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辛亥革命時有13省宣布獨立,為何北洋軍卻只攻打武漢三鎮呢?

辛亥革命時有13省宣布獨立,為何北洋軍卻只攻打武漢三鎮呢?

當武昌起義勝利的消息傳遍全國之後,先後有13個省宣布獨立,清廷的統治也就此土崩瓦解。但是,為什麼垂死掙扎的清朝卻在起用袁世凱之後,只派北洋軍打武漢三鎮,沒有進攻其他獨立的省份呢?

辛亥革命

第一,所謂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武漢三鎮是最先起義並取得勝利,並最終將辛亥革命的硝煙遍布全國。因此對於清廷而言,最先起義的武漢三鎮屬於「首惡」,正是由於武昌起義,才打響了清朝滅亡的槍聲。武漢三鎮的革命者,自然也是最令清廷痛恨和除之而後快的。

第二,雖然當時關內的13省先後宣布獨立,但是,絕大多數宣布獨立的省份,不過是牆頭草罷了。他們所謂的獨立,是掌握本省實際大權的督撫們看到革命大勢席捲全國之後,為了保持手中的權勢,率領忠於自己的軍隊發表一個獨立通電而已。

辛亥革命

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省份雖然已經宣布獨立,但是革命的勢力遠遠尚未掌握這些省份。清廷也深知這種情況,因此,只要他們能在武漢三鎮消滅最先起義的湖北革命軍,這些牆頭草也必然會重新倒入清廷的懷抱。可以說,當時清朝統治者的眼光還是極為毒辣的。

第三,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雖然是都是中國戰鬥力最強,裝備最先進的新軍,但是北洋軍總共也只有六個鎮,7萬餘兵力。面對大半個已經宣布獨立的中國,北洋軍既沒有足夠的兵力,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同時對這些宣布獨立的省份發動進攻。他們只能重點進攻,而選擇的重點就是——最先宣布起義的武漢三鎮。

辛亥革命

第四,武漢的交通位置也決定了,打武漢三鎮是效率最高,影響最大,後勤壓力最小的方式。自古就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地處戰略要地,同時,它的交通也極為便利,還是京漢鐵路的必經之路。一旦打下武漢,就將意味著影響力會迅速擴展至大半個中國。因此,打武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事實上,單純比較軍事實力,袁世凱掌握的北洋軍,是有足夠的實力能夠打下湖北武漢三鎮的。雖然駐守武漢三鎮的革命軍革命意志高漲,士氣高昂,但是由於這些部隊人數較少,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程度,都遠不如精銳的北洋軍。同時,他們也並沒有得到武漢大多數人民的支持。

袁世凱

因此,在馮國璋率領北洋軍進攻武漢三鎮之後,雖然革命軍進行了極為堅決和英勇的抵抗,但是漢口和漢陽還在迅速淪陷。可以說,選擇進攻武漢三鎮,無論是戰術還是戰略,清廷的選擇都十分正確。

但是令清廷沒有想到的是,席捲全國的革命軍沒有直接滅亡他們,他們卻被啟用的袁世凱趕下了台。因為此時已經與清廷離心離德的袁世凱,所考慮的已不再是清廷的利益,而是自身和北洋集團的利益。

袁世凱

雖然戰鬥力最強大的北洋六鎮有足夠的實力拿下武漢三鎮,但面對席捲全國的辛亥革命,袁世凱既不想,也不可能你歷史潮流而動,拼光老本為清廷撲滅這場席捲全國的革命。

更何況,面對革命的大勢,北洋六鎮戰鬥力雖強,人數畢竟太少,被淹沒在革命浪潮的可能性反而更大。精明如袁世凱自然不會做這樣的賠本生意。因此,權衡利益之下,袁世凱最終選擇左右逢源,逼清廷退位,成功的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鳶飛九天 的精彩文章:

被稱為「太陽旗下最賣命偽軍」的是哪支部隊,它的結局是什麼?
方世玉居然「身形矮胖」?而且在24歲時被「踢肛」而死?

TAG:鳶飛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