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年排雷9405枚 無一傷亡

一年排雷9405枚 無一傷亡

原標題:一年排雷9405枚 無一傷亡


近日,一段邊境掃雷官兵在雷場中的艱辛歷程讓人看了感觸頗深,湧現出了英雄杜富國等一系列讓人謳歌的壯士楷模。的確,只有參過戰的人,才能一輩子不忘記戰爭的殘酷。只有走上過雷場的人,才知道腳下的土地處處暗藏危機。近日,在第77集團軍金剛鑽旅作戰支援營前身部隊拔點作戰32周年紀念日上,當年參戰的連長和指導員以及一名老班長被請到了現場,在他們的講述中,一段段塵封的歷史豁然展現在官兵們面前。幾十年後的再相聚,不僅是戰友情、連隊情的延續,更是忘戰必危的一條條警示。每一代軍旅人都有每一代人值得驕傲的東西,這是屬於他們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們向他們致敬!



第77集團軍金剛鑽旅工兵連由原62師地爆連轉隸而來,是抗美援朝戰爭中走出來的榮譽集體,其前身可追溯至1938年彭雪楓將軍領導下的新四軍游擊隊,參與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對越自衛反擊戰爭等戰火洗禮,先後十餘次參加抗洪搶險和抗震救災任務,先後獲得 「愛民搶險模範連」「全國抗洪搶險先進集體」「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等三個榮譽稱號、三次榮立集體一等功,是一支歷史悠久、戰功卓著的榮譽部隊。


川渝大地和雨絲彷彿永遠有著剪不斷地纏綿。近日,該連在前身部隊拔點作戰32周年之際,連隊指導員徐光明邀請到當時的參戰老兵來到現場,在幾名前輩的講述下,為大家揭開了一段連隊曾經光榮而輝煌的歷史。

這是一段戰火紛飛年代裡的生死相依情,更是承載青春熱血的不朽凱歌。走進該連一等功班,老班長張鳳民彷彿回到了自己的家。



張鳳民為該連一等功班講述戰鬥故事


「如果不能按時打開通道,就算是爬也要爬出一條路來!」


1985年12月24日,地爆連全連73人在時任連長喬定乾和指導員陳志正的帶領下,配屬紅軍師奔赴至老山前線執行赴滇輪戰任務。


一到戰場,該連就被安排到了一線陣地,在最前面、最危險的地方同敵人進行戰鬥。每當回憶起這段烽火硝煙,時任九班長的張鳳民就異常激動。


「當時我是第一爆破組組長,帶領全班人員為後方戰士們開闢通路,雖說後面還有兩個預備爆破組,但是當時我並不希望他們能夠用上。」


雨林作戰不僅要關注敵火襲擊,蚊蟲、荊棘、陡坡、懸崖都是戰場上的「攔路虎」。戰場上沒有姓名,唯一能夠分清戰友的只有代號,除了身邊的戰友,身上的兩枚「光榮彈」成了爆破組成員最後的依靠。


一次在敵前沿開闢通路時,張鳳民帶著班爆破組的戰士們身負60多斤的武器彈藥前往雷區開闢通路,為了不被敵發現,荊棘叢成了組裡人行動的唯一通道,敵人的冷彈時不時從耳邊飛過,有時遇到馬蜂襲擊,疼痛的聲音也只能往肚子里咽。數小時後,全班戰士抵達敵陣地前沿,而回看戰士們的身上早已沒有一處是個原樣了。


正當張鳳民一行打算架設開闢器時,他們又遇到了難處。老山地形複雜,山上根本找不到可以架設開闢器的位置,在所在地隨時可能被敵人發現的情況下,來不及多想,張鳳民用自己的雙手抱起開闢器,隨著一陣轟鳴聲響起,爆破帶打向了敵人的55號陣地。第一爆破組提前8分鐘為步兵衝鋒打開了通路。然而,當步兵到達時,爆破組一行已然被敵炮火打退了數十米。

在任務結束撤回時,上級再次賦予了他們傷員搶救任務,由於山高林密,原先的路線早已被敵炮火覆蓋,他們只得重新開出一條路,有了傷員,回去的路並沒有比來時輕鬆些許。


戰後,張鳳民老班長所在的班級榮立集體一等功,三人榮立一等功,兩人榮立二等功,一人榮立三等功,班裡人無一傷亡。


「訓實彈,我和指導員先上!」


「1985年軍改,我成了地爆連最後一任連長,也成了地爆連第一任連長,」連長喬定乾說,「當年年末,我們開赴老山前線準備參戰。對於一支近十五年沒有打過仗的部隊來講,這是一個艱巨的考驗,六個月的臨戰訓練,對於實彈的恐懼心理成了訓練前最大的障礙。」


「害怕咱們就練!」連長一席話後,上至主官,下到新兵,教練彈成了當時官兵們放不下的「玩具」。飯後睡前,一有時間就把當時敵軍的地雷摸出來拆了又裝,所有的官兵都可以閉目識彈,無光埋排成為最終的目標。


這時候,真雷的訓練就開始了。


「雖說練習了近一個月的地雷埋排,可教練彈終究是教練彈,到了真雷訓練,大家心裡還是有些許的抵觸情緒,」喬連長說,「沒人願意上,我和指導員就先上,一人拿了一個雷做了幾次示範,然後手下的兵也就沒那麼害怕了。」


一周後,擺脫了恐懼心理的戰士們開始了從「我埋我排」到「你埋我排」的訓練過程。


就這樣陸陸續續五個月後,硬是把戰士們的恐懼心理給克服了,同時也將戰士們的地雷埋排技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喬定乾在進行臨戰教育


10天排雷7000 余枚,無一傷亡。


1986年5月26日,連隊換防至陣地前沿。移防途中,由於先頭部隊為了防止敵軍到達陣地,布設了無數雜亂無序的地雷場,留下可以通行的道路只有50到70厘米寬。前期許多無辜的戰士永遠地留在了這片土地上。


了解到情況後,一場轟轟烈烈的掃雷運動開始展開,目標是將供我方行進的通路開闢至兩米以上,改善貓耳洞的環境可以供人居住。


「30年前,我和連長帶領73個人上戰場,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你們73人一個不少的帶回來。今天看來,我們做到了!這是我們的驕傲!」說這話的正是戰時擔任指導員的陳志正。


談起那次掃雷運動,陳志正回憶道:「敵軍侵犯期間,在山上埋了許多地雷,其密度之大,誰也說不清,在重點分布的雷區里,往往一平米就有十幾個地雷,蹲下身來不移動腳步便可以在周圍排出三四個來。」


據統計,該連在參戰期間共計排雷9405枚,開闢通路3800餘米,湧現出「排雷大王」胡義川、「開路先鋒」孫建民、一等功臣石玉龍、張鳳民等英雄人物,人員無一傷亡,指導員陳志正表示,這也是已知當時參戰的工兵系統中唯一一個沒有傷亡的單位。



官兵們正在學習人工排雷動作要領


4人榮立一等功,連長指導員不在此列

戰後,連隊被授予集體一等功,43名同志立功受獎,大部分人為農民出身。連長和指導員分別立二等功和三等功。


戰火中誕生的戰友情誼往往充滿人間大愛,在立功受獎民主測評的時候,連里的幹部和城鎮兵紛紛將名額讓給了來自農村的戰士們。連長和指導員首當其衝。


「在當時,農村來當兵的孩子大多窮苦出身,一個三等功就等於讓一名孩子得到了一份養家糊口的工作,徹底改變了一名孩子的人生命運,43人立功等於改變了43個家庭,很自豪!」在提及這個問題時,老連長喬定乾激動地說道,「戰友情只有經歷過戰場的考驗,才能承受得了時間的侵蝕!和平日子裡,我們很難體會到這種生死相依,但是一起摸爬滾打的歲月同樣讓人難忘!」



當時部分合照


「調整移防後,我們再一次找到了部隊的根」


「當得知部隊已經經歷調整改革後,直到今年8月18日,我們一度失去了與新連隊的聯繫,每次談起連隊,老戰友們一度感覺內心空落落的,像個被家拋棄的孩子一般,」當著連隊官兵的面,62歲的陳老指導員眼中流出了一行清淚,現場一度陷入沉默,「前不久現任指導員徐光明終於找到了我們,終於知道連隊移防到了這裡。感覺自己和戰友們又有了根。」語畢,現場響起了長久不息的掌聲。



老指導員陳志正同現在班級的戰士合影


上等兵朱大雙看著面前年齡和自己父親一般大的堅毅老兵,竟會因為重新找回了連隊而相擁而泣,這個場景深深震撼了他,也讓他對戰友之情有了更深的感悟。

老兵站在連隊門口,連隊挺立在老兵面前,變的是歲月流逝,不變的是如鐵般的戰友情和連隊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


老兵們走後不久,該連前往雲南邊境遂行掃雷集訓任務的官兵回到了連隊,回想起在雲南邊境掃雷的場景,回想一枚枚被捧出土地的地雷,排長趙督督、中士李正傑以及徐立豪的仍有些許心悸,對比三十二年前的那段時光,肯定要比這段時間他們所經歷的殘酷更多。



該連官兵執行掃雷任務的場景


秋雨瀝瀝,落在地面,如同冰冷的水滴在熾熱的鋼鐵上,不但沒有降低它的溫度,反而激起一片火紅。32年,32茬兵,在強軍征程上,兩代人承載著歷代官兵的無限期望,新老兩代人的血脈最終延續了起來。


來源:央廣軍事


作者:杜澤南 聞蘇軼 曾贊 李維邦 程加彬


編輯:生生


編審:王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廣軍事 的精彩文章:

【浴火·強軍】11大軍區到底是怎麼變成7個的?

TAG:央廣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