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黃釉瓷,故以尊色為溢也。」

黃釉瓷,故以尊色為溢也。」

自從兩三千年前以青瓷面目問世以來,中國瓷器走過了漫長而又豐富多彩的發展道路,其間顏色釉瓷器始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五色斑斕曼妙萬千的世界中,黃釉瓷器可以說在相當時間內都屬難登大雅之堂的小眾品種。直到朱明王朝在景德鎮設立御器廠專司窯事,黃釉瓷器才伴隨著封建皇權的強化集中一舉脫穎而出後來居上,譜寫出屬於自己的燦爛輝煌。

黃釉瓷器型多樣、釉色獨特,時而展現恬淡嬌嫩之美感,時而變換溫潤淡雅之風韻。《通典》注云:「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溢也。」

黃釉還分低溫黃釉和高溫黃釉。瓷器上的高溫黃釉,多為普通的民窯製品;而瓷器上的低溫黃釉,多為官窯製品,非常珍貴。瓷器上純正的低溫黃釉,作為在燒成的瓷坯上兩次入窯燒成的裝飾釉,出現在明宣德年間。明成化、弘治黃釉達到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清三代官窯黃釉精美,而乾隆後期黃釉則進入衰弱期。

明代以前的低溫黃秞多數為黃褐色或深黃色,不是真正的黃色。

傳世的黃釉瓷器以宣德製品為最早,傳世器大多為盤,器物內外皆施黃秞,釉色嬌嫩,釉面肥潤,通體無紋。弘治、正德時期的黃秞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器物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無痕,色澤滋潤嬌嫩,且光澤度較好,恰似雞油,是真正的黃色。

明晚期時,黃釉瓷曾一度停燒,直到清順治時期才又恢復了燒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黃秞瓷主要是在沿襲明代黃秞的基礎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黃釉瓷為主,把暗刻、劃、印、雕等各種裝飾工藝以及釉上彩繪共同運用到黃秞瓷器上,這樣既豐富了黃秞瓷器的品種,又體現了創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單色黃釉瓷「素麵朝天」的面貌,形成黃釉瓷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晚清時期的精品多為慈禧太后御用的以光緒黃釉瓷為代表的官窯瓷器。

弘治黃釉瓷被後人譽為明清之冠,除了釉色超凡絕倫的原因外,還在於此時突破了品種上的局限,開始出現諸如犧耳尊、繩耳尊、飄帶耳尊等體量較大的琢器。

弘治黃釉青花折枝花卉紋盤

明正德 官窯黃地青花梔子花卉紋盤

因其施釉時是將釉料直接澆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層不易剝落,故名「澆黃」。由於其色調較淡,顯得嬌艷,又稱為「嬌黃」。由於名氣太大,儘管此前各朝已然採用澆釉法施釉,但每每提及「澆黃」之名,人們首先想到的總會是弘治黃釉。和成化器相比,弘治黃釉的釉色更顯嬌嫩,宛似雞油,故又稱作「雞油黃」。弘治黃釉瓷以素取勝,不事雕琢,唯多用金彩,施之於清澈如水、瑩潤若酥的釉面上,尤顯富麗堂皇。

明嘉靖黃釉碗

明萬曆黃釉暗刻雲龍紋盤

明正德、嘉靖黃釉變深,為「鵝黃」和「麥芽黃」。比「麥芽黃」深者,又稱「蜜蠟黃」。除單色黃釉外,還出現以黃釉為地,在花紋上加施綠釉。這種綠彩圖案花紋大多在器胎上刻為圖案輪廓,再施綠彩,也有青花、礬紅並列一器的製品,如黃地黃花和礬紅地黃彩釉圖繪等製品,款識也為青花六字二排雙圈楷書款。

清康熙黃釉凸雕夔龍紋雙耳杯

清雍正黃釉碗

清代康熙黃釉釉質細而晶瑩,似雞油,故也稱「雞油黃」。康熙黃釉器出現黃釉胎子上加刻各種圖案花紋之工藝。圖案花紋燒成後隱現於黃釉內。同時還出現堆塑紋飾。如官窯器中的黃釉龍耳杯和堆塑的杯碟,頗為精細。

清代雍正黃釉除承襲前朝有「雞油黃」的單色釉和黃地綠彩製品外,還出現了黃釉地施加粉彩的圖案。官窯典型器為黃地粉彩十六孩碗和加粉彩雲鶴雲彩盤、碗。清雍正還出現了「粉黃」,黃釉中含粉較重,色淺而失透。有的粉黃在淺黃色中微泛青色,猶如「雞蛋黃」,故又稱「蛋黃」。

與紅釉、藍釉、青釉瓷器相比,黃釉瓷器的色澤區分並不十分顯著。饒是如此,好事的文人墨客仍充分發揮想像力,給黃釉總結出林林總總的雅稱。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列舉黃色有鵝黃、蛋黃、密蠟黃、雞油黃、魚子黃、牙色淡黃、金醬、芝麻醬、茶葉水、鼻煙、菜尾、鱔魚皮、黃褐色、老僧衣之別,劃分極細,當然這其中包含了未在本文談論範圍內的結晶釉瓷器。許氏並對這些黃色作了簡易明了的說明:「黃亦宣德時所尚之色,其時色深,有同密蠟,故有宣黃之稱。至嘉靖始夾青花,色同魚子。深者又別之為雞油黃矣。康熙以後,專尚淡黃,統稱蛋黃也。其稍深者謂之熟蛋黃,稍淺者謂之生蛋黃……」

需要說明的是,顏色的深淺程度無法量化共識,所以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黃釉瓷器會生髮不同的感官刺激,難免見仁見智,莫衷一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鑒定收藏 的精彩文章:

今年古錢幣市場怎麼樣?
曬寶推薦 家財萬貫不如汝窯一片

TAG:鑒定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