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顧隨評《李陵答蘇武書》

顧隨評《李陵答蘇武書》

原標題:顧隨評《李陵答蘇武書》


作者:顧隨


原文:

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時,榮問休暢,幸甚幸甚!


遠託異國,昔人所悲,望風懷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遺,遠辱還答,慰誨勤勤,有逾骨肉。陵雖不敏,能不慨然!


自從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窮困,獨坐愁苦。終日無睹,但見異類。韋韝毳幕,以御風雨;羶肉酪漿,以充饑渴。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嗟乎子卿,陵獨何心,能不悲哉!

與子別後,益復無聊,上念老母,臨年被戮;妻子無辜,並為鯨鯢;身負國恩,為世所悲。子歸受榮,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轍復苟活。左右之人,見陵如此,以為不入耳之歡,來相勸勉。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貴相知心。前書倉卒,未盡所懷,故復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絕域,五將失道,陵獨遇戰。而裹萬里之糧,帥徒步之師,出天漢之外,入強胡之域。以五千之眾,對十萬之軍,策疲乏之兵,當新羈之馬。然猶斬將搴旗,追奔逐北,滅跡掃塵,斬其梟帥。使三軍之士,視死如歸。陵也不才,希當大任,意謂此時,功難堪矣。


匈奴既敗,舉國興師,更練精兵,強逾十萬。單于臨陣,親自合圍。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馬之勢,又甚懸絕。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舉刃指虜,胡馬奔走;兵盡矢窮,人無尺鐵,猶復徒首奮呼,爭為先登。當此時也,天地為陵震怒,戰士為陵飲血。單于謂陵不可復得,便欲引還。而賊臣教之,遂便復戰。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萬眾,困於平城,當此之時,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然猶七日不食,僅乃得免。況當陵者,豈易為力哉?而執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敗之辱,卒復勾踐之讎,報魯國之羞。區區之心,切慕此耳。何圖志未 立而怨已成,計未從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漢與功臣不薄。』子為漢臣,安得不云爾乎?昔蕭樊囚縶,韓彭菹醢,晁錯受戮,周魏見辜,其餘佐命立功之士,賈誼亞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將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讒,並受禍敗之辱,卒使懷才受謗,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舉,誰不為之痛心哉!陵先將軍,功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此功臣義士所以負戟而長嘆者也!何謂「不薄」哉?

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遭時不遇,至於伏劍不顧,流離辛苦,幾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歸。老母終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聞,古今所未有也。蠻貊之人 ,尚猶嘉子之節,況為天下之主乎?陵謂足下,當享茅土之薦,受千乘之賞。聞子之歸,不過二百萬,位不過典屬國,無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盡為萬戶侯,親戚貪佞之類,悉為廊廟宰。子尚如此,陵復何望哉?


且漢厚誅陵以不死,薄賞子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所以每顧而不悔者也。陵雖孤恩,漢亦負德。昔人有言:『雖忠不烈,視死如歸。』陵誠能安,言陵忠誠能安於死事。而主豈復能眷眷乎?男兒生以不成名,死則葬蠻夷中,誰復能屈身稽顙,還向北闕,使刀筆之吏,弄其文墨邪?願足下勿復望陵!


嗟乎!子卿!夫復何言!相去萬里,人絕路殊。生為別世之人,死為異域之鬼,長與足下生死辭矣!幸謝故人,勉事聖君。足下胤子無恙,勿以為念,努力自愛!時因北風,復惠德音!李陵頓首。

顧隨講解:


文章華麗易,苦辣難。

《左傳》甜,而甜得有神韻。韻文有神韻,易;散文有神韻,難。歐陽修文章有時頗有神韻,如其《伶官傳序》。


《史記》是辣,尤其《項羽本紀》。辣不是神韻,是深刻。寫《高祖本紀》,高祖雖成功,然處處表現其無賴;項羽雖是失敗,而處處表現出是英雄。英雄多不是被英雄打倒,而是被無賴打倒。


《漢書》是苦。近代人文章,魯迅先生是辣,而《彷徨》中《傷逝》一篇近於苦矣。


(《論語》、《墨子》、《韓非子》、《漢書》,默讀; 《左傳》、《莊子》、《孟子》、《戰國策》、《史記》,可朗讀)。

李陵《答蘇武書》,十足是苦,又有一點辯白,而病亦在此。以悲苦心情寫辯白言辭,所得是憤慨。


李陵文章首段、二段一連敘出七個「悲」字,第二段更有「陵獨何心,能不悲哉」一語,自己說出悲來,讀者更須於其中咀嚼出苦味,方不負此文章。


李陵此文所寫偏於悲苦的、陽剛的,而寫得真清楚。


讀文章要立住腳,不能順流而下。李陵以下數句寫得好。


「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


初聽風聲、草聲沙沙一片;再細聽,其中還有區別。「側耳遠聽」數句,越聽越遠,如石入水之波,越盪越大越遠。


漢魏六朝人無論詩文,凡寫景皆有中心。後人遠近層次不清,故不易見佳。不要站在事物外而去描寫。


散句易於散漫,故白話文不能增長人意氣。為文須用排句以壯其「勢」,用散句以暢其「氣」。故李陵《答蘇武書》之文字駢散兼行: 「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違棄君親之恩,長為蠻夷之域,傷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


恰是孫過庭《書譜》所云:「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


其後,李陵又言:「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負陵心區區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難刺心以自明,刎頸以見志,顧國家於我已矣,殺身無益,適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轍復苟活」。


古人云:「愧無半策匡時難,惟餘一死報君恩。」李陵一句「顧國家於我已矣」真是心死、死心。置之死地而後生,才是真活。李陵降北時是想或,而降了是活不了。大死的人想活而活不起來,身體雖活而精神上戴上枷鎖,實是大死。魯迅先生說:「雖生之日,猶死之年。」


王猛從苻堅,並不辯白,不想取信於人,而天下後世人自能信之,此王猛所以為王猛也。馮道,五代長樂老,無恥已極,然亦尚有可取。嘗謂契丹曰:「此世雖佛出亦救不得,惟皇帝救得。」人民真受其益。(歐陽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耶律德光嘗問道曰:『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道為俳語以對曰:『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人皆以謂契丹不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道一言之善也。」


蓋棺之論,難言之矣。不求見信、見諒於人,而天下之後世人自能信之、諒之,至聖豪傑皆能如此。


李陵《答蘇武書》或謂是六朝人偽作,此不可信。即使非李陵,亦必漢人作。文氣發皇,絕非魏晉以後人所能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書過眼 的精彩文章:

火牛與火猴

TAG:閑書過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