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堅持要遷都洛陽,趙光義五個字阻止,從此埋下北宋滅亡禍根
公元976年3月,趙匡胤西巡洛陽。此時的北宋在趙匡胤領導下,已經統一了中原乃至南方,各地叛變勢力基本被肅清。之所以西巡洛陽,一方面是為了故地重遊,另一方面則是為遷都考察。
一天,趙匡胤宴請陪同他西巡的群臣,酒酣之際他突然提出遷都洛陽。大臣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無一例外都反對遷都,趙匡胤惱怒不已。眼看遷都是不可能的了,趙匡胤索性在洛陽住上了,這一住就是兩個月時間。
那麼,趙匡胤為何要遷都?大臣們又為何要反對?大家都知道北宋都城是開封,這裡自古就是四戰之地,同時這裡四周有沒有山嶺阻攔,儼然是易攻難守之地。反觀洛陽,這裡號稱是「九朝古都」,四周群山環繞,背負邙山,又臨洛水,易守難攻,適合於建都,「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即使放在今天來看,趙匡胤是有遠見的,「靖康之恥」就是最好的說明。到後來范仲淹也意識到開封的防禦問題,「洛陽險固,汴為四戰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陽。」洛陽和開封作為都城的優劣,顯而易見,可北宋群臣反對遷都也是有原因的。
唐朝之後,北伐戰亂不止,致使經濟中心南移,而開封所在的位置成為南北物資運輸的必經之地。五代時期,經過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四國的營造,開封規模不斷擴大。北宋建立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開封更加繁榮,成為「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荊湖之運漕。」
反觀洛陽,自從唐後期的戰亂,城市破壞嚴重,經濟凋敝,人口銳減,已經不適合作為國都了。另外,群臣們早已在開封生活多年,他們根本不願意遷到經濟落後的洛陽。就這樣,趙匡胤和大臣們僵持了兩個月。
最後,一個關鍵人物出場了,普王趙光義。當趙匡胤把都城設在開封利弊告知趙光義後,趙匡胤滿心期待弟弟能支持自己遷都,結果趙光義回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可以想像當時的尷尬場景,趙光義離開後,趙匡胤感嘆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此後,為了保證四戰之地的安全,只能大肆增加駐紮在開封的禁軍數量,這為北宋滅亡埋下的禍根。遷都未成可能是趙匡胤最大的遺憾,從洛陽回開封不久,趙匡胤不久就駕崩了。
參考資料:《宋史》、《大宋王朝》


※錢學森回國初衷是為了搞火箭導彈嗎?根本不是,而是從事這項工作
※李自成最痛恨的人:給闖王戴了頂大綠帽子,結果還當上了太子太傅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