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有一個「學霸省」,自古以來盛產進士,千年內一半進士出於此

中國有一個「學霸省」,自古以來盛產進士,千年內一半進士出於此

眾所周知,自從隋唐時期創立科舉制以後,科舉考試成了選拔人才最重要的方式,很多寒門學子終於有了出頭之日,然而科舉制相當嚴格,比現在的高考要難得多,每三年向天下公開招考一次,每次僅僅錄取幾百人,對於學子們來說幾率非常小,從這也能看出成為狀元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一件事。

因為科舉之路非常嚴苛,人們常常用「十年寒窗」形容其中的酸甜苦辣,現在很多學校都會舉行「高考倒計時」活動,用「十年寒窗」激勵學子們,事實上現在的高考升學率大大上升,很難再體會古代那種艱難的求學之路,古時候想要成為一個合格的進士,除了自身要發憤圖強之外,還要等待十分漫長的時間。

洪武十三年開始制定「三年大比」制度,就是每隔三年舉行一次全國性考試,這種制度逐漸完善,直到清朝末年取消科舉,成了最重要的選拔方式。

就拿距今最近的清朝來說,學子們需要常年讀書積累知識,隨後參加縣試,通過選拔之後的人繼續參加鄉試,一層一層通過之後,才能進入京城參加三年一次的會試,此時他們要面對的是全國各地的有名學子。

與現在的高考制度不同,只要學子們榜上有名,就能成為進士,完成了窮酸書生向官老爺的華麗轉變,很多得到官職的人就開始放縱,大肆斂財彌足自己付出的青春,當然更多的人是為了報效祖國,實現自己的志向。

從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直到清末廢除,進士一直都是封建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靠儒家思想培養出來的文人學子,維持著封建王朝走過了數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根據統計,自從科舉制度創立以來,1300多年的時間內總共誕生了十萬多名進士,他們代表著社會最頂尖的文化水平,古代王朝的發展離不開他們,可以說是封建王朝的中堅力量,然而仔細查看這些統計之後,會發現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結果。

進士雖多,狀元卻可遇不可求,封建王朝總共誕生了500多名狀元,其中的十分之三都來自福建。

雖然說現在的福建省升學難度比不上山東、河南等高考大省,但是在古代福建卻是當之無愧的「學霸聚集地」,宋朝時期,進士榜單中大半都來自福建,與其他省份之間存在很大差距,像陝西等邊遠地區,進士人數寥寥無幾。

宋朝之後,福建的進士人數雖然略有下降,不過每年都能培育出大批人才,尤其是晉江、閩縣、莆田、建甌四個地方,是福建省內出產進士最多的縣城,尤其是莆田一縣出產了一千四百多名進士,令人驕傲。

事實上,進士扎堆出現在福建,是有一定原因的。

唐朝後期,少數民族南下,中原大地再一次陷入混亂當中,很多中原大家族紛紛南遷,北方一直處於混亂當中,但是南方卻相對穩定,宋朝時期陝西和甘肅兩個省份已經是邊遠地區了,生活在這裡的人民時時刻刻都會受到來自西夏和吐蕃的侵犯。

身在戰亂之後,自然沒有更多的精力專心學習,況且唐朝和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都是以詩詞歌賦為主,意味著很長一段時間內,科舉比的就是一個人的詩詞天分,相比之下溫暖宜人的南方更加擅長。

五代十國的時候,只有南方的政權相對穩定,所以那裡的人民可以整日談天說地,飲酒作樂,但是在北方則要忍受戰亂,生命才是最重要的,自然也沒有那麼多的詩情畫意。

宋神宗時期改革科舉制,逐漸把詩詞從科舉考試中提出,從此之後,北方學子的成功率大大增加,等到明清時期,蘇杭等地經濟高度發展,成了全國最富裕的地方,這兩個地方的進士逐漸增多,取代福建成了新的科舉大省,不過福建依舊是科舉大省。

那時南方的教育水平要遠超於北方,自然生活在那裡的學子考取功名的機會要更大,隨著越來越多的人考上功名,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風土人情受到學子們的影響,逐漸形成了江南地區特有的風采。

隨著科舉考試逐漸完善,與最初的制度產生了很大變化,朝廷開始按計劃給每個省份分配進士名額,如此一來平衡了每個地區的差距,即使是這種情況,也沒有阻擋福建的強勢,福建省依舊是名額最多的省份,不得不說福建人的文化水平非常高。

中國自從創立科舉制以來,許多國家紛紛效仿,尤其是日本、越南等地仿照中國開展了很多類似制度,甚至歐美許多國家選拔官吏的方式也直接或間接受到科舉制度的影響。

西方選拔官員,中國的現代教育制度等等都能看到科舉制的影子,偉大革命先輩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中國科舉制是世界最古老,最先進的制度。」

【《中國出進士最多的地方》、《中國進士第一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說歷史LS 的精彩文章:

日本收到蘇聯歸還的戰俘,還不敢相信,目光獃滯地問:沒了?
千年前,中國人組建了一個「聯合國」,一切都是由中國說了算

TAG:靜說歷史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