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在2千多年前寫給朋友一句話僅12字後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終了

他在2千多年前寫給朋友一句話僅12字後世之人照做基本全善終了

(說歷史的女人——第524期)中國古代歷史源遠流長,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卻有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那就是不管古代各個王朝是誰統治,名臣和名將的結局都頗為耐人尋味,有的善終,有的慘死。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兩極分化如此強烈的結局呢?其實這一切都可以用一句話作為切入點來解釋,那麼這是一句什麼話呢?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此人在2千多年前寫給朋友的一句話,幾乎總結了古代歷史數千年的精髓,或者說這一句話概括了某種伴君生存規律,雖然僅短短12個字,但卻是字字珠璣,兩千多年來後世之人照這句話做的基本全部善終了,然反其道而行的結局基本都極慘。那麼這一句話到底是誰留下的?又是什麼話呢?今天我們來共同學習一下。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這一牛人所處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473年,春秋末期南方兩個國家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越王勾踐在卧薪嘗膽十年之後,勵精圖治、富國強兵,終於一舉打敗吳國,逼吳王夫差自殺,從此吳國退出歷史舞台,越王勾踐所代表的越國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霸主。

可是越王勾踐能夠取得最終成功,擊敗原本比越國強大的春秋五霸之一吳國,有一個人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范蠡,他就是今天我們著重要說的人物。范蠡在越王勾踐兵敗到重振雄風期間,有4大極其重要的功勞,可以說每一條功勞都影響了吳越兩國的歷史命運。我們來看一下范蠡的四大功勞:

其一是救勾踐之命。越王勾踐不聽勸,給吳國開戰,結果慘敗,不僅出現了亡國之危,還有生命之憂,在這樣的危機關頭,范蠡用一句話救了勾踐和越國,范蠡說:「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結果勾踐聽從范蠡之話,吳王在重金美女的誘惑下,同意講和,越國和勾踐都得以保全。

其二是導演了一出博取同情的戲。吳王非常欣賞范蠡,想挖來為己所用,但是范蠡卻對吳王發表了一通博取同情心的台詞,結果效果還非常明顯,吳王因此對勾踐君臣竟不由心生同情。同情心讓吳王對勾踐和越國的警惕之心和防備之心也逐漸放鬆下來,這可不是什麼好事。對吳王雖不好,但卻是勾踐的救命靈藥。

其三是悄悄強兵。越國戰敗後,極其貧弱,為了強大,極其不易,於是范蠡提出了兩步走,第一步勸農桑,讓老百姓有吃穿,穩定人心;第二步修建城池以備戰,但是為了進一步降低吳國的防禦之心,范蠡建議修建城池兩座,一座小城,一座大城。小城是修建給吳國看的,大城是自己積蓄實力的。軍隊就這樣在吳國的眼皮底下悄悄訓練強大起來。

其四是擇機伐吳、逼殺夫差。吳國北上,國內空虛,范蠡見時機到,建議勾踐伐吳,結果大勝。吳國戰敗,夫差哀求勾踐,勾踐心生惻隱,此時范蠡一席話典型勾踐,勾踐拒絕了夫差,夫差只好自殺。

越國復活到強大,范蠡之功,可謂無人可比,在功成之時,本該享受高官厚祿,可是范蠡的表現卻令人非常意外。他選擇了功成身退,隱姓埋名,泛舟江湖。不僅如此,他還勸自己的好朋友文種也退隱,為此,他在齊國給好朋友文種寫了一封信,這封信中有最寶貴的12個字:

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句話的意思,那是非常簡單,大意就是說出去打獵,飛鳥被射死完了,然後就把弓箭收起來;把野地里的兔子都打死完了,獵狗也沒什麼用了,直接宰殺吃了。

引申一下,意思就是把把敵對勢力消滅完了,就要放馬南山,弓箭入庫;把敵人殺盡了,要開啟和賓士世的歷史新篇章了,那麼既然不需要打仗了,作戰的將軍和功臣也沒什麼用了,接下來就要被殺掉了。

再進一步引申一下,意思就是輔佐主公完成了大業一統,那麼自己的功勞雖然非常大,但是功勞太大對於主公而言也是一種威脅,所謂功高震主,所以在這時候,就要「鳥盡弓藏」退出朝堂,安居鄉野。在《易經》中,也有類似警語,所謂「水滿則溢,月圓則虧」。人生之事,基本都是這個規律。可是這個規律看似簡單,道理多數人也都明白,可是真正能夠做到的卻少之又少。

在中國古代史上,建立過蓋世功業的人數不勝數,說這些人不聰明,那是假的,他們個個都聰慧無敵,堪稱一時之英傑,最有名的例子比如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韓信用兵如神,能夠統帥和指揮千軍萬馬,連開國帝王劉邦都自愧不如,可是韓信卻照樣做到范蠡那句12字的話。在輔佐劉邦大業已成之時,不知功成而退,反而在忠誠和反叛之間顯露猶豫之心思,這讓本就不安心的劉邦更是如坐針氈,不除之不足以安眠。到頭來,落個慘死,真是令人唏噓不已。

如韓信這般之蓋世功臣,歷朝歷代都有很多,比如和他同一時期的英布、彭越,再比如明朝的大批開國名臣名將等。從這些人的情況來看,基本全是反「鳥盡弓藏」,導致皇帝猜忌,不得善終。可是與此相反,在漫長的歷史上,卻有一些人照此話而言,懂得「鳥盡弓藏」之伴君規律,故皆得善終。在這些人中,最具代表的有這麼8個人。

最讓人敬佩的當屬王翦和湯和。作為一代名將的王翦是秦朝統一天下的第一功臣,橫掃三晉,統兵滅楚,深受秦始皇的信賴和器重,在朝中不管文臣和武將,都對其敬重有加。從這一點來看,王翦在做人方面也比較成功。可是王翦雖為武將,卻深諳伴君之道,懂得「鳥盡弓藏」是為臣之最高境界。雖然秦始皇一再挽留,可他還是抵禦朝堂誘惑,堅決請辭,歸隱故里,終享人生之圓滿,成為古代史上猛將中最會做人的楷模。

再說明之湯和,湯和這個人非常厲害,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朱元璋和朱元璋所開創的明朝。湯和跟朱元璋是老鄉,在朱元璋做和尚的時候,是湯和邀請朱元璋參加了起義軍,這是改變朱元璋人生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此後,在朱元璋加入義軍後,因軍功官職升得很快,與朱元璋同齡的人都很不服,但唯獨比朱元璋大的湯和卻對朱元璋非常尊敬,這說明湯和這個人獨具慧眼。此後,湯和追隨朱元璋立下了巨大功勞,可是湯和從不居功自傲。明朝建立後,湯和被封信國公。可是湯和卻懂得功成身退,於是在公元1388年主動向朱元璋提出辭職,回到老家養老去了,取得了圓滿的結局。

次之當屬耿弇、張良、李靖。這三人都非常厲害。不過若論懂得功成身退耿弇令人敬佩,此人能征善戰,輔佐劉秀取得了天下,官拜大將軍,可謂顯赫。可是在各地全部平定之後,他就在公元37年,把大將軍的軍印上交給了劉秀。雖然劉秀在歷史上的評價極高,不殺功臣,可是耿弇能夠做到急流勇退,還是非常值得讚揚的。

再說張良,張良有點另類,他才謀一流,但是身體不好,跟郭嘉一樣,是個孱弱病體。在輔佐劉邦成就一統大業的過程中,張良之謀功無敵。不過張良在劉邦統一大業完成後,並沒有完全徹底隱退,如王翦那樣。但是張良卻是一個非常通透之人,比如劉邦在封賞他的時候,他拒絕了過高的封賞,而選擇了布衣級別的封賞,劉邦同意,遂為留侯。此後,在目睹韓信等人的結局後,張良頓悟范蠡之言,「飛鳥盡,良弓藏。」於是請辭,以修道為業。雖然之後被呂后請來謀劃朝政等事,但是張良也是就事論事完了後,沒有參與朝野之爭,故終得圓滿,也成為後世效仿之典範。

最後說李靖,作為唐代最傑出的軍事家,李靖為大唐建立了不可估量的功勛:滅蕭梁、擊滅東突厥、破輔公祏、平定吐谷渾等。官拜兵部尚書、上書右僕射等職,被封衛國公。但因被誣告無果後,李靖也猛然醒悟「鳥盡弓藏」之規律,於是從此「乃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以絕對的低調取得自保,最後善終。

最後再說三個人,秦瓊、郭子儀、賈詡。在這三個人身上,我們看到了「鳥盡弓藏」的第二種解釋,所謂鳥盡弓藏,並不一定非得是徹底退出朝堂,而是雖在朝堂,但懂得適時掩藏自己的鋒芒,也同樣算是「弓藏」的一種表現。比如秦瓊,此人是唐朝的開國名將,功勞卓著,可是在大唐建國後,官拜左武衛大將軍。可是從此後,秦瓊基本也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原因是他老生病。可是別人都不信,但秦瓊的解釋是:「我打了很多仗,受了很多重傷,流了很多血,怎麼能不生病呢?」這個理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這個理由能騙聰明人,卻騙不了智慧人,只有極少人認為秦瓊這是「鳥盡弓藏」的一種自保方式。要知道,李世民殺李建成稱帝是公元626年,秦瓊去世的時間是公元638年,這長達12年的時間,秦瓊若是重病,不可能一拖12年之久,這其中最大可能就是秦瓊在以病為託詞而尋求的自保之策。

此外郭子儀能夠善終,跟他在關鍵時刻不斷提出辭職也有關,雖然皇帝始終不準,可是至少證明郭子儀是懂得急流勇退這個規律的,所以他也善終,終年85歲。

最後說說三國的賈詡,這個人被稱為三國的毒士,但卻也是最懂得伴君規律的一位牛人。雖然他屢獻奇策,輔佐了曹操和曹丕,但是他卻深知自己不是曹操舊臣,為了避嫌,他非常懂得「藏」:第一是下班回家,閉門自守;第二是在私下不與朝臣拉幫結派;第三是在自己的子女婚嫁一事上,也不攀附權貴。也正因此,賈詡最終善終,終年77歲。

結語:范蠡這句12字箴言,雖然簡短簡單,但是卻字字千金,一言道盡道透古代史上伴君之規律,即要麼功成身退,要麼懂得「藏弓」。其實就是要麼遠離朝堂,要麼雖在朝堂但要藏住自己的「弓」之鋒芒,照此而行,基本都能取得一個好結果。但若反其道而行,結局可都不妙,基本都是慘死,就算不慘死,也基本不是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他提拔一屯田小官話都說不利索卻在20年後殺孔明之子滅劉備之國
此人與諸葛亮有過3次較量,結果諸葛亮1次都沒贏,此人是誰?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