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富察吃火鍋,甄嬛抱手爐,梅長蘇穿裘衣,揭秘古人寒冬取暖哪家強?

富察吃火鍋,甄嬛抱手爐,梅長蘇穿裘衣,揭秘古人寒冬取暖哪家強?

第二自然(d2ziran.com)

是一個專屬匠人的推廣平台

房間

 房間(新版)

劉瑞琦 

00:00/04:01

這般回首下

為了過一個暖冬

古人還真的是煞費苦心了

文末有驚喜

天氣越來越冷了,出門已經離不開厚實的棉襖和羽絨服,手裡抱著熱水袋,身上貼著暖寶寶,在家在公司在商場處處吹著暖氣,再約上三兩好友吃個火鍋擼個串,蒸個桑拿做個SPA,瞧瞧,這現代人的冬天未免也過得太舒服了吧!

那麼在古代呢?在沒有空調暖氣暖寶寶的寒冬臘月里,一直被我們稱之為擁有強大智慧的古人,究竟是靠的什麼來取暖?

古人的取暖方式多不勝數,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樣樣都能達到取暖的目的,還有一些奇葩的取暖手段更是聞所未聞。當然,在階層地位、貧富懸殊的古代,富貴人家(包括皇室~)和普通百姓的取暖方式到底是有所差別的。

《琅琊榜》梅長蘇劇照

衣服就如人的第二層皮膚,到了冬天,古人極其看重衣服材質的保暖性。

佚名的《詩·秦風·終南》中提到:「君子至止,錦衣狐裘」。裘衣是古代達官貴族們的冬裝,由獸皮加工而來,防風禦寒的效果非常之好,大多使用狐、犬、羊、鹿、貂、兔等動物的皮毛做成,其中數狐裘(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和貂裘最為上等,鹿裘、羊裘次之,皆珍貴且難得,屬於奢侈品。

也有用蠶絲絮填充製成絲綿衣的,需運用漂繭制絮的工藝技術,製作成本高昂,所以絲綿衣也向來都是富貴人家的專屬

《大盛魁》劇照

中下層的普通老百姓最為普遍的過冬衣物實是用葛質與麻質的蓬鬆絮狀物填充製成的「縕袍」,保暖效果並不好。 宋朝以後,棉花傳入中原,種植成本低廉,保暖效果又明顯優於葛與麻,自此,棉衣成為老百姓主要的過冬裝備之一。

除了棉衣,紙衣也是從南北朝一直到宋朝都很流行的廉價冬裝,唐代用麻紙,宋代用樹皮紙,想要提升禦寒效果,便採用較厚而堅的楮皮紙,這種紙纖維強度高、質地堅韌、造價便宜,製成的紙衣也被稱為「紙裘」

《延禧攻略》富察皇后劇照

嚴冬取暖,怎能離得了一個「吃」字!食物是身體熱量的一個重要來源,吃對了食物便可以提高身體的自發禦寒力。《食珍錄》、《食經》等古代膳食書籍中也明確記載了「冬膳」的重要性。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紅棗、山藥、枸杞、糯米等五穀雜糧,都是冬季調理體質、禦寒溫補的好食材,而富貴人家則會開始進食羊肉、牛肉、狗肉、鹿肉等高熱量的肉類。在《紅樓夢》第四十九回中的賈府冬季家宴上,便可看到「牛乳蒸羊羔」「烤鹿肉」等食物。時至今日,四川人都還流行著冬天喝羊肉湯呢!

涮火鍋也是古人的進食驅寒方式之一,不過,你或許不知道原來涮火鍋最早是契丹那邊的食俗。1984年,在一座遼墓中發現一幅契丹人圍著三足火鍋席地而坐的壁畫,旁邊還放著幾盤肉。明清時期,火鍋成了宮廷菜之一,雞鴨魚肉羊等各式火鍋層出不窮。

古人還有一種奇葩的禦寒配方就是:五石散+酒。據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係》載,「五石散」是一種毒藥,大致由石鐘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以及赤石脂組成,是有錢人何宴帶頭吃開的。

《軍師聯盟》何宴劇照

在隋朝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中可以了解到,吃五石散非常麻煩,會先發熱再發冷,而這種發冷比較獨特,要和普通的發冷相反對待,需要衣少,冷食。但是大冬天的發冷再冷食自然會備受煎熬,因此有人想到了酒,冷飲卻能熱身,所以那個時期的古人,會通過五石散+飲酒的方式來禦寒。

《甄嬛傳》甄嬛劇照

古人在「住」上面的取暖,主要體現在各式用具上,都是一些很接近現代化的取暖方式,集中展現了古人的聰慧,令人大開眼界

唐代白居易《賣炭翁》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講的是賣炭老人冬日裡衣著單薄、心憂炭賤的情景。我國是最早使用煤炭的國家。自春秋時期起,古人就已經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

有錢人家常用燃燒持久的炭取暖, 甚至在唐代貴族階層當中,還流行製作精巧的舶來品「瑞炭」。皇宮中會根據地位劃分可享用的炭火量,據史書記載,皇太后可以用120斤,皇后可以用110斤,而嬪妃們只能用90斤。

普通百姓家裡都備有火盆,是銅或鐵製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東北地區一般還有火塘也叫火炕。火炕裡面有孔道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來加溫。不過窮人只能用灶灰取暖,或以稻草、秸稈、牛糞作為燃料。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漢書·霍光傳》記載:「(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這裡的溫室就是指有花椒牆或者火牆的宮殿。花椒搗碎和泥可以成為一種防寒保暖的材料,塗抹在牆上就相當於一道特殊保溫層。而火牆就是「空心牆」,牆裡邊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在殿外的廊檐底下。點火後,火氣會沿著牆壁提升屋內的溫度,無明火無煙氣,空氣質量好還暖和。

當然,有錢人家總是不會用一種方式來單調的保暖,屋內還有披掛的錦繡、火齊屏風、大雁羽毛幔帳以及鋪在地上的西域毛毯,都讓古人住的相當溫暖舒適。

清代典籍閑情偶寄的作者李漁,是古代少有的高端技術人才。他在著作裡面專門講述了自己設計暖椅的經歷,他在椅子下面設計了一個抽屜,用來放炭爐,坐在這樣的椅子上全身都能暖和。

手爐和足爐是古人的另兩項發明。手爐用於暖手,多為銅製,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所以又有「袖爐」、「捧爐」的雅稱。手爐在明清最盛行,清末以後逐漸衰落。

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足爐,又稱「湯婆子」,出現於宋代,是一種銅質或瓷質的南瓜形圓壺,上方開有一個小口,熱水從此處灌進,再塞到一個相似大小的布袋中放在被窩裡,起到「暖床」的效果。

《步步驚心》馬爾泰若曦劇照

紛飛大雪,刺骨寒風,出行看似成為了古人的一大難題,但其實也不然。山野村戶出行會帶上一壺烈酒,隨時喝上幾口暖身;貧民士子,會穿上堅韌厚實的楮皮紙紙裘,以御嚴寒;而達官貴族們出行,有步輦,有裘衣斗篷,還有手爐,更是不會凍到自己了。

所以,古人在「行」這方面的取暖也沒有半點的懈怠,而是靈活融合了衣、食、住等三方面五花八門的取暖方式,不求最暖,但求更暖。這般回首下,為了過一個暖冬,古人還真的是煞費苦心了。

編輯|夏天

本文圖片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互動福利

留言分享冬天取暖的妙招

本篇文章將選出一名評論區點贊最高

發紅包

紅包每人限領一次,可分享給親朋好友

請獲獎粉絲在後台私信自然君,我們會與您聯繫

(截止時間12月12日20:00)

公眾號又雙叒叕改版了!不走散教程看過來,

星標置頂 第二自然,就不會錯過我們的推送消息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二自然 的精彩文章:

首例基因改編的嬰兒誕生!我彷彿看到了普羅米修斯
Chanel宣布將不會再使用珍稀動物皮草!時尚界該清醒了,美無須建立在殺戮之上…

TAG:第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