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四定」是什麼?周有光先生談漢字規範化

「四定」是什麼?周有光先生談漢字規範化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早年研讀經濟學,1955年調到北京,進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專職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語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國語文現代化,他對中國語文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做了全面的科學的闡釋。被譽為「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並主持制訂了《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周有光在語言文字學和文化學領域發表專著30多部,論文30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周有光在2007年10月31日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獎的特等獎。中評網稱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蘇培成稱其「敢於說真話、說實話」。

(以上轉自百度百科)

周有光先生曾在期刊《咬文嚼字》(1999年第2期)中從四方面來談漢字規範化的問題,我們摘錄全文以供大家學習。

2

「小文」分享

漢字規範化的「四定」

周有光

為了提高漢字學習和使用的效率,漢字規範化實行「四定」:定形、定量、定音、定序。

定形。筆畫繁亂,一字多形,妨礙學習和使用。異體字要統一,要以清晰、易認、易寫的簡化字為標準,這是清末就提出的要求。1955年發布《異體字整理表》,淘汰了1053個異體字。1956年公布《漢字簡化方案》,規定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後來類推成為《簡化字總表》(共2235字)。這些規定已經在字典、教科書、報紙和雜誌上,普遍推行。但是,80年代以來,受台灣和香港的影響,廢除了的繁體字又在所謂「社會用字」中間漸漸復活。從簡體回到繁體,從規範回到不規範,這決不是文化的進步。希望今天的知識分子,看清現代化的方向,共同提倡漢字的規範化。

書法不受簡化限制,但是已經廢除的繁體字不應當在實用場合應用。不少人以為繁體文雅,簡體粗俗,可是古代書法家的看法正好相反。王羲之的《蘭亭序》中有三分之一是簡化字,歐陽詢的《九成宮》中有六分之一是簡化字,可見古人不認為簡化跟書法藝術有矛盾。事實上,簡化字大都是由書法家創造的。

定量。字數太多,字無定量,是漢字難學難用的主要原因。在難於減少字量的今天,可以用「分層使用」的方法,減少學用的不便。現在,漢字已經分為「常用漢字」(3500字和「通用漢字」(7000字,包括常用),前者用於小學教育,後者用於一般出版物,此外為「罕用字」,用於古籍和專門性的出版物。還可以分出「初學用字」(1000字),作為學習漢字的起步,這就是」千字文」的傳統。經驗告訴我們,與其學多而不能用,不如學少而能用。

定音。漢字本身不能有效地表音,三個字中間至少有一個難於讀音,加上各地用方音認字,讀音混亂不堪。民國初年提倡「讀音統一」,1918年公布「注音字母」,後來改稱「注音符號」。1958年公布「漢語拼音方案」,簡稱」拼音」。字典一律用字母註明標準音,代替反切法。50年代又進行「普通話審音」,統一「異讀詞」的讀音。「讀音統一」的目的是廢除「方音認字」。做好「讀音統一」工作,這是推廣普通話的基礎。

定序。在要求快速檢索的信息化時代,漢字的「定序」問題有更加突出的重要性。」部首法」和」筆畫法」都難於適應自動快速檢索的技術要求。公布」注音字母」之後,開始有了利用字母順序的「音序法」。在《現代漢語詞典》按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正文之後,大型出版物如《中國大百科全書》等也採用按拼音字母順序排列正文。

漢語拼音方案是中國語文走向世界的一座橋樑。在信息化時代,應當充分利用拼音,幫助漢字做漢字不便做和不能做的工作,使中文在國際互聯網路上取得應有的地位。

本文轉自:北語語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生閑談 的精彩文章:

西遊記中白骨精通曉人性 她到底有何來歷 又為何如此渴望吃唐僧
趣談三國早期曹操的地位變化:宦官的叔叔提刀夜行被逮捕

TAG:書生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