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月光女孩永遠不知道的愛馬仕女孩的秘密

月光女孩永遠不知道的愛馬仕女孩的秘密


另一半和我在掙錢花錢這件事兒上是觀念完全不同的人。




他沉迷於通過辛勞工作獲得金錢的成就感,工資高速增長的快感可以讓他忍受常年每周工作六天半的節奏。




他最近看的書多是時間管理,渴望提高單位時間創造的價值。但是一旦掙到了這個數字、獲得滿足後就算徹底完成了使命。




在乎自己掙錢的效率,卻從不關注用錢生錢的效率。


 


有一天我忍不住調侃:「你的錢不會都放在餘額寶了吧?」




沒想到他的回複比我想像的還要令人髮指,「我基本上都放在銀行卡里哎,活期的呦」……言語間甚至還能聽出一丟丟自豪之情……







我以為這麼奇葩的人肯定是少數,但沒想到我身邊竟然那麼多一樣的人:比如我的同事,明明和我拿一樣的工資,卻說月月光;




比如我的同學,第一年的年薪大概就能有30萬,卻工作兩年存款不到10萬;




還比如我的好朋友,每天教我選股票,結果他還要時不時靠爸媽「救濟」……


 


他們有一個共性——對理財或畏懼、或鄙夷。















要不受點誘惑


要不來點刺激




理財的源頭來自於對財富的渴望,而這種渴望可以帶來信仰的力量。


 


我媽媽是一個充滿生活情趣、特別愛布置家居的人。在長達十年的租房生活中,媽媽把房子打掃的一塵不染。




但是她時不時流露一點遺憾:不是自己的房子,不敢「大拆大卸」,也捨不得添磚加瓦。十年間,讓爸媽有個安穩的住處便成了心底最強烈的願望。


 


剛工作時,我曾經問家附近一套一居室的價格大概是280萬,當時被爸媽以不想給我壓力而否決了買房的提議;僅僅半年後,那套一居室漲到了380萬元。




我意識到如果再不行動,我大概五年內就再沒有機會了。



關於買房的經歷,又可以寫一篇文章,但最終的結果是,我在工作第8個月,在爸媽的幫襯下,和爸媽一起買了一套非常滿意的小房子。


 


為此,我需要承擔每月11000的還款,而當時我的收入大概是12500現金+1500的公積金。




從決定買房起,我就不得不研究每月多少錢還房貸、多少錢日常開銷、多少錢要留一點存著(雖然當時我還不懂得這叫強制儲蓄)、還差多少錢要再增加收入或者找爸媽借款(救濟)……






我意識到光靠以前拚命掙錢的老路,是還不清貸款的。




所謂「吸引力法則」,那段時間我開始接觸李笑來,還陸續看了簡七、水湄物語……房子買完了,我也不再是個理財小白。


 


受一點誘惑也同樣能開啟理財的第一步。




我就是用理財達人三公子的故事來誘惑我周圍人的。


 


三公子大概在2011年開始思考理財這件事,當時她是一個四線城市的公務員,每個月到手的工資可想而知,一輩子最大的夢想是能在江蘇常州買一套房子。




而當人們還在陸續為她《工作前5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貢獻版稅時,三公子在七年後的個人資產已經幾百萬(根據她公眾號披露的信息推算),並且目測再也不用以打工的形式掙錢……


 


理財的第一步,你要給自己一個很美的目標,以及勾畫需要在多少時間內積累多少資金來完成它:




比如在5年內積累100萬元留學基金,在3年內掙出50萬父母醫療備用金,在2年內留30萬元結婚等等。




只要你足夠想做那件事,全世界就真的會來幫你。





你掙錢的速度


趕不上財富增長的速度




不屑於理財的人總有一個謬論——理財財富增長的速度趕不上掙錢的速度。


 


他們會說,你看你一年到頭節衣縮食剩20萬,就算你精心理財維持8%的收益率已經跑贏市場了吧,三年下來才變成25.2萬;




可是你如果把心思花在掙錢上,多努努力,倆月就多掙出5萬塊,費那個勁算計來算計去幹嘛呢。







然而,如果你的本金不是20萬,而是100萬、1000萬,你確定還能靠努努力就能掙出這個收益嗎?


 


他們固執的謬誤二是:現在掙的都是小錢,等掙到大錢了再理財。




什麼是大錢?100萬的私募入場券算大錢了吧?




可惜的是,根本沒有那麼多人跨得過100萬這個門檻,所以他們一直不會體會理財收入超過職業收入的富足。




未來二十年,是惡性循環和良性循環,往往真的決定於這工作的前五年。


 


從這個角度,我贊同先去拚命賺錢。




「能力以內,只要最好」

,想過愛馬仕人生的人,才會不惜一切努力過上體面的生活,而財富積累可以讓你繼續獲取更大的資源和格局。




都說買房是上車理論,理財更像是一個「騎車」理論:




騎車的時候,如果你前十步騎得非常努力,速度一旦起來了,後面簡直就是一馬平川;但如果你一直勻速前進,辛苦也是一以貫之的。


 


我一個非常有能力的朋友在諮詢行業的第一年做到傑出員工,卻執意要去互聯網,原因是她的薪資是15萬,而挖走她的薪水是40萬。




很多人勸她,「世界頂尖諮詢公司哎,一年經驗扔掉怪可惜的,那個互聯網公司連A輪融資還沒拿到呢」。




可她堅持說:既然這家公司承諾我起薪40萬,第三年就變成80萬,為什麼我要在原來的行業工作到五年才熬到40萬呢。


 


當然,掙得第一桶金的前提是有個正確的財富觀。林語堂先生說過

「金錢能使卑下的人身敗名裂,而使高尚的人膽壯心雄」




如果你期待一夜暴富,那快錢溜走的那一天就是你負債纍纍的開始,再說了哪有那麼多天降橫財的神話。


 


更何況,不會理財的人,即使擁有再多財富,也仍會陷入慾壑難填的困境之中。




比如邁克爾傑克遜的生前收入超過10億美元,可是去世時卻負債3億。


 



相信規劃


時間的力量




拚命了、掙錢了、享受了,為什麼還是獲得不了世俗意義的自由呢?很多人被假的「富人思維」禁錮住了。


 


我同事就是這樣:很能掙錢,很懂得用金錢交換專業服務,對朋友非常大氣……所以他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有品位,大家又很願意和他交往。







這看上去非常「富人」,但仍然只是「看上去」而已,信用卡賬單總把他一次次拉入「負人」的幻滅之中。




因為沒有積蓄,結婚5年仍然不敢要孩子,而要維持現狀的前提是他不生病、不失業、沒有任何突髮狀況。




很多人不是不會賺錢,而是沒有強制儲蓄、未雨綢繆的意識。


 


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曾寫道,富人與窮人思維最大的區別是大家同時得到一筆錢,窮人會去買好吃的東西,注重當下的快樂;




而富人則去買有營養的食物,去增加對自己提升的投資,更注重對未來長遠的投資,看上去的出手闊綽,實際上是擺脫不掉及時行樂的魔咒。


 


從零到一,相信時間的力量。




如果你還嘲笑20萬在三年後只能變成25萬,不妨再想想200萬在十年後可以變成400萬。當然,如果你還抬扛通貨膨脹,那誰也幫不了你。





我們總是對

自控力


過於樂觀




我們基本上可以把消費分為三大類。





日常花費,包括:早午晚餐、房租水電、交通通訊、衣物日用、娛樂聚餐。




不時花費,包括:人情往來、醫療保健、學習進修、金融保險。




額外花費,包括:年度旅遊、奢侈消費、購置資產。


 


相對應,我們需要對每一類消費設置一個基金並有大概的預算。







這裡不會給一個絕對的百分比,因為每個人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掙5000的人,每月的日常花費基金就得留3000;掙30000的人,日常基金可能也就8000。


 


很多人不屑於這個設立基金和進行預算的步驟,認為只要自己心裡有數,或者記個賬就行了。




但人們的自控能力遠遠低於自己的想像,哪怕你是個工作上進、教育良好、嚴於律己的人都不要輕信自己,挑戰人類好逸惡勞的本性就太可笑了。


 


很多平時收入很中產的人為什麼卻在遇到個人危機面前就不堪一擊,遇到股災低迷就一蹶不振。




沒有能熬過寒冬的資本,又接受不了從愛馬仕人生變成無印良品人生,當然只能一朝回到解放前。


 


至於消費基金怎麼運營,強制儲蓄怎麼操作,14000元收入怎麼付得起11000的房屋貸款,我們下一次再分享。




更多理財專欄文章


請持續關注LinkedIn專欄【解救錢先生】:




哪有什麼理財訣竅,別人不過是用你喝咖啡的錢存了70萬




用調查告訴你:怎樣花錢的夫妻最幸福




人生贏家的財務報表不過三個關鍵詞:理財,收益,10%!




年收入35萬,掐指一算,離想要的生活還差了……277萬!
















LinkedIn招聘新媒體運營實習生啦~~~




社交媒體達人、文字狂熱愛好者、腦洞如黑洞的蛇精病……通通到我們碗里來!後台回復關鍵詞

「新媒體」

獲取職位信息。




LinkedIn歡迎你的加入!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美滋滋

就職於某知名內資律所,主要從事爭議解決及公司業務,心理學愛好者/培訓熱衷者/理財學習者。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視覺中國、soogif和影視截圖,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




LinkedIn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wechateam@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2018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已經30+的我,為什麼放棄70w年薪的工作,選擇北漂?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