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逸飛和他的父親母親

陳逸飛和他的父親母親

家中長子

陳逸飛是家中的長子,他還有一個弟弟陳逸鳴和一個妹妹陳敏靜。

陳逸飛後來在文化創造的道路上站得高走得遠,與他生長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有直接的關係,與他成長在大上海也有重要的關係。

知識分子的家庭生活和家庭氛圍,培養了陳逸飛的生活趣味和文化趣味,知識分子家庭的清貧境地,維持了陳逸飛身上長久的傲骨之氣,不卑不亢,知識分子的沉浮給了陳逸飛榮辱不驚。

陳逸飛和他的父親母親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和變化,他都能平靜對待,不卑不亢。他認為他自己是一個蠻想得開的人。「無論是順利,還是遇到困難,我都會積極地面對。那種老是覺得生不逢時,又覺得別人只是運氣好的人是我不太喜歡的。我覺得現代人心態就應該開放一些,這一點無論對待生活和工作都一樣。好像對我來說,無論是做時裝、辦雜誌、甚至以後還想辦學校,我覺得我都在做我本行的事。誰說我一開始是畫畫的,就一輩子只能畫畫了?現代科技進步了,也給藝術家提供了許多新的載體來傳遞美。我知道有人覺得我『不務正業』,我也不以為然。更何況這本來就是很私人化的行為嘛,我不在乎別人的看法。」這種心態跟他的成長環境有直接的關係。

陳逸飛的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讓陳逸飛學會了嚴肅,認真,細緻,一絲不苟;就做一個人而言,父親更多更深地影響了陳逸飛。

母親讓陳逸飛具備了趣味,優雅,幻想,富於美感;就走藝術道路而言,母親更寬更廣地影響了陳逸飛。

陳逸飛和他的父親母親

知識父親

作為化學工程師,父親最大的特點就是嚴謹。在陳逸飛的眼裡,父親的嚴謹有些近乎苛刻了,一個例子是,「文革」中父親寫檢查,只要有一個字寫錯了,這一頁就要重新抄寫。

6個月的陳逸飛在父母懷抱中來到上海,父親陳庚賚在上海鋼鐵二廠任化學工程師,逸飛和母親就成了上海鋼鐵二廠的家屬。

每當有人問起他人生成功的原因,藝術成功的原因,陳逸飛總是說,與父親是個化學工程師有關,與自己出身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的背景有關。「……我爸爸是個化學工程師,小時候,家中獨多瓶瓶罐罐,我想我的人生就是從這些瓶瓶罐罐邊開始的。我很能吃苦,我也很能享受。」陳逸飛做人認真做事認真是出了名的,究其原因,他認為這是受到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不了解陳逸飛的人,以為陳逸飛一帆風順,這其實是一種誤會。要知道,這個知識分子家庭6口人吃一個人的工資,幾近揭不開鍋。父親頂了過來,長子陳逸飛也跟著頂了過來,並且跟著學會了生計,學會了人生。

六口之家,由父親、母親、繼外祖母、逸飛、弟弟、妹妹組成。生活雖然節儉清貧,父親卻始終在默默地做著他的科學研究工作,在單位實驗室做不完的研究又常常被帶回家裡來研究,這就是家裡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罈子和瓶子。當時的陳逸飛並不知道這些罈子和瓶子的價值,只覺得這些東西還有另一個價值,就是他可以對著這些罈子和瓶子畫畫。

陳逸飛和他的父親母親

待陳逸飛稍大一點,他開始明白父親所做事情的價值,開始明白這些罈子和瓶子的價值。這時,父親告訴他,以後也學化學工程,像父親一樣用科學貢獻社會,用科學養活自己和家人。

陳逸飛沒有去實現父親期待他的化學工程師夢,但他為父親實現了一個完整的人生夢想,做了一個藝術家和文化人。

父親過世的1973年,老人沒能看到逸飛更大的輝煌,但他已經看到兒子事業的基本框架和人格的基本構成,他從兒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人格影響。

越到晚年,陳逸飛越感到是父親當年的影響成就了自己的性格,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而從父親那裡,我感悟到敬業精神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多麼重要。他們還教導我做人要忠厚善良。」父親給了陳逸飛敬業精神。

藝術母親

母親受過教育,有過自學的修鍊,溫婉而柔斂,把美感和夢想傳遞給了陳逸飛。

陳逸飛從小追求美的和諧,追求夢的圓滿,追求人生和藝術的完美,不允許自己錯漏百出,更不允許自己粗製濫造。

陳逸飛的藝術設計、藝術創作,只要有不滿意的地方,他就不惜費時費力,一定重來。這是母親給他的藝術哲學,也是母親給他的人生哲學——追求完美。

陳逸飛的油畫作品有一種潛在的宗教感,他的藝術作品裡沉澱著一種淡淡的宗教氣息。「我的母親是做過修女的,她從不大聲對人說話,從不以惡待人,她會給我們奏管風琴,講故事。記得她曾很平靜地對我們說,我沒錢可以給你們,錢全部給你的爸爸拿去買瓶子了。」他的母親范雅芳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到教堂去做禮拜,一定領著小逸飛去。陳逸飛從小就受到了宗教的無形洗禮。

母親范雅芳,早年在教會學校接受教育,當過一段時間的修女,是忠實的宗教人士。范雅芳30歲以後與陳庚賚相識,放棄了當初要將一生獻給宗教的人生計劃,與陳庚賚結婚。為人妻,為人母,回到人間煙火,但宗教信仰沒有改變,還是天主教徒,還是堅持去做禮拜,十分重視宗教節日。

當初陳逸飛的母親領著他去教堂做禮拜,應該沒有將來讓兒子也成為天主教徒的念頭,只覺得孩子小,什麼也不知道,讓他陪著自己去就是了。哪知道,這一次一次的教堂禮拜,成了一次一次的藝術啟蒙。

素素曾經問過陳逸飛,不是美術世家,甚至家族中無人學畫,你怎麼會很小就立下了繪畫的志向。陳逸飛認為,「因為我母親的關係吧。我母親曾是個修女,很虔誠的天主教徒,常帶子女去教堂做禮拜。宗教禮儀,教堂內的玻璃彩畫、雕塑、管風琴等等都在我心裡留下深刻印象,也可以說是啟蒙了我最初的藝術感覺。所以,我在小學時,除了對繪畫感興趣,對文藝演出、對電影都非常喜歡,記得還自編自導過一出反映時事新聞的活報劇,名字叫『小白兔』。對電影更是喜歡,常常買5分錢一張的學生票泡在電影院里。」

教堂里豐富的宗教藝術,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陳逸飛,使他從小就開始汲取西方宗教藝術的營養。多年以後,陳逸飛的畫作在西方大受歡迎,還有他在美國受到猶太人的群體性喜愛,以及他本人對西藏的獨特情懷,似乎都與他擁有的宗教情結有關。

這一切,都是他母親當初沒有預料到的。

母親沒有想到的,還有她那台老舊的幾乎伴隨她每一天的收音機,也對兒子陳逸飛發生了藝術啟蒙的作用。「我常跟母親在一起,老是覺得我母親跟收音機有關。家裡有一個很小很舊的收音機,她每天用來聽戲曲、聽音樂。如果現在要我給母親畫一張肖像的話,那就是她在聽收音機。很多朋友都問我,你的藝術上的一些感覺受誰的影響,我便告訴他們是我母親的影響。」

母親去做禮拜,他隨著母親去做禮拜,母親聽收音機,他也跟著聽音樂聽戲曲。待母親買了菜回來,陳逸飛更是有事可幹了。青菜、蘿蔔、茄子、黃瓜、豆角,各有各的形狀,各有各的顏色,陳逸飛把它們放置在有光的地方,開始畫畫了。

母親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藝術細胞傳遞給了陳逸飛。陳逸飛曾經這樣說,我母親喜歡電影,管風琴彈得很好,對我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很感謝我善良的母親,我的藝術細胞都是得自母親的。陳逸飛的母親在教會學校學得一手好字,這門技藝也傳給了陳逸飛。

1971年陳逸飛的母親離世。陳逸飛這時只有25歲,還沒有成家,還沒有兒女。

畫家夢想

1951年,5歲的陳逸飛進入寧國路小學就讀,開始了他的讀書生涯,也開始更廣泛地接觸藝術,逐漸靠近藝術。學校經常出黑板報,在老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陳逸飛經常有機會參加黑板報創作。黑板報簡單地排版,再配一些插圖裝飾,陳逸飛的那點繪畫特長這時候得到展示。很快,他被推薦到少年宮美術班學習,因此進步更快。

到了晚年,陳逸飛回憶起上海市少年宮,他認為他在少年宮繪畫的日子,是他兒時的一段十分重要的經歷,是少年宮奠定了他的畫家夢。

1960年,陳逸飛迎來了一個圓畫家夢的機會,一位熟人告訴他,位於滬西的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附中眼下正在招生,問他去不去考。陳逸飛怔了一下,沒有說話。

這一年,對14歲的陳逸飛來說,機會來得早了點。

陳逸飛轉了好幾路車,來到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附中。這個地方,他偷偷來過好幾次,但還是那麼神秘,也還是那麼嚮往。陳逸飛一個字一個字地把招生的海報看完,然後去報名的窗前排隊、報名。

報完名,陳逸飛興奮不已,三步並做兩步往家裡趕。他激動地把報到名的好消息告訴父親,但父親並不認為這是個好消息。平日里陳逸飛去參加課餘繪畫班,父親是積極支持的。父親告訴陳逸飛,一個讀書人是應該有點藝術愛好,但不要一輩子去干這個活,尤其是繪畫,你要去畫一輩子,那就只能窮一輩子,窮畫家,窮畫家,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父親作為一個化學工程師,他希望陳逸飛跟自己一樣學習自然科學,這不僅是國家的需要,而且對自己來說也能有個穩定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父親愛說的一句話就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父親是個知識分子,他知道人生是靠每一個人自己去選擇去奮鬥的,對陳逸飛去報考繪畫專業,他雖然投的是反對票,但只作為一個過來人的提醒,並不阻止。

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這一年,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附中只計劃招收100名新生,但報名考試的人卻有1000多人,每一個名額有十幾個人競爭。最後,陳逸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這所學校。

成功的人士,總能親切地回憶起自己的引路人。人生,尤其是成功的人生,是需要最初的引路人的,引路人的作用往往就是精神和行為的嚮導。陳逸飛從喜歡上畫畫,並考取上海美術專科學校附中,到成為國際上的重要美術家,有三個人起了重要的作用。這三個人,一個是陳逸飛的母親范雅芳,一個是他的美術啟蒙老師孟光,還有一個是大畫家顏文梁。

母親把陳逸飛的繪畫興趣激發出來,並不是特別有意識,而是她的個人素養使然,也與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行為有關。後來陳逸飛創作的藝術作品,不僅有一種貴族氣,而且也有一種神秘的宗教氣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江姐之子彭雲與他的另一位母親
張學良對日本態度大轉變:從錯愛、憎惡到抗日

TAG:上官婉婉 |