕還要強一點),在宋康王的統治下,國力強大,主動進攻齊、楚、魏等國都取得勝利,史稱「五千乘之勁宋」,經歷實力也很強大,宋地陶邑是天底下最富庶的地方。這樣一個國治兵強的宋國,居然被齊國輕而易舉消滅,怎能不被列國忌憚?齊國今日敢滅宋,明天就敢滅別的國家,而秦國想削弱齊國坐收漁翁之利,燕國生懷國恨家仇,就這樣在蘇秦的組織下,燕、秦、趙、魏、韓合縱伐齊。

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餘里,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有其地。——《史記》

及愍王,奮二世之餘烈,南舉楚、淮,北並巨宋,苞十二國,西摧三晉,卻強秦,五國賓從,鄒、魯之君,泗上諸侯皆入臣。——《鹽鐵論》

秦國同樣受到各國忌憚,各國多次組織合縱聯合進攻秦國,可是秦國都支撐下來了,為什麼當時國力比秦國更強大的齊國僅僅經過一次列國合縱抗齊,就沒能支撐下來而一蹶不振了呢?真的是因為秦國佔據函谷天險么?可是,百二秦關,不也沒能阻止大秦帝國的覆滅么?蜀道艱難,不也沒能阻止蜀漢政權的覆滅么?

函谷關屬於河西之地,而河西之地長期以來處於魏國控制之下,可是秦國面臨三晉的打壓依舊生存下來了。即使擁有函谷關以後的秦國,也不能說高枕無憂。秦國歷史上幾次被攻破函谷關,進入秦國腹地一馬平川,和現在的齊國處境何等相似,不也堅持下來了么?公元前296年,在齊相孟嘗君的組織下,齊將匡章、魏將公孫喜、韓將暴鳶共率領三國聯軍,攻打秦國函谷關。結果秦國在函谷關堅持不到一年就被聯軍攻破。但是秦國立即想到了應對之策,割讓了部分土地給韓魏,韓魏兩國因此退兵。同時取消西帝之號,向齊國稱臣,三國聯軍退兵了,秦國得以安然渡過亡國危機,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僅僅12年以後的公元前284年,燕、秦、趙、魏、韓在濟西大敗齊軍。齊閔王退守臨淄,燕將樂毅乘勝追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閔王出逃到莒(今山東莒縣),卻言語傲慢,驕橫跋扈,激怒了前來支援齊國的楚將淖齒,被楚將淖齒所殺。

試想,如果齊閔王知道「示弱」,何至於國破家亡?

戰爭初期,齊閔王完全可以效仿12年前的秦昭襄王,與三晉和談,給予韓、魏、趙三國利益,割地賠款都行。當時趙國權臣李兌都明確說了,只要割讓陶邑(齊閔王消滅的宋國最富庶的一塊地方),趙國就退兵還和齊國結盟。韓趙魏本來就是想趁機撿便宜的,不費一兵一卒,齊國直接把肥肉送上門怎麼可能不接受?

向來朝秦暮楚又極易被利益驅動的的三晉必然會退兵,三晉一旦退兵,本來就是想依靠東方列國互相攻伐削弱齊國,而不是齊秦二虎相爭讓東方列國漁翁得利的秦國也不得不撤退。本來就各懷鬼胎的五國伐齊自此輕鬆瓦解,弱小的燕軍孤軍深入,即使樂毅有孫武、吳起的軍事才能,如何獨立抗衡強齊呢?到那時候,別說攻破臨淄下七十餘城,就連燕國也會被惱羞成怒的齊國滅亡。那時候,齊國國力愈發強大,齊閔王進可統一天下,退可獨霸諸侯,又怎麼會身死國滅,成為天下人的笑柄呢?

試想,如果齊閔王知道「示弱」,即使濟西戰場齊軍潰敗不可避免。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齊王這時候如果懂得審時度勢,就應該立即割地求和。齊國人才國力基礎尚在,暫時求和換的更多生存空間養精蓄銳以待時機報仇不好么?

可惜「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道理齊閔王至死都不明白,寧肯一路逃亡,也沒有派出使者求和。當初「東敗於齊,西失秦地七八餘里,南辱於楚」的魏惠王,尚且知道主動放棄霸主的姿態,「五國相王」,怎麼唯獨齊閔王不懂這個道理呢?

參考文獻:

《鹽鐵論》

《史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亭殿閣歷史 的精彩文章: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打得劉備妻離子散,虎豹騎到底有多強?

TAG:亭殿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