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的故事足夠多,就算只說他的人生經歷,也足夠單獨寫一篇文章出來,比如他傳說中的駢齒雙瞳;比如他出城投降時帶著的國後「小周后」;比如他死時的「牽機葯」;比如他死的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生日又正好是「七夕」……他是詞人里最讓人一言難盡的詞人,他是真正的帝王,也是在詞史中可以稱「帝」的那一位。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的宮廷生活)

嚴格意義上講,李煜不算宋人,他是北宋建隆二年繼位成為南唐(都城在現在的南京)國的皇帝,但他並不想當皇帝,他原來也不是太子,但因為有「駢齒雙瞳」的奇相(歐陽修《新五代史》),被太子嫉恨,於是他死命讀書、寫詩、填詞,禮佛,讓太子釋疑,但太子還是病死了,他還是不得不當了皇帝。就算當皇帝,他也沒有勤政愛民,專心國事,他或者是讀書禮佛形成了慣性,或者是天性使然,仍然醉心於宮闈,醉心於文藝,不理國事。他尊宋為正統,每年向宋納貢以保境內平安。十年過去,宋太祖滅掉了南漢,李煜看看天下形勢,再也不敢稱為「唐」國,於是改稱「江南國主」,第二年他又再次貶損儀制,撤去金陵台殿鴟吻,以表示自己尊奉宋廷。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北宋滅南唐示意圖)

天無二日,到了開寶八年(975年),南京城前宋兵兵臨城下,李煜還是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就是現在的的河南開封),宋朝廷授他為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將軍聽上去還好說,但這個"違命「侯的名字,實在是極大的侮辱。到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那一天,李煜死於汴京(據說死的原因也是因為寫詞,我們不展開說了),死時只有四十二歲,被宋朝廷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畫像)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最不應當做帝王的帝王,一位是李煜,一位是宋徽宗,兩位都是不世的藝術天才,兩位都是在帝王世襲的制度下當上了帝王,也都亡了國,都被抓去做了俘虜,趙佶創立了瘦金體,繪畫也成就極高,李煜則乾脆成了詞中帝王。

其實,詞之外,李煜還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但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同時又受李璟、馮延巳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到了亡國之後,因為個人經歷更加豐富,因此詞作也更加題材廣闊,含意也更加深沉,氣象也更加博大。今天我們就來讀他的代表作《虞美人.春花來月何時了》,全詞如下: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京劇《霸王別姬》)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是詞牌名,最早是唐代教坊曲,始詞見於敦煌曲子詞,「虞美人」這個名字據說來源於楚霸王項羽的愛姬虞姬,當然,它也是一種極美麗的花,又叫麗春花、錦被花,花有紅、紫、白等色,真正被定名為詞牌名,就是李煜寫了這闕詞之後的「虞美人」,因為後來,這個詞牌還多了一個名字叫「一江春水」。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虞美人花)

《人間詞話》里說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也正因此,他閱世不深,他沒有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也沒有拯民濟世的想法,當他被命運推著走到了囚徒的末路時,命運給他的生命送上了一個出口,就是寫詞。正是因為他曾經的經歷,他以真性情示人,他做過皇帝,什麼世面都見過,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他不用掩飾,他說出來的都是真情,而詩詞之所以能打動人,還有什麼比真情更重要呢?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是兩個對誰都合適的真理,任誰都不得不面對的真理,春花秋月無盡而永恆,往事知多少也無盡而永恆,當詞人在發出喟嘆之時,他不假思索,沒有任何掩飾,直接就說了「何時了」「知多少」。正是因為他的普遍永恆性,大部分人讀到這兩句,都會心生生命無常之悲,這種無窮而無可奈何的感情是綿亘在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永恆悲涼,因此,這憑空而出的似問非問的兩句,足以引得讀詞的天下人與之同悲。

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因為「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昨天晚上又起風了,這讓詞人想起了舊時的往事,東風年年都有,但故國已經不在,明月月月常圓,但往事不堪回首。寫到這句,詞人並沒有寫舊時具體的生活,這使得這幾句更適合所有的人,亡國是他的哀痛,但每個人心中都有類似詞人亡國之重的悲痛,這份悲痛在無邊無盡的春花秋月之中,在不斷流逝的時光之中,都同樣顯得不堪回首,因此帶有普適性,讓人共鳴,打動人心。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雕欄玉徹應猶在)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雕欄玉砌當然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故國的雕欄玉砌還應當是老樣子吧,可是那些舊日的宮女們該是容顏改變了吧,由小樓東風,詞人想到了故國,想到了故國的宮殿,想到了宮殿的人,歲月催人,人怎麼可能不改變容顏呢?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思前想後,心中的愁緒難以排解,「往事」、「故國」、「朱顏」都一去不復返了,這重重疊疊的愁緒一層層壓了過來,再也無法排解,有多少愁緒呢?「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像一江春水啊,流也流不盡……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一江春水向東流)

因為他當過帝王,又是亡國之君,所以,他才能以沉雄奔放之筆,將破國亡家的悲痛,以不管不顧的方法,以不加掩飾的語氣,層層疊疊的堆積了出來,他跟溫庭筠他們的詞完全不一樣,他再也不是閨閣之情,再也不是傷春怨別,詞到了李煜手裡,題材真正變得闊大深遠了,它所能表達的感情也更加豐富了。在李煜之前,詞以艷情為主,就算是要寄寓抱負也基本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不直接說,顯得不夠「真」,李煜的詞則不管不顧、直抒胸臆,他傾吐家國身世情真語摯,使詞擺脫了過去長期是在花間樽前閨閣亭台吟唱中所形成的傳統風格,成為詞人們言懷述志的新文學體裁,藝術手法上對後來「豪放派」詞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人間詞話》里的評價是「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是準確的,當然,他還沒有沉遠奔放到豪放的程度,那是范仲淹以及後來蘇軾和辛棄疾要做的事,但詞這種文學體裁,在李煜手裡,真正成熟了,成了能與詩並稱的文學體裁。

宋詞閑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祖先的陵墓)

《增廣賢文》里說:「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李煜的詞史地位是他遭受亡國之劫換來的,他做不好皇帝,上天給了他別樣的地位。

李煜註定是為寫詞而生的,讓他做皇帝他也做不好,論用詞寫愁,誰還能愁得像他一樣沉重闊大。

(【宋詞閑讀】之5,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